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想我們的男足竟然在大年初一給全國球迷填了一個“大堵”。
1-3的大比分輸給了越南!
雖然,這麼多年我們大家都習慣了男足的各種“花式”輸球,但是,說實在的,就這麼“堂而皇之”的輸給越南,確實還是又讓很多中國男足的球迷再次重新整理了“三觀”。
但是,事情已經發生,結果已經無法更改,男足未來到底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確實需要更長一段的時間,以及更多的專業人士來“集思廣益”。
這確實是一個很不好解決的“問題”。
而看到中國男足的“現狀”,再來看看如今的中國男籃,內心裡不禁升起了一股“慶幸”的心態。
還好,男籃沒有“成為”男足,其實,曾幾何時,男籃也差一點“成為”了男足。
比如在2013年的8月9日,男籃在領先17分的情況下,竟然最後又被中國臺北給“逆轉”,最終無緣當年亞錦賽四強的“尷尬”局面。
也正因為如此,男籃錯過了由“世錦賽”更名為“世界盃”後的首屆西班牙男籃世界盃。
當時正好趕上姚明“退役”不久,再加上王治郅、朱芳雨、王仕鵬、孫悅等球員隨著年齡的增長已經明顯不再“適合”留在國家隊當中,但是,“後備力量”又幾乎沒有。
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輸給了中國臺北,當時的“輿論”壓力,說是讓人“窒息”都不為過。
還有一次,就是離我們大家都很近了,很多球迷也都印象深刻,就是2019年的男籃世界盃。
這一次世界盃來到了我們的自己“家門口”,我們藉助著“東道主”的優勢,抽了一個心想事成的“上上籤”。
但是,後來發生了什麼,大家也都知道了。
如今,再回過頭看,我個人覺得,那屆世界盃的“慘敗”其實不能把責任全部都“歸咎”到周琦的那個“發球”上,真是也不能全部都“歸咎”到李楠的臨場指揮上。
當然,他們倆確實都有“失誤”的地方,但是,大家想過這麼一個問題沒有,為什麼我們當時就覺得一定應該能贏下波蘭呢?
難道就因為我們比賽當中比分領先了嗎?
其實,還真不是,按照實力來說我們還真的沒有波蘭強,就他們在最後時刻“逆轉”時候的那種狀態,我鬥覺得中國男籃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可是,球迷們不管這麼些,他們就是覺得原本是我們都已經裝進“口袋”裡的勝利又被對手給“掏”出來了,這實在是太難以接受了。
尤其,因為輸給了波蘭,我們的男籃錯過了“直通”東京奧運會的機會,而後面輸給奈及利亞則是徹底宣佈男籃無緣東京奧運會了,至於所謂的“落選賽”,懂得球迷都知道那意味著什麼,後來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也是自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首次無緣奧運會。
這下就好解釋,王仕鵬為什麼哭得那麼“洶湧”了。
當然,對於一個已經成年的男籃球迷來說,其實,當那個結果發生的時候,我是能夠接受男籃進不了奧運會這一事實的,但是,“紅藍雙國家隊”的模式就此“中斷”,卻是讓我內心惋惜了好久。
因為這樣一個好的,可行的“道路”,不該成為了2019年世界盃的“犧牲品”,但是,我也同樣知道,以那樣一種“期望”開局,最後又以那樣一種“結果”收場,男籃當時就算是“夾著尾巴做人”都來不及呢,哪還敢有其他的一絲絲“想法”。
縱然如此,當時的很多球迷,依然不依不饒,尤其是針對周琦和李楠,那都引起全民“創作熱潮”了,各種“段子”和“梗”那真是層出不窮,他倆算是徹底“火出圈”了,而身為籃協主席的姚明,也被各種喊話“下課”。
甚至還有球迷絕望的呼號:男籃要不也啟用“規劃”球員吧,要不然,真的沒啥好的出路了。
我不知道當時的姚明主席是怎麼挺過來的,但我猜想他一定揹負了超乎我們想象的壓力。
而且,到今天,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他就把中國男籃再次給拉出了“泥潭”個人覺得,他真的太牛了。
首先,全力“擴大”籃球運動員的“基數”。
提起男籃和男足,很多球迷張嘴就是我們泱泱大國10幾億人口難道連幾個會打球的,和10幾個會踢球的人都找不出來嗎?
