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是決定中國命運的四個月!
在短短四個月中,我解放軍數次雷霆出擊,取得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
奠定了最後勝局,也徹底擊潰了國民黨反對派的武裝力量和戰鬥意志。
進而讓號稱五百萬大軍的國民政府,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之中。
那時候的國民黨軍,兵力從500萬人變成了204萬,更難堪的是,這204萬人中,能進行作戰的軍隊只剩146萬,其他部隊,則再漫長的國境線內四散分佈,早已不能再戰略上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渡江戰役之前,這僅存的百萬軍隊中,要說戰鬥力最強的是誰?
答案無疑是駐紮在華中的白崇禧集團。
至於為何白崇禧能保持軍隊的戰鬥力,則和他讓人看不懂的小心思有關。
一:白崇禧的小心思。
白崇禧的小心思是什麼咧?
其實很好解答,那就是儲存實力以求自保,靜看時局要價,最後完成自己野心。
這點上。
從他淮海戰役激戰正酣時,拒絕出兵援助,就可以看出。也能從他不僅不出兵援助,還扣下蔣介石嫡系宋希濂兵團看出來。
換個角度看,這按兵不動背後,絕對不是希望解放軍勝利,反而是謀劃著,在蔣介石全線潰敗之後,自己的桂系能取而代之,成為民國政府領頭人。
有了領頭人身份,然後在圖謀劃江而治。
這樣的理由和政治野心,讓白崇禧在決定命運的時刻,選擇了作壁上觀。
最後國民黨完敗,白崇禧貌似算盤如意了,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古話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關鍵時刻的利益之爭,讓皮毛不成一體,也讓自以為足智多謀的小諸葛,用自毀長城的舉動,詮釋了野心會讓人變傻。
相較於白崇禧關鍵時刻的孟浪,偉大領袖毛主席無疑英明得多。
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依舊選擇將橄欖枝拋給白崇禧,主席的大度在那一刻詮釋得淋漓盡致。
可面對這善意,白崇禧是如何做的?他不理不問,置若罔聞,反而依舊跟他的仇人蔣介石攪合在一起。
那一刻的他彷彿忘記了,蔣介石的三次下野,有兩次都是白崇禧逼的。
相較於白崇禧的糊塗,李宗仁最後就清醒得多,在感覺事無可為後,乾脆地選擇了去往國外,原因無他,自己要是去了臺灣,屬於自投羅網,結局必定不好。
反觀白崇禧,就比李宗仁糊塗的多,跟隨蔣介石去往臺灣的他,最後死的不明不白。
是什麼,讓白崇禧在關鍵時刻如此自信?最後幹了糊塗事!
這或許和曾經的桂繫有關!
二:曾經的桂系。
曾經的桂系是什麼,答案是民國時代打不死的小強。
這北伐時代的萌芽,到抗日戰爭時期的壯大,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個人整合新舊桂系,讓廣西這麼一個窮省擁有了一支強軍,抗日時候的桂系,打出了赫赫威名,號稱狼軍。
作為桂系狼軍的頭狼,白崇禧自以為絕處逢生,捲土重來,是桂系的氣質。
這氣質的由來,有無數歷史的佐證。
這給了白崇禧底氣!
但那一刻的白崇禧依舊錯判了對手,他的對手擁有洞若觀火的睿智和遠謀。
在桂系李宗仁成了代總統,開始弄和談之後,毛主席就明白,這是蔣介石以退為進的舉措,將李宗仁送上前臺和談的背後,是用和談換時間,繼續招兵買馬以求翻身的計策。
常年的鬥爭經驗,讓毛主席對蔣介石那一套心知肚明。
有了這樣的認識,才有了後續的渡江戰役出現。
在毛主席看來,無論和談談的咋樣,解放軍都是要渡江的,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
和談成了,唱著歌過去;和談不成,開著炮過江。
雖然已打定主意,可毛主席依舊在關注桂系的一舉一動,目的是希望能和平解決問題,不讓江南遭遇戰爭,不讓國家承受戰火。
這關注的背後,都是期待!
