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史上,很多創業者都是九死一生,得到善終的很少,大起大落的人佔多數,今天小編要講的這個人,其經歷用大起大落形容完全不夠,他的經歷之坎坷完全顛覆了人的認知。
他曾經擁有5家上市公司,曾是我國有名的“冰箱大王”,但也有過7年的牢獄之災,還有過6年的申訴之旅,最後告倒了證監會,拿到了國家的43萬賠償金。
他就是原科龍電器的董事長顧雛軍。2004年,他還是五家公司的董事長,2005年,他在北京機場被捕,2012年出獄,隨後開始了艱難的上訴之路,2019年他贏得官司,拿到43多萬的賠償金。
顧稚軍似乎一直站在風口浪尖上上,無論是最初的創業,還是後來的公司上市,以及後來的艱辛上訴,都會引來眾多爭議,輿論對他始終褒貶不一。
不過,今天小編只帶大家回顧他的經歷,不做是非評斷,箇中道理相信大家自會領悟。
顧稚軍出生於1959年,江蘇泰州人,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小時候比同齡人聰明,父母便竭盡全力培養他。
可惜他的少年時期處於特殊年代,因此也經歷了上山下鄉。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他順利成為第一批幸運兒,考上了江蘇工學院。
在大學裡,顧稚軍就是風雲人物,在同學面前總有一種“吾非凡人”的氣勢,曾經揚言要拿下諾貝爾獎金。
因為他成績優異,思想敏銳,很有創新意識,學校想留他任教。可是他畢業時跟班長鬧了矛盾,一怒之下,當眾扇了班長兩個耳光,留校之事自然泡湯。
但這沒有阻礙他的進步,他馬上考入了天津大學熱能工程系讀研究生,成為該校第一個外來學校的研究生,自此又在這個學校風光起來。
在天津大學學習時,他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的觀點提出了質疑,認為他的理論脫離了工程實踐,於是拋開普利高津,自己鑽研結構熱力學理論。
畢業後,他留在母校熱能研究所工作。那段時間,顧稚軍醉心製冷劑的技術研發,每天等同事們走了以後,他就開始自己的研究工作,加班成了家常便飯。
因為他工作勤奮,接連發表了很多論文,年紀輕輕就被人稱為顧教授。工作四年後,
他發明了格林柯爾製冷劑,同時提出了“顧氏熱力迴圈理論”。
雖然林柯爾製冷劑至今還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環保節能型製冷劑。但學術界對顧雛軍的“顧氏熱力迴圈理論”並不看好,很多專家直接說這個理論是“偽劣科學”,他的研究生導師呂燦仁更是直接指出這個理論就是騙人的。
顧稚軍可不買這些權威人士的帳,他義正詞嚴地指出,這些人侵害了他的名譽。彼時的他不到30歲,一人獨自挑戰學術界,這在國內乃至世界都是鳳毛麟角。
那幾年,顧稚軍一邊用筆與學術界打官司,一邊為自己的顧氏理論尋找商業機會。1989年,顧稚軍去英國考察,無意發現了商機,決定就在當地創業。
他憑著超強的說服力,在國外到處宣傳自己的理論,大談自己的創業計劃,終於打動了一個馬來西亞的富商,為他投資了300萬。
那一年,他成功在英國創辦了顧氏熱能技術有限公司,開啟了自己的商業縱橫之旅。1993年,他又在加拿大成立了公司,並將業務拓展至美國。
1995年,學術界關於顧氏理論爭執的終於停息,顧雛軍在國外的商業版圖已經成型,他開始返回國內發展。憑著三寸不爛之舌,他輕易地爭取到了中資金融機構1000萬元的投資,名聲赫赫的“格林柯爾系”就此起步。
顧稚軍雖然是科研出生,但是技術研究只是興趣,商業融資才是一生所求,在國外看慣了資本風雲的他,回到國內就迫不及待地打算運籌資本。
1996年,顧稚軍來到香港,開始搭建自己的資本平臺。經過三年的運籌帷幄,2000年7月,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上市。
