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雷 靂
本報特約記者 李 爽
多數孩子進入大學前主要在學校——家裡“兩點一線”奔走。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雷靂指出,要探究家庭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就要從家庭具備的功能說起——經濟功能,提供衣食住行;社會教化功能,鼓勵學習、發展自尊、培養同伴友誼、提供和諧穩定的環境。如果家長不當干涉或錯誤引導,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壓力源”。
幼兒園階段:主動性被限制,犯錯易生內疚感。幼兒階段的孩子身體運動能力有所發展,在對世界好奇心驅使下出現探索的舉動,但由於對生活潛在危險不夠了解,容易出現意外傷害,比如在家中攀爬摔倒、運動玩耍不看路等問題。一些家長對此類狀況過於擔心,於是限制孩子探索的主動性。孩子由此變得畏縮不前,擔心犯錯。父母的責備無形中成為其前進中的壓力源。
安全很重要,但家長作為監護人,應當這麼做:1.分析孩子所在場景可能的風險因素,提供必要保護,比如運動前幫其穿戴護具、過馬路牽手走。2.和孩子反覆介紹注意事項,教會孩子分辨危險因素。3.對孩子的嘗試和失敗要有耐心,而非強迫和限制。比如教孩子交通安全常識,帶其過馬路時順道認識紅綠燈、瞭解交通規則,而不是在孩子脫離自己視線後一味指責。
學齡兒童:學習被迫趕進度,被否定心生挫敗。對知識的學習掌握,應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但不少家長操之過急、揠苗助長,讓孩子提前補習多學科課程。有些孩子缺乏必要知識儲備和良好的思維認知發展,常因學不會而感到自卑。除學習外,孩子在生活中嘗試幫忙做家務,家長指責“學習不行打掃衛生也不行”,由此剝奪孩子的嘗試機會,也放棄了教給孩子掌握生活技能的機會。更有家長甚至干預孩子交友,長此以往孩子被否定產生了強大的挫敗感。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1.家長應瞭解“學習並非一切”,鼓勵孩子學習和參與生活技能,如餐桌準備、房間收拾等。2.提前學知識不如學自我管理。教會孩子管理時間,無論玩還是學習都要專心,什麼時間就做什麼事。3.常鼓勵做事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讓孩子產生自豪感,積極心態會讓他們重視自身的責任,形成更強的責任心。
中學青少年:重視自我認同,負面反饋成桎梏。處於初高中階段的青少年追求獨立和自我,總想做點什麼事情讓他人覺得自己與眾不同,於是在大家眼裡就變成了“逆反”。不少家長習慣“提出要求和期望,孩子照做”的思維慣性,到了這個階段也沒有清晰地認識到孩子在長大,沒有逐漸放手,依舊事事幹涉孩子的決定,並對孩子的奇思妙想不以為然。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家長一句看似簡單的否定,對孩子來說可能會上升到“否定自我”這個高度。父母如果一直負面反饋,久而久之孩子感受到桎梏而產生壓力。當然,也有極少部分家長給孩子的自由太快太多,過於放任,這也會讓孩子感到被拋棄。
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敏感、自尊心強,家長要格外注重交流方式。1.端正孩子學習觀念。很多家長接孩子時總習慣性幫忙背書包,有時還會說“上學辛苦了”,其實都在隱隱向孩子傳達“你在為父母學習”。這是不對的,應讓他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作為家長,提供安靜的環境、滿足衣食住行即可,而非幫助學習。2.鼓勵努力而非天資。家長是孩子的重要參照,心理學上有說法叫“自我實現的預言”,即你說我笨就笨給你看。家長應多點鼓勵,但要鼓勵努力,而不是聰明。因為努力是可控的,比如透過認真寫作業、上課認真聽講可以實現。3.關注孩子的想法。孩子在長大,家長的角色也應轉換為孩子的朋友,平等溝通,家長此時應該多聽少說。多關心他們的情感困擾、傾聽他們的心聲,讓孩子感受到與家長的溝通是安全、舒心、放鬆的,這樣才不會把他們越推越遠。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