至於期待的因由,則和當年桂系的舉措有關。
三:桂系功過是非。
桂系在民國軍閥中,是一個矛盾的勢力,對革命也是一個矛盾的勢力。
1927年的4.12反革命政變中,白崇禧深度參與其中,派桂系在江西圍剿過紅軍,在廣西掃蕩過根據地,也在皖南事變中幹過壞事,更是挑起全面內戰的決策者之一。
這都是桂系的過,但毛主席依舊對桂系卻多了一份寬容。
皖南事變後,我黨提出的懲辦禍首名單中,沒有白崇禧。
平津戰役時,我黨釋出的國民黨戰犯名單初稿中,也沒有桂繫帶頭人。
這背後因由,除了桂系和蔣介石不對盤,經常鬥爭外,還有曾經跟我黨友好交往的香火情。
紅軍長征時,經過桂湘邊界,白崇禧識破蔣介石意圖讓紅軍和桂系兩敗俱傷,順勢放過了紅軍的主力。(抓捕了不少掉隊散兵給蔣介石報功)
抗日戰爭前,桂系主動示好我黨,派人到延安議定《抗日救國協定》,並在後續配合我黨人員在廣西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抗戰爆發後,八路軍在桂系地盤還設立了八路軍辦事處,要知道當時的軍統和中統,都沒這待遇。
這一切,讓毛主席印象深刻,也讓毛主席明白,桂系是可以爭取的物件。
鬥爭的本質是什麼,將敵人弄的少少的,將朋友弄的多多的。
只要將桂系和蔣介石分開對待,就能讓蔣介石變得孤立,只要爭取到了李宗仁和白崇禧,南方將不戰而定。
而且桂系離開了白崇禧,凝聚力也基本沒有了。
四:一份宣告和別樣的使者。
1949年1月14日,毛主席在發表的《關於時局的宣告》中,用含義頗深的“和談八項條件”,還有態度寬容的“懲辦戰爭罪犯”傳遞了自己的意思。
這份宣告引起了李宗仁的注意,為此李宗仁還專門打電報詢問毛主席。
面對李宗仁的詢問,毛主席的回覆大意是:準備採用寬大的政策對待部分戰犯。
至於寬大的物件是誰?看後續的一段對話就懂了。
當時白崇禧為了確定訊息和打探情況,派了一個特殊的人去北平。這個人就是桂系親信,我黨的朋友劉仲容。
雙重身份,讓他行事非常順利,在面見毛主席表達和平誠意之後,毛主席告訴劉仲容:
白健生很喜歡帶軍隊,他的廣西軍隊只有十幾萬人,將來和談成功建立國防軍,我們可以請他繼續帶兵,讓他指揮三十萬軍隊,人盡其才嘛!
這話的言外之意,大家都懂!
眼見毛主席態度如此,劉仲容又表達了,期望釋放在萊蕪戰役中被俘的白崇禧外甥海競強師長的訴求,還希望我黨能寬容對待在安慶遭遇包圍的夏威部,以及在武漢附近被俘的桂軍。
毛主席看著劉仲容,當即表態,可以放鬆對安慶包圍,被俘的桂軍武器也能送還,就連被俘虜的海競強也在幾天後被釋放。
在表達善意後,面對白崇禧希望解放軍不要渡江的訴求,毛主席說:
這個不行。我們過江後,他若感到孤立,可以先退到長沙看看情況,再不行,他還可以退到廣西。
我們來個君子協定,只要白健生不出擊,我們三年不進廣西,好不好?
這話的背後,是一個大氣的領袖,對於老對手老朋友的寬容,我黨對桂系可謂仁至義盡。
四:寬容沒換來善意。
《國內和平協議》談判過程中,毛主席為了能緩解李宗仁的政治壓力,還建議他來北平簽字,由我軍進行保護,可白崇禧卻建議李宗仁去溪口詢問蔣介石的意見。
眼見如此,毛主席和朱德在下令進行渡江戰役後,依舊做了努力,勸說李宗仁不要離開南京,也不要去廣東,但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沒聽勸,反而在當晚就去了杭州見蔣介石。
我黨對於桂系的優待,反而讓桂系更堅定地選擇了蔣介石。
這讓毛主席明白,原來這桂系雖然反將,但更反共。
一看如此,才有毛主席後續簽發給林彪的電報:關於追殲白匪之部署。
就此,我軍對於桂系不在客氣,第四野戰軍也開始了大規模進攻。
但,進攻之初卻不算順利,白崇禧非常能跑,還會打伏擊,在青樹坪戰役中讓四野虎將鍾偉遭遇了埋伏。
百戰百勝的林彪,因為在東北吃過桂系白崇禧的虧,用兵也過於求穩。
最後還是毛主席提醒林彪,別弄小迂迴戰術,要弄大迂迴戰術。
在毛主席指點下,林彪及時醒悟,改變戰術後的四野,在衡寶戰役中全殲以第七軍為核心的桂系主力。
失去主力的白崇禧迎來了全面失敗,心灰意冷的他,居然撤去了臺灣。
這個選擇無疑是非常不理智的。
原因無他,白崇禧和蔣介石可是多年對手,蔣介石對桂系,特別是白健生更是恨之入骨。
兩次被迫下野,時不時使絆子,淮海戰役關鍵時刻,先答應指揮,後又撂挑子。戰役第二階段,又救援不及時,讓精銳的黃維第12兵團覆沒,更是在關鍵時刻,扣下了蔣介石嫡系宋希濂兵團。
白崇禧這個所謂的華中“剿總”司令,每天貌似幹著打仗的事情,卻處處都在拖後腿。
最後讓蔣介石失去軍隊,下野,讓桂系成了掌舵人,戰敗這個鍋他有份,就連逼他下臺這個鍋他都有份,如何能輕饒?
