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東北三省與內蒙古之間區劃變遷的故事,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內蒙古與山西省之間的區劃變遷。當時,山西省北部的12個縣,最終隸屬於內蒙古管理,其中,就包括了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等地。那麼,山西省的12個縣,為何會劃入了內蒙古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山西省的基本情況。山西省屬於我國華北地區的省份,同時也是我國中部六省之一。山西省的地形結構複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華夏脊樑。”按照2020年七普的資料,山西省總人口3400多萬人,接近3500萬。在人口數量上,這樣的人口基數並不算少。2021年,山西省的GDP總量達到了2.25萬億,增速非常明顯。
山西省下轄了11個地級市,分別是:太原市、臨汾市、朔州市、大同市、長治市、呂梁市、晉中市、忻州市、運城市、陽泉市、晉城市。山西省的地勢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屬於黃土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形以山地、丘陵、臺地為主。其中,山區地貌佔了山西省的80%以上。
正是由於山西省的地形結構複雜,從秦漢到明清,山西省各地一直是抵禦北方遊牧政權的屏障。根據山西各地特有的地形地貌,中原王朝設立了一系列關隘,例如娘子關、雁門關等等。在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一直處於反覆拉鋸的狀態。在中原王朝強盛的階段,透過一系列的北伐,從而控制了內蒙古各地。
例如在漢朝北伐匈奴以後,設立了九原郡、朔方郡等等。唐朝大規模北伐以後,出現了“三聲畫角咽不通,萬里蓬根一時斷。豐州聞說似涼州,沙塞晴明部落稠”的詩句。不過,一旦中原王朝進入內部混戰或者國力衰敗階段,草原遊牧政權就會重新控制內蒙古各地。
例如內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出現了雲中郡、豐州等幾個名字。在元朝歷史上,出現了“晴空高顯寺中塔,曉日平明城上樓。車馬喧闐塵不到,吟鞭斜嫋過豐州。”當年的呼和浩特是連線中原地區和蒙古各部之間的商貿轉運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各地客商絡繹不絕。1368年,明朝建立以後,元朝勢力敗退北方草原。在此之後,出現了明朝與蒙古各部對峙的局面。
在明朝統治時期,呼和浩特等地在蒙古俺答汗部的控制之下。隆慶議和之後,明朝重新開始了邊境貿易,俺答汗設立了最初期的歸化城,這就是呼和浩特市最早的雛形。不過,在明末清初時期,歸化城的商貿作用已經基本荒廢。17世紀中期,清朝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南明各個政權,逐步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了各省的區劃,形成了18個省的區劃格局。
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礎上,清朝劃分了18個省,出現了漢地18省的說法。在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清朝並沒有設立行省,僅僅設立了各個轄地將軍,例如吉林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盛京將軍等等。在清朝統治的前期,西北地區的準噶爾部一直與清朝對抗,甚至有能力對清朝發起區域性進攻。此時的清朝國力有限,一直處於防禦態勢。
為了遏制準噶爾部沿著草原東進,清朝在西北、內蒙古等地,設立了一系列的關口、關隘和城堡,其中,在歸化城附近,清朝設立了綏遠城。隨後,清朝設立了綏遠將軍,負責各方面的軍務,駐地就在綏遠城。綏遠城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有“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說法。
在這一階段,歸化城和綏遠城又被稱為舊城、新城。歷經幾輪大戰,再加上準噶爾部的內亂,清朝逐步平定了桀驁不馴的準噶爾部。隨著準噶爾部被平定,歸化城、綏遠城的軍事防禦作用下降,中原各省與蒙古各部之間的貿易,再次興起。中原地區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等,進入了蒙古各地。蒙古各地的皮毛、馬匹等等,進入了中原各地。
