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紅斑狼瘡(LE)是一種慢性、反覆遷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為一病譜性疾病,病譜的一端為面板型紅斑狼瘡(CLE),病變主要限於面板;另一端為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病變可累及多臟器和多系統。
藥源性紅斑狼瘡(DILE)或稱藥源性狼瘡(DIL)是指因服用某些藥物後出現類似於自發性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表現的一種綜合徵。
DILE可分為系統性、亞急性面板型及慢性面板型。系統性DILE以典型的狼瘡樣症狀為特徵如面板表現,通常全身受累的表現較為輕微。亞急性面板型DILE和自發性亞急性面板型紅斑狼瘡在臨床及血清學特徵方面的表現很相似,比系統性DILE更為常見。慢性面板型DILE的報道較為罕見,通常見於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氟尿嘧啶類的使用。
引起DILE的藥物按藥理作用分類,包括抗心律失常藥、降壓藥、β受體阻滯劑、抗菌藥、抗真菌藥、抗結核藥、抗瘧藥、抗甲狀腺藥、抗痛風藥、抗癲癇藥、鋰鹽、抗腫瘤壞死因子及生物製劑等。其按化學結構,可分成芳香胺類(普魯卡因胺、磺胺嘧啶和β受體阻滯劑等)、肼類(肼屈嗪和異煙肼等)、巰基化合物(卡託普利、青黴胺和抗甲狀腺藥等)、苯類(抗驚厥藥物等)。
有肼屈嗪、普魯卡因胺。
2.引起DILE中風險類藥物
主要是奎尼丁。
3.引起DILE低風險類藥物
包括氯丙嗪、異煙肼、米諾環素、甲基多巴、卡託普利、醋丁洛爾、丙基硫氧嘧啶、TNF-α抑制劑。
4.引起DILE極低風險類藥物
萘啶酸、磺胺甲惡唑、丙吡胺、普羅帕酮、胺碘達隆、依那普利、賴諾普利、可樂定、阿替洛爾、噻嗎洛爾、拉貝洛爾、米諾地爾、哌唑嗪、氯噻酮、氫氯噻嗪、他汀類、苯乙肼、氯普噻噸、鋰鹽、奎寧、苯妥英、撲米酮、乙琥胺、丙戊酸鈉、IFN-α、左旋多巴、氨魯米特、丁苯酞等。
[1] 面板型紅斑狼瘡診療指南(2019版)[J].中華面板科雜誌,2019,52(3):149-155
[2] 李鋒.藥物誘導的紅斑狼瘡[J].面板科學通報,2018,35(3):346-350
[3] 溫愛萍等.藥源性紅斑狼瘡及其防治[J].中國醫刊,2009,44(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