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城市化,一字之差,含義完全不同。
前海通首席姜超發過一篇報告,現在城鎮化率已經突破60%,離70%的頂部不遠了,似乎已經接近歐美髮達國家水平。
早在2017年,我國城鎮化率就接近60%,8.1億人口常住在城鎮。
但是,常住在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的人口,只有4.9億。
其餘3.2億人,位於鄉鎮或者是城市的非建成區,並沒有真正享受到城市的生活。
按照4.9億城市建成區的常住人口推算,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僅為35.3%。
這兩年,大家都在說城鎮化率已經見頂,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0平米以後,房地產就沒需求了,城市擴張速度也會慢下來。
表面上,邏輯沒啥毛病。
但正如姜超所說,大部分人表面上在城市,完成了“城鎮化”地理上的遷徙,卻沒有形成“城市化”身份的轉變。
比如,住在老舊家屬院裡,多年前的老公房,外立面斑駁,沒有物業,水電暖氣老化,上下樓連個電梯也沒有,說起來住在市中心,居住體驗還不如郊區。
比如,每個城市都盤踞了大量的城中村,髒亂差的環境,三教九流的租戶,與摩天大樓形成鮮明對比,違規加蓋,拆也拆不動,頑強的釘子戶阻礙城市發展。
要讓農民真正轉變成市民,要讓那些身處非建成區、城鄉結合部、城中村、老舊家屬院的居民,也能享受到真正的城市生活,2022年,就是最好的契機。
原因就四個字:城市更新。
早在去年8月份,住建部就發了一個“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的徵求意見稿,不大規模、強制性搬遷居民,不大規模新增建設規模,不突破老城區原有密度強度。
2022年,就是城市更新的啟航之年。
最近,《法制日報》發了個報道,在城市更新中,老舊小區改造和房屋拆遷是繞不開的問題,它們不僅關係到民眾的切身利益,也往往是塊難啃的骨頭。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因一兩戶不同意,就難以進行下去;
舊房拆除改造,權利人拒絕配合,成為“釘子戶”的情況也並不鮮見。
有了城市更新,將會加速城市化的程序。
舉個例子,加裝電梯的方式很靈活,代建租賃、居民自籌自建以及產權單位或集體組織出資都可以。
如果多數居民同意,只有個別底層住戶反對,還可以取消“一票否決”,目前上海、青島多個城市已經專門出臺辦法,只要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同意就行,少數服從多數。
在北京,去年全年老樓加裝電梯新開工499部、完工418部,超額完成了年初確定的“開工400部、完工200部”的目標,2022年將再完成老樓加裝電梯200部以上。
在上海,僅半年時間,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全市2653個門洞透過居民意見徵詢,完工424臺,正在施工747臺。
在廣東,2021年廣東全年開工改造超過1500個老舊小區,惠及約31萬戶居民,其中2021年全省既有住宅加裝電梯超4000臺,其中廣州既有住宅加裝電梯2637臺。
在杭州,全市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已完工665處。歷年累計完工2479處,位居全省第一、全國前列。
這幾個城市,只是全國舊改大潮的縮影,未來老舊家屬院普及電梯的程序,會大大加快。
還有釘子戶,也有辦法了。
《深圳經濟特區城市更新條例》創設了“個別徵收+行政訴訟”機制。
即舊住宅區已簽訂搬遷補償協議的專有部分面積,和物業權利人人數佔比均不低於95%,區政府可以對未簽約部分房屋實施徵收。被徵收人不服的,可以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廣州也有專門的規定: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拒不簽字的釘子戶,村集體可收回宅基地使用權。
在拆遷過程中,只要村集體中籤訂了拆遷補償協議的人數達到95%,村集體便可向法庭提起訴訟,維護村集體利益。
看來,95%這個數字,是釘子戶不能觸碰的“底線”,只要絕大部分村民都同意,就可以強制徵收,收回宅基地的使用權。
要知道,城中村的村民用作住宅保障的用地,是宅基地,與農村的宅基地沒有任何區別,需要當地收儲,整成熟地,才能招拍掛,開發商再蓋房子。
宅基地的所有權,屬於集體所有,並無償提供給村民使用。
再重複一遍,釘子戶的宅基地是“使用權”,而非獨佔的“產權”,村集體當然可以收回。
因此,不管是老房子加裝電梯,還是對釘子戶的處理,都可以遵循“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原因只有一個:讓我們的城市,變成真正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