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唐朝的波斯人後裔最出彩的是“李波斯”李珣兄妹。他們都是早年客居長安的波斯香藥商人李蘇沙的後代。黃巢攻打長安時,遷徙四川梓州。李珣很喜歡釣魚,還留下一首釣魚詞:
雲帶雨,浪迎風,
釣翁回淖碧灣中。
春酒香熟鱸魚美,
誰同醉?
攬就扁舟蓮底睡。
---“南鄉子”
詩人 岑參雖也寫了釣魚,卻純粹為抒情:
雷聲傍太白,雨在八九峰。
東望白閣雲,半入紫閣松。
勝概紛滿目,衡門趣彌濃。
幸有數畝田,得延二仲蹤。
早聞達士語,偶與心相通。
誤徇一微官,還山愧塵容。
釣竿不復把,野碓無人舂。
惆悵飛鳥盡,南溪聞夜鍾。
----“ 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這是岑參早年的詩,他三十歲中進士,只得了個長安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小官,管看守兵甲器杖 門禁鎖鑰,工作刻板瑣碎,一度陷入苦悶:
‘三十始一命,宦情都欲闌。自憐無產業,不敢恥為官。’
(“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於是請假回到草堂這個自由的天地裡,將滿腔豪氣和希圖歸隱之心,都融入了這首“因假歸白閣西草堂”。
開始四句寫雷雨景象:
詩人在白閣峰西面草堂極目遠眺,只聽見轟然的雷聲從終南山(即太白山)傳來,震耳欲聾。 “雷聲傍太白”起勢突兀,巨響天降,先聲奪人。
接著“雨在八九峰”:
閃逝雷煞,大雨滂沱,籠罩著莽莽蒼蒼的終南山,這鋪天蓋地的大雨驚雷,震撼人心,漸次而近,雷雨向草堂洶湧逼來,烏雲如萬馬賓士,湧向紫閣峰長松,激起滿山的虎嘯龍吟。
這四句,雷鳴雨下雲湧,層次分明,錯綜交織,與終南山和白閣、紫閣諸峰相連,造成雄闊無比、籠罩宇宙的恢宏氣勢。 接著,作者筆鋒突轉,寫出新境界:
“勝概紛滿目,衡門趣彌濃”
前後過渡,蘊含了豐富的內容,表面是在渲染草堂景色,實際是用“橫木為門”與帝都長安以及右內率府兵曹參軍的衙署相比,京城和衙署儘管堂皇,卻平庸枯燥,哪裡比得上這簡陋的山中草堂瞬息萬變、應接不暇的景色啊?委婉流露出了作者追求新鮮活潑、自由無礙的生活意境。
作者用象徵、映襯手法,將不盡之意隱含在最後兩句,夾敘夾議,抒發了被束縛於繁瑣事物小官的不滿和嚮往自由閒適生活的情懷。
與岑參寫釣魚寄託情懷不同,像李珣那樣真釣魚的也不少,比如大中四年(850年)進士劉蛻的先人:
唐劉舍人蛻,桐廬人。早以文學應進士舉,其先德戒之曰:“任汝進取,窮之與達,不望於汝。吾若沒後,慎勿祭祀。”乃乘扁舟以漁釣自娛,竟不知其所適。
(見《北夢瑣言》卷3)
典籍中劉蛻的資料很少,或曰長沙人或曰桐廬人,但“破天荒”這個詞源於他 說法卻一致。
“天荒”本指混沌未開的原始狀態,被荊州文人借用諷刺那裡多年無人考中進士。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荊州考生劉蛻考中進士,破了“天荒”。當時魏國公崔鉉鎮守荊南,聞訊特別嘉獎劉蛻“破天荒”錢70萬貫建府第。“破天荒”遂成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