在過去100年中,有許多報告說在中非的偏遠地區見到了一種生活在沼澤裡的動物,當地村民稱之為“魔克拉姆邊貝”,意思是 “河流阻擋者”。1,2,3,4,5,6,7
據稱這種動物主要棲息在水裡,大小在河馬和大象之間,但是有一個矮墩墩的身子和一個長長的脖子,可以從水邊的植物上摘下葉子和果實。據說這種動物白天會爬上岸尋找食物。8目擊者畫的圖顯示,魔克拉-姆邊貝不像任何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但它的確與我們透過化石骨架認識的蜥腳類恐龍有著驚人的相似,形狀與小型雷龍相似。9
圖片由斯蒂夫·卡得諾(Steve Cardno)合成,恐龍相片模型由阿倫·布朗尼(Allen Browne)提供
在沼澤周圍的叢林中留下的爪印和其他動物痕跡清楚表明,這是一種巨大而沉重的生物,而且這種生物不是鱷魚、河馬或大象。10魔克拉姆邊貝的多數目擊者都是當地的漁民,他們在釣魚或乘獨木舟出行時,意外地遇到了這種生物。然而,已經有專門的科學考察隊在佔據剛果、加彭和喀麥隆大部分地區的沼澤地帶尋找這種動物。
受過大學訓練的生物學家馬塞林·阿格納格納(Marcellin Agnagna)描述了他在1983年對偏僻的特雷湖泊的遠征考察所見:
“大約在下午2:30,……[我們]能夠觀察到一隻奇怪的動物,背部寬闊,頸部長,頭部小。這隻動物位於離湖邊約300米處,我們能夠在淺水中前進約60米,這樣我們位於離動物大約240米的地方,它已意識到我們的存在,在環顧四周,似乎要確定動靜來自何處。丁可布(Dinkoumbou) [當地村民]繼續害怕地喊叫。動物的前額呈褐色,而頸後部在陽光下呈黑色,閃閃發亮。然後他就完全進入水下了再也沒有看到它。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看到的動物就是魔克拉姆邊貝,它是活著的,而且,利口拉(Likouala)地區 [沼澤地面積約與佛羅里達州大小相同] 的許多居民都知道它。在水線以上可見的從頭到背部的總長度估計為5米。”...... 11
現在,科學家對來自卡邦加部落(Kabonga)成員最近的報道感到興奮,他們捕獲了一隻魔克拉姆邊貝,將其殺死並試圖吃掉。12最後證明其肉不可食用,所以屍體被擱在那裡等候腐爛; 而部落成員最後把其骨架製作出來。擅長追蹤新物種的英國動物學家比爾·吉本斯(Bill Gibbons)博士,準備在今年十月率領一個秘密動物學家團隊(即那些研究“隱藏的動物”的人)到利口拉(Likouala)沼澤地. 13他相信他的團隊可以克服在該地區工作的諸多困難,例如政治不穩定和內戰14、惡劣的地形,毒蛇和疾病。因為魔克拉-姆邊貝顯然大部分時間都隱藏在水下,或者可能在只能從湖裡進入的洞穴中。15科學家們準備使用聲納裝置和紅外探測器追蹤這種生物。
在這個非常偏遠和難以進入的區域可能還有其他型別的恐龍。雖然沒有魔克拉姆邊貝的報道那麼多,但是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是在同一地區看到了一種“背部長著板的動物。16 這意味著今天世界上還有像劍龍這樣的一種或多種動物存活。17 當地村民堅持認為這些“板”與鱷魚或蜥蜴的鋸齒狀山脊不同。
如果即將進行的剛果計劃探險成功地獲得了目前恐龍存在的確鑿證據,那麼將又一次發現,進化論者認為千百萬年前已經滅絕的生物實際上還活著。
腔棘魚(Coelacanths)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這是一種不尋常的魚類,曾經只知道它的化石,被進化論者認為已經滅絕了6千萬年以上。但是在1938年,腔棘魚被發現活得很好,生活在馬達加斯加海岸附近的水域,最近又在印度尼西亞北部的魚類市場發現了它。18
一條印度尼西亞腔棘魚和Arnaz Mehta Erdmann,在大概15米深的水域相遇。圖片出自www.ocean.si.edu
腔棘魚今天還活著,卻在進化論者聲稱的6千萬年前至今的岩層中找不到它們的身影,對此進化論者仍然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解釋。對於進化論者來說,發現活恐龍同樣難以解釋,但對於基督徒而言,它完全符合聖經對創造的描述,恐龍“各從其類”地繁衍,而不是從其他生物形態“進化”而來,也沒有“進化”成其他生物形態,如進化論者所認為的那樣。儘管自大洪水以來數千年來許多動物物種已經滅絕,但是,從化石記錄認識的某個物種一旦被發現還活著,創造論者不會像進化論者那樣感到意外。19
更新——2012年10月4日讀者來信詢問了上述文章中提出的探險結果。不幸的是,由於剛果的戰爭和內亂,比爾·吉本斯(Bill Gibbons)計劃前往剛果的計劃不得不一再推遲——就我們理解,剛果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但是在2000年11月,由一個包括比爾·吉本斯在內的小隊伍對喀麥隆進行了一次偵察之旅,以評估該國東南部一個與來自剛果的魔克拉-姆邊貝描述相匹配的生物的報道。有關該探險的全程報道,參見龐然大物亦或虛驚一場:喀麥隆的一次探險,調查有關蜥腳類恐龍的報道。正如該文所報道的那樣,在為期三週的旅行中收集了足夠可信的證據,以便進行全面的探險,並且計劃在2001年進行一次。但是,我們沒有聽到有關計劃探險結果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