上市那年,他順利融資5.5億港元,然後賣掉舊股,套現3億多,外加分紅1個億,財富劇增,立刻成為當時企業家的領軍人物,但他的征途才剛剛開始。
次年10月,他收購了科龍公司,彼時的科龍是中國冰箱產業的四巨頭之一,早於1992年上市,是中國少有的馳名商標。
因為科龍的名氣,顧稚軍在國內名聲大振。他以為這是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一筆收購,卻沒想到這是多年之後牢獄之災的起源。
收購科龍後,顧稚軍乘勝追擊,用兩年時間收購了三家上市公司,包括美菱電器的步伐股權、揚州格林柯爾有限公司和亞星客車,商業版圖越來越大。
第二年,顧稚軍又收購了兩家歐洲汽車公司,自此擁有了4家A股公司和1家香港創業板公司,打造了一個橫跨冰箱、空調和汽車三大產業的巨型跨國集團。
彼時的顧稚軍,名氣雖然很大,生活上卻很低調。有位記者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次,顧稚軍參加一個釋出會,還沒開始吃,很多記者就過來提問,等幾個記者問完,桌上的盤子基本吃光。
顧稚軍端起桌上的菜碗,把殘羹剩湯倒進飯碗中,就著米飯大口吃了起來。當時,旁邊還有很多名人,他卻絲毫不顧自己的面子。那個記者看到這一幕說,老顧是個實幹家。
遺憾的是,他想低調,他所在的行業和環境也不可能讓他低調,他在商業上的發展一直伴隨著眾人的評說,從第一桶金到後面的收購,一直都是媒體的熱點新聞。
在講顧稚軍的下一段歷史之前,我們給大家分析下顧稚軍的資本運作方式,可以說,在資本運作上,他簡直就是一個天才,他入主每家公司都經過了周密的策劃。
首先,他會控制該公司的高層,有時候乾脆自己親自上陣,這樣,等資本入主後,他不但擁有該公司的股權,還可以自如地騰挪資金,拉高當年的收購費用,造成公司鉅虧的局面,同時降低收購費用,由此就有了一張漂亮的財務報表,也為後面資本的再次運作打下了基礎。
其次,因為他很早參與了公司的管理,所以大部分費用被抹銷,入主後的負擔大大減輕。
經過這樣的運作,顧稚軍每次入主一家公司後,這家公司就會有一年的鉅虧期,他接手一年後,很快扭虧為盈。他就是用這種辦法順利收購了五家公司,個人財富也迅速攀升。
2001年,顧稚軍榮登《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第20名。41歲的他,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非氟利昂製冷劑的生產廠商之一。
他還曾被中央電視臺評為“中國年度經濟人物”,也一度是政府的座上嘉賓,因為他收購的都是國企,很多政府都認為他解決了國企的危機。
只是,中國有句老話,人怕出名豬怕壯,顧稚軍的快速發展,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議。2004年,郎鹹平在復旦大學做了一次演講,專門談到了格林柯爾的快速收購問題。
郎鹹教授,當時人稱“郎監管”,他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經常在各大財經頻道上發表經濟評論。
在那次演講中,郎鹹平用最傳統的財務分析法,指出很多國企在改革過程中被私有企業吞併,造成了“國退民進”的現象,重點分析的案例就是顧稚軍的幾項收購專案。
顧稚軍一聽,氣不打一處來,直接駁斥他,對企業管理一竅不通,還到處站臺收廣告費。商業界聞名的“郎顧之爭”由此展開,兩人開啟了一場針鋒相對的口水大戰。
一個星期偶,顧稚軍在香港上訴郎鹹平,起訴他涉嫌誹謗。到了這個階段,“郎顧之爭”變成了公共事件,全國興起了一場關於國企產權改革的激烈討論,經濟學家紛紛參與進來。