這就是蔣介石的心思。
同樣的,桂系在逼蔣下臺之後,也沒得到什麼好處,這樣一個空殼政府,當家了又有什麼用,無力迴天啊?
從這個角度看,處處跟蔣介石反著幹,讓蔣介石為難的白崇禧,其實是沒有退路的。
毛主席丟擲的橄欖枝,他拒絕了,蔣介石也得罪死了。
說白崇禧是一個軍事小諸葛,政治低能兒不算過分。
這政治低能兒,在後續去了臺灣之後,依舊在演繹。
五:臺灣歲月。
桂系全面失敗後,理智的李宗仁去了美國,並在臨走時勸說白崇禧跟自己一起走。
可自持有軍事實力的白崇禧,卻不顧老友勸說,自認為蔣介石退守臺灣後,正是用人之際,不會拿自己怎麼樣?
於是就選擇了去往臺灣,在仇人那裡寄人籬下。
這做派無疑是與虎謀皮,絕沒好果子吃。
後續事情也確實如此!
蔣介石對白崇禧態度非常冷淡,一看蔣介石不待見自己,為了討好蔣介石,白崇禧先是勸進蔣介石繼續當總統,後又積極勸說已經去了美國的李宗仁辭掉總統職位。
老友的舉動,讓李宗仁大呼糊塗之餘,也斷然拒絕了白崇禧的建議。
眼見如此,白崇禧為了討好蔣介石,居然跟李宗仁這個多年搭檔和帶頭大哥,不顧顏面隔空互罵,將過往情分丟的一乾二淨。
這寄人籬下的苦果,白崇禧嚐到了,但不顧顏面的討好,依舊沒有換來好的結局。
在蔣介石授意之下,白崇禧遭遇了毛人鳳安排的暗殺小組。
喜好打獵的白崇禧,在上山打獵的時候,經過了殺手佈置的陷阱,若不是副官眼疾手快,關鍵時刻將白崇禧推出車外,他將粉身碎骨。
躲過一劫的白崇禧,從此變的低調、低調再低調,可家門口的特工和間諜依舊不斷。
他們一直在尋思如何弄死白崇禧,最後用了一出毒殺。
年逾古稀的白崇禧跟一個美女護士戀愛了,為了重振雄風,白崇禧開始補身體。一看機會難得,國民黨特務谷正文就在白崇禧的補藥中動手腳。
吃完補藥迴光返照的白崇禧,煥發了青春,幹勁也跟足了,但這幹勁卻不持久!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死於寓所,官方說法是死於心臟病,但死時全身發綠的樣子,還有不知所蹤的小媳婦,讓所有人都明白,這死並非自然死亡。
白崇禧,終於為自己的輕信和自信付出了代價。
尾聲:
白崇禧解放戰爭後期的迷惑行為背後,都是舊軍閥思維作祟的因果。
習慣軍閥混戰的白崇禧,不理解我黨解放全國,改變中國的決心,反而以為只要自己兵強馬壯就能談條件。
先是內鬥,讓蔣介石在戰場上損兵折將,黯然下野。
後是不顧勸說,不顧我黨的善意,一意孤行,最後迎來了全面失敗。
五個兵團12個軍,不到20萬人,就妄圖阻止渡江戰役。
小諸葛,真不知是糊塗,還是愚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