起初,內蒙古各地在區劃管理上,處於半空白區域。鑑於歸化城、綏遠城的經濟地位,乾隆皇帝在位時期,清朝設立了歸綏道,從這個時候開始,歸綏道隸屬於山西省管理。歸綏道的全稱是:山西總理旗民蒙古事務分巡歸綏道兼管歸化城等處稅,主要任務是:督察核轉所屬各廳的一切刑名、錢穀及丈量開墾旗莊牧地、倉厫積貯、官兵俸餉、解徵草束、運送軍需,並蒙漢佃田租息、修築等項。
歸綏道下轄了13個廳,分別是:歸化城廳、綏遠城廳、薩拉齊廳、清水河廳、托克托廳、和林格爾廳、豐鎮廳、寧遠廳、興和廳、陶林廳、武川廳、五原廳和東勝直隸廳。清朝的廳分為了直隸廳和散廳,直隸廳對等於各個州府,散廳對等於各個縣。歸綏道下轄的13個廳,相當於13個縣級區劃。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清朝統治的末期。
到了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清朝一敗再敗,國力衰敗,不得不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與此同時,西方列強開始染指清朝的各地。其中,內蒙古各地出現了人口偏少、管理不暢通的局面。清朝開始鼓勵華北各省的人們,向內蒙古各地移民。同一時期,山西省各地遭遇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
為了生活,山西各地的人們,開始向北進入歸綏道等地討生活,這就是“走西口”的原型。在清朝統治的末期,先後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等人口遷徙。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進入,歸綏道各個廳的耕地逐步增加,經濟開始持續發展。為了更好的管理這些區域,1905年,清朝在歸綏道撤廳設縣,保留歸綏道的基礎上,撤銷了原有的13個廳,設立了12個縣。
例如托克托縣、林格爾縣、五原縣、武川縣、東勝縣、歸綏縣、薩拉齊縣、清水河縣等等,歸化城廳與綏遠城廳合併,組成了歸綏縣,也就是歸綏市的前身。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階段。北洋軍閥政權上臺以後,由於各地的道、府區劃都被撤銷,鑑於內蒙古各地的實際情況,清朝設立了綏遠特別區、熱河特別區等幾個特別區。
特別區的情況確實特別,因為,這幾個特別區不屬於省份,同時又具備管理地方的任務。1928年,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各地的管理,同時起到戰略緩衝作用,我國陸續設立了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等幾個省份,簡稱塞北四省。綏遠省組建以後,包括了上述的12個縣,以及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喀爾喀右翼旗、烏拉特前、中、後三旗等地。
總計下轄了3個市、18個旗、20個縣,省會設立在歸綏市。在軍閥混戰的階段,綏遠省處於晉系軍閥的控制之下,因此,出現了晉綏軍的說法。塞北四省確實起到了戰略防禦的作用,1931年9月,日本軍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在半年時間裡,逐步佔領了東北各地。隨後,日本開始染指熱河、綏遠、察哈爾等地。在綏遠抗戰中,爆發了著名的百靈廟戰役。
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外部環境出現了很大的改變,塞北四省的戰略防禦作用已經明顯降低。過分複雜的區劃,不利於經濟建設。塞北四省本身就存在人口偏少、經濟薄弱等問題,1952年開始,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等幾個省份被陸續撤銷。
內蒙古自治區建立以後,初期的管轄區大約只有現在的內蒙古東部各盟。隨著塞北四省被撤銷,大部分割槽域劃入了內蒙古管理。內蒙古自治區的管轄範圍,開始不斷向西延伸,最終,從東北地區一直延伸西北地區。綏遠省被撤銷以後,絕大部分割槽域都劃入了內蒙古管理。歸綏市的地理位置很好,正好位於整個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便於對各地的管理。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遷移到了歸綏市。隨後,歸綏市更名為呼和浩特市。當年,山西省管理的12個縣,最終隸屬於內蒙古管理。其實,這段歷史非常複雜和曲折,見證了我國的滄桑鉅變。自古以來,沒有一成不變的區劃,各個地區的區劃,一直在不斷變化中。
關於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