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生日又長了一歲了,你有啥願望?”
“考個好大學!”
東北漢子鄧龍威正享受著他的美好時刻——一家四口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慶祝兒子的生日。
在這個普通而又溫馨的冬日,家人圍坐,兒女在側,鄧龍威的幸福感,就像面前滾開的火鍋一樣滋滋冒泡。
時間退回到八年前,我們的男主角鄧龍威剛過而立之年,卻一隻腳踏在了生死邊緣。
鄧龍威是一位跑長途的貨車司機,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半夜十一二點。長期高強度工作和過量吸菸,2013年,年僅30歲的鄧龍威心臟病發。年紀輕輕,孩子尚幼,頂樑柱突遇不測,讓這個家陷入黑暗。
不幸中的萬幸,鄧龍威遇到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醫護團隊。
“醫生就講,他這個年齡很適合做可吸收支架。”回想手術時的情形,鄧龍威的妻子感慨萬千。
鄧龍威病情需要做心臟支架手術。而當時,臨床99.9%的患者使用的是第三代金屬藥物支架,主要材料是鈷鉻合金、不鏽鋼,這些材料可以把狹窄的血管支撐起來,但一旦進入人體就要終身攜帶。
鄧龍威當年僅30歲,如果植入金屬支架,就意味著,今後他需要終生服用排異藥物。
鄧龍威決定嘗試植入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
和第三代金屬藥物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人體,經過3年時間,整個支架完全可以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體內不再有異物,血管的彈性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而且,可吸收支架可以重複置入支架進行治療。
鄧龍威採用的生物可吸收心臟支架,是由威高介入醫療集團子公司山東華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建帶領研發團隊,和葛均波院士團隊突破了關鍵技術壁壘研發而成的生物可吸收支架。
這款名叫“Xinsorb心祥”的支架,是我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完全可吸收支架,其基體材料是種“會自己消失”的神奇環保材料,其效能與當時市場上主流金屬藥物支架相似。
在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親自完成了生物可吸收支架人體探索性研究支架植入手術,30位受試者經過180天的冠脈造影複查後,無一例出現支架內再狹窄和支架內血栓症狀。
葛均波院士介紹,他們的研究對這種新材料心臟支架有著非常精密的要求。其植入體內後的降解速度,有特定的時限。“為什麼要一定時間來降解?我們要利用支架的支撐力,降解快了,血管還沒長好,就塌下來了,那也不行。”
鄧龍威幸運地成為這種新一代支架的第一位受益者。2013年9月5日,葛均波院士親自為他做了Xinsorb心祥支架植入手術,使血管“再通”變為“再造”。
“醫生出來後說手術非常成功,我們的心終於落下了。”鄧龍威妻子回憶起當時的情境,仍難免激動。
2018年8月,鄧龍威手術5年後,醫護人員對他的冠脈造影及腔內影像學隨訪,隨訪結果十分優秀。
2020年3月,Xinsorb心祥支架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批,成功上市。
目前,在全國超過300家醫院近4000名患者已成功植入了xinsorb心祥支架。
而今,術後八年,依然開著貨車奔波的鄧龍威非常健康地工作、生活。他想起葛院士親自給自己手術時,滿懷感激。2022年1月初,鄧龍威打算去趟上海,去問候和感謝從生死線上把他拉回來的醫護人員們。
“去看看葛院士,沈教授、還有吳醫生,再就是中山醫院的所有醫生,你們給我了第二次生命。”
由於疫情原因,鄧龍威沒能如願來到中山醫院,只能透過影片對醫護人員表示感謝和祝福。
“龍威啊,好久不見,看你這個氣色真不錯,怎麼樣最近感覺?”吳醫生看到影片裡鄧龍威“生龍活虎”,滿含笑意。
“我感覺很好,剛回來,剛到家。”
“還在外面跑運輸啊,還跑長途啊,家裡人都挺好的吧?”
……
“有時間來我們家鄉玩!”
遠方的問候,變成了另一個相約。這種醫護之間朋友般的情誼,令人動容。
鄧龍威的重生八年,是這蒼穹裡蘊藏著無數個故事中的一個。清晨,當鄧龍威在陽光的沐浴下享受生命的美好,中山醫院的醫護人員依舊在忙碌著。
一襲白衣的他們,總是奮戰在最前線,在生命面前,樹立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
生命是一個奇蹟,有如一支燭光搖曳。
幸運的是,我們身邊有著這樣的一群白衣天使,懷揣著理想,守護和撥亮著這盞燭光。
向敬愛的醫護人員,也向你、我、他,送上最真誠的祝福:
新年快樂!
心“祥”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