這麼說的球迷,其實,就是一個純粹的“外行”。
籃球和足球,都不是一個誰上誰都能搞好的專案,這是需要很高的身體天賦以及後天很多的刻苦訓練才能夠“入門”的存在。
這樣一來,就有了一個名詞叫做:註冊運動員。
就是,你想成為一個籃球或者足球運動員,為國家隊效力,甚至是“留洋”到海外聯賽,這裡面有個大前提就是你首先得是一個“職業運動員”,要不然,你就說你天賦再牛,籃球領域超喬丹,足球領域超馬拉多納,那也都是白扯。
而我們國家的籃球“註冊運動員”,之前只有17000多人,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就不拿歐美那些籃球強國來做對比了,就是我們“隔壁”的日本,他們的男籃水平那個樣子,但是他們的註冊運動員還達到了70000多人。
這麼一對比,大家心裡應該就“有數”了吧。
所以,要想提高男籃的水平,首先得把運動員的這個“盤子”給做大,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選到更多的“天才”。
毫無疑問,籃球也好,足球也罷,“天才”球員始終都是第一核心要素。
其次,把籃球和大學進行“捆綁”。
對於我們中國的很多家長來說,不願意讓孩子走上職業體育這條道路,最大的擔憂除了孩子吃苦受罪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職業球員一般在很小的時候就要離開“校園”,走上職業體育這條道路了,他們當中大多數是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文憑”的,而且職業球員,就算職業生涯“壽命”長的基本上到35歲之後也差不多就該“退役”了。
但是,由於沒有文憑,再加上打球時候賺的錢不是那麼的多(畢竟能賺大錢的超級明星還是少數),而且一旦“退役”,基本上就要面臨“失業”,因為這些球員基本除了打球其他的社會技能就很有限了,父母對以後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這就是大多數父母不願意自己的孩子走職業體育的最根本原因。
這一點,是姚明所解決不了的。
但是,他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CBA的“選秀大會”。
讓很多大學生球員都來參加“選秀”,如果能夠被選中那就等於走上了職業球員這條道路,隨著現在CBA“商業模式”的升級,職業球員的年薪也不算很少了,而且,再不濟,你是大學生,就算你不打球了,你總還有一個“謀生”的文憑,這可是“貨真價實”的。
而隨著王少傑、張寧、黎伊揚、袁堂文、朱松瑋等球員在CBA打的越來越好,這也促進了很多大學生球員更願意來到CBA了。
而有了這個“渠道”的拓展,無疑對於中國男籃人才的“選拔”起到了很好的一個推動作用,我們還是有籃球“人才”的。
再者,抓好青訓,紮根“小籃球”。
我覺得這也是姚明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情之一,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中國男籃最終沒有“成為”中國男足。
因為,姚明看到了職業體育背後的一個最真實“規律”---週期性。
就是任何體育專案,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花錢”就能夠解決的。
比如,我花錢請了世界上最好的健身教練,把我的“身形”練就的和喬丹的一樣,甚至比他的還要“完美”,但是,這就代表我的籃球水平和他一樣了嗎?
遠遠不是。
其中他的彈跳,他的滯空、他的投籃手感,以及他對於籃球的“領悟”能力,等等這些是我們所有人花再多的錢都無法“趕上”的。
這是個人。
團體專案更是如此,一個“天才”的球員對於整支球隊的影響真的沒有想象的那麼大,想要打出團隊的好成績需要有“一撥”好球員來支撐才可以。
而要想擁有這些好球員,絕不僅僅是“簡單粗暴”的“買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規劃”能夠解決的。
包括現在亞洲很多男籃球隊,都有“規劃”球員,但是到底給球隊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所以,要想真正得到進步和提升,還是要從青少年的“青訓”做起。
讓孩子們真的喜歡上這項運動,熱愛這項運動,這這項運動當成他畢生所愛的“夢想”,這才足以支撐他們走完“嚴酷”的職業生涯。
把希望不僅僅放在現在,更放在“未來”。
這才是對於籃球以及足球,最大的“尊重”。
當然,這件事情需要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
我們大家還需要再給姚明多一點的耐心和理解,畢竟他是在努力“紮根”。
所以,透過這些林林總總,大家應該可以明白了,為什麼籃球和足球是在差不多的時間開始走上“職業化”道路,且中間都遇到了,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提升,國內青訓體系接近“崩潰”,從事該行業的青少年越來越難“成材”等等問題,但男籃截止到目前依然還是比足球發展的要更好一些的原因了吧。
這中間,姚明就是起到那個根本“變化”的存在。
所以,大家給姚明主席一個大大的贊吧,再不濟,也不要再“罵”他了。
當然,還有一點根本性的原因,也是我個人的切身體會,籃球在中國的“群眾基礎”真的要比足球好的不止一點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