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更新兵器世界、戰爭世界你所不一定知道的小知識!
如下場面你一定見過,電影中空中支援完成後,地面人們朝飛機揮手致意。
2001年“9·11”事件一個月之後,阿富汗北部山區,一架美軍MH-47直升機趁著夜色悄無聲息地潛入。機上搭載著美軍“猛虎1號”特種作戰小隊,他們的任務是支援“北方聯盟”發起對“塔利班”武裝的全面進攻。“北方聯盟”的軍隊與“塔利班”武裝長期對峙。“猛虎1號”小組到達後,戰術引導員開始召喚空中打擊,在隨後的幾個星期內,美國空軍和海軍的飛機攻擊了“塔利班”武裝的戰壕、掩體、車輛以及指揮控制點,隨後,“北方聯盟”的軍隊開始向前推進,順利攻佔喀布林,“塔利班”政權迅速土崩瓦解。
在這場“持久自由”行動中,美軍的空中打擊給世人展現了―種新的作戰模式:非常規戰。而高效精準的近距空中支援是達成作戰企圖的關鍵環節。不僅如此,在隨後多年的反恐作戰中,美軍幾乎在每一次作戰行動中,都出動攻擊機或無人機,配合地面部隊實施近距空中支援。據美國空軍中央司令部的統計,僅2008年6月18日一天,聯軍飛機在阿富汗總共執行了56次近距空中支援任務,高效實施定點清除的任務要求,以協助地面部隊作戰。
通俗來講,近距空中支援是指以航空兵支援地面部隊、海上部隊、兩棲部隊、特種部隊作戰,對接近己方前沿陣地的敵人進行空中火力打擊。近距空中支援實施時,需要空中火力與地面部隊在機動和火力方面進行精確配合,以避免誤傷。這種精確配合是透過控制近距支援攻擊機實現的。通常,執行任務的攻擊機由地面或空中的終端控制員進行空中召喚和引導,為了更精確地操作,這個終端控制員通常是攻擊機飛行員出身,他能更準確地指示投放彈藥種類、攻擊方向,尤其是彈著點位置等。
與近距空中支援相對的是空中阻滯,這兩者共同組成現代空中支援作戰的兩大任務型別。在網路化的指揮系統控制下,近距空中支援的打擊效能有了更大地提升。
戰場態勢感知力
近距空中支援作戰誕生於二戰中。美軍在越戰、阿富汗戰場和伊拉克戰場都充分使用近距空中支援,配合地面部隊作戰。然而,長期以來,困擾近距空中支援作戰效能的最大瓶頸是空中作戰平臺無法實時掌握敵我雙方位置的變化,以致誤傷事故頻發。為此,近年來美軍大量裝備了“藍軍跟蹤系統”,以提升戰場感知能力。這套系統將衛星更新資料的時長由原來的5分鐘縮短為現在的10秒鐘,其終端裝置能夠使空地平臺實現影象、資訊、電子郵件和情報的交換。
隨著新一代LINK-16資料鏈在近距空中支援作戰飛機上的應用,聯合終端控制員能夠將目標座標與作戰飛機進行共享。以F-35為代表的第五代戰鬥機裝備了更加先進的探測系統和感測器,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戰場綜合態勢影象,進—步提升了近距空中支援的精確性。
空地協同能力
由於通訊手段落後,空地協同一直以計劃協同為主,終端引導員必須依靠語音通訊引導飛機飛臨目標上空實施攻擊,從發現目標到申請空中支援、飛機與前方控制員建立聯絡、確認目標,整個過程至少需要30分鐘。
2010年,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提出“持久近距空中支援”(PCAS)專案,該專案旨在透過廣泛應用資料鏈、無線網路等資訊化技術,簡化空中作戰平臺和地面部隊協調程式,大幅縮短“目標獲取-打擊”的時間,從而加快空中對地面部隊火力支援的速度,同時提高打擊精確度。與現在使用的語音通訊相比,這套系統將近距空中支援的“殺傷鏈”時間由30分鐘縮短為4分鐘,而且這種“機器到機器”的資料鏈預期將減少錯誤。另外,阿富汗戰爭的實戰經驗表明,深入敵後作戰的特種部隊唯一能夠依靠的火力支援來自空中。隨著軍隊資訊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美軍的近距空中支援的指揮層級也向更低層級延伸。現在的戰術空中控制組設在營一級,在連一級配備了聯合終端攻擊控制員,而在班組—級編配聯合終端控制員已經在實戰中進行檢驗。
武器平臺
近距空中支援,提供的是及時有效的航空火力打擊,這要求執行任務的飛機必須靈活、堅固、有較好的場地適應性。
目前,各國空軍近距空中支援的主戰機型仍是冷戰時期設計的A-10“雷電Ⅱ”蘇-25“蛙足”“美洲虎”“鷂”式等噴氣式攻擊機,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一直用AC-130炮艇機充當火力支援的主力。儘管這些飛機的效能無法與F-16、F-15、蘇-27等第三代戰機相比,但它們使用靈活、成本低廉,更適合這種短航程的作戰任務。不過,第三代多用途戰機逐步取代攻擊機、成為未來空對地作戰主力機型的趨勢不會改變。
越戰之後,以AH-1“眼鏡蛇”、AH-64“阿帕奇”、米-24“雌鹿”等武裝直升機為代表的旋轉翼飛機逐漸成為近距空中支援的主力。武裝直升機可在樹梢高度懸停攻擊,其裝備的遠端反坦克導彈、火箭彈和機炮能有效打擊地面主戰武器和步兵。20世紀70年代,北約進行的一項相關模擬實驗表明,直升機與坦克的戰損比為1∶17,對此蘇軍也有相似的結論。值得一提的是,為了與地面部隊協同配合更為順暢,武裝直升機一般編配在陸軍部隊序列中,這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發展陸軍航空兵的原因之—。
近年來,反恐作戰促使攻擊型無人機逐漸成為近距空中支援的主戰平臺。
不過,從各國無人機的實戰情況來看,攻擊型無人機無論是指揮瞄準效能還是火力強度,仍無法替代常規航空力量。一旦執行近距支援的攻擊無人機被敵方控制,後果不堪設想。
總而言之,在未來,任何一種空中作戰平臺都無法包攬近距空中支援的任務,聯合部隊指揮官需要學會整合不同型別飛機的能力以達成作戰目的。
打擊效果
如今,美軍聯合終端攻擊控制員普遍使用地面鐳射目標指示器對目標進行照明,作用距離最遠可達20千米,機載鐳射制導武器利用這種能量進行制導以攻擊目標。美軍裝備的“寶石路”鐳射制導炸彈、AGM-65“小牛”和AGM-114“地獄火”鐳射制導導彈可以達到1米左右的精度,除了精度高之外,近年來出現的小直徑炸彈能夠在減少附帶毀傷的同時,提高打擊目標的數量。
儘管如此,常規彈藥並不會因此退出歷史舞臺。根據演習和實戰資料統計顯示,在近距空
中支援作戰中,機槍和機炮的打擊效果最好。另外,即使精確制導彈藥的精度再高,由於機載武器投放的不確定因素仍無法徹底消除,導致誤傷事件經常出現,這也是常規彈藥將被持續運用的原內人。
持續更新兵器世界、戰爭世界你所不一定知道的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