顧稚軍因此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證監會開始對他的公司進行調查。正好那年科龍爆出鉅虧6416萬,證監會立刻入主科龍,調查真相。
隨後,格林柯爾系的ST襄軸、亞星客車、美菱電器、科龍電器四家上市公司也先後被證監會調查。調查了3個月後,顧稚軍在北京機場被捕。
更戲劇的是,當時的科龍電器內部也出現問題,董事長自動辭職,全廠掀起了一股“倒顧運動”,而美菱電器也為了自保與他翻臉。這種情況持續兩年後,格林柯爾系自此崩盤。
2008年1月,顧稚軍因虛報註冊資本罪、挪用資金罪等罪名被判有期徒刑10年,他的商業生涯正式結束。
2012年9月,在牢裡待了5年的顧稚軍減刑出獄,一般的企業家此時會選擇低調,甚至歸隱江湖,過過普通人的日子。
但顧稚軍卻不這樣,他出獄後卻高調起訴,甚至還實名舉報。從出獄那一天起,他就開啟了長達7年的申訴之路。
出獄8天后,顧稚軍有了一個新的頭銜:超天才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名譽董事長。同時,他聘請知名律師,向最高人民法院和廣東省高階人民法院申訴,並召開了新聞釋出會。
在新聞釋出會上,顧稚軍頭戴一頂高帽,帽子上寫著“草民完全無罪”六個大字,面帶微笑地站在100多個記者面前,激昂慷慨地為自己喊冤。
他說自己完全無罪,當時法院受了證監會和某些官員的壓力,所以給他判了罪行,而這些官員與他的對手美的有利益糾葛,他還當場點了時任廣東省證監局局長劉興強的大名。
喊冤一個小時後,他開始答記者問,他說自己出獄後身無分文,是科龍老員工救濟他,才勉強在北京租房生活,如果平反了,他會重回家電行業,如果不平反,以後永遠不做企業。
他也說出了自己未來的打算,坦言自己在獄中又讀了很多數學和物理書籍,加上早年的底子,去美國申請物理教授沒多大問題,他準備拿著獄中寫的論文去申請教授職位。
釋出會後,他所提到的證監會、美的和劉興強都公開發言,說他無憑無據,如果繼續喊下去,會在法庭上告他誣告。
新聞釋出會後,顧稚軍寫了一封長達27頁的舉報信,列出一系列與自己案件有關的官員,意圖證明自己的清白。
2015年7月,顧稚軍要求證監會公開當年的“科龍案”,證監會立即回覆不方便公開。同年12月,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正是宣判,證監會必須對顧稚軍的提議給予答覆。
2019年,北京市高階人民法院宣佈,撤銷顧稚軍的部分罪名,改判5年有期徒刑,鑑於他多坐了2年牢,顧稚軍獲賠43萬損失費。
但是,顧稚軍根本不滿意,因為該判決只是撤銷部分罪名,他要的是完全無罪。他公開宣稱說,只要還有一條罪名,他就不會罷休。
如今的顧稚軍,一到花甲之年,頭髮早已花白,但依然在為自己的清白申訴,除此之外啥事不幹。從這點意義上來說,他一直還在“牢獄中”。
有人曾經算過一筆賬,顧稚軍用6年打贏了官司,獲賠40多萬,可以他的才華,這六年不管幹什麼,賺個幾百上千萬都不難。
也有人說,顧稚軍的申訴,代表的不是個人,而是所有的民營企業家,他的成功,為民營企業大大出了一口氣。
孰是孰非,自有公論,大家有何看法可以再留言區一起討論。
只是寫完顧稚軍的經歷,我的腦海浮現了一句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顧稚軍的一生,正是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參考資料】:
顧雛軍訴證監會終審勝訴!十年“爭命”清白至
顧雛軍獲國家賠償,但屬於他的商業時代已遠去
五家上市公司沒了,獲賠43萬,走出牢獄的顧雛軍“仍在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