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虎,就是人們通常更為熟悉的孟加拉虎,與華南虎、東北虎等一樣,有瀕臨滅絕的風險,屬於重點保護動物之列。印度政府1972年開始實施“老虎工程”,同年制定野生動物保護法,先後建成了十多個印度虎保護區。
印度是宗教大國,盛行偶像崇拜,動物也在崇拜之列,比如猴神哈奴曼、象神伽內什、鳥神迦樓羅、牛神南迪等,印度虎同樣受到崇拜。
今天,老虎在印度仍居重要地位,其雄姿矯健,體態優美,深受人們喜愛,被視為力量的象徵和權威的標誌,被當作國寶,印度教信眾甚至奉它為神,附之以神性。因此,印度虎可謂既有世俗聲望,也有宗教神性。印度總理莫迪發起的“印度製造”運動更是以獅虎合體型動物為徽章標記,借國獸和神明雙重能量提振士氣壯大國威,可謂煞費苦心。
文丨姜景奎 北京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環球雜誌社”(ID:GlobeMagazine),原文首發於2022年2月2日,原標題為《環球尋虎| 它為何常伴印度溼婆神的身邊?》。
1 印章上的證明
考古成果顯示,在公元前2600~前1750年處於繁榮階段的印度河文明時期,老虎出沒於印度河全流域地區。在位於今天印度河中上游地區的哈拉帕遺址、位於中游地區的摩亨佐達羅遺址以及位於中下游地區的昌胡達羅遺址,都發現了雕刻有老虎形象的印章。
這些印章上的老虎栩栩如生,真實感很強,主題不一而足:哈拉帕遺址出土的一枚印章上雕刻有一人勇鬥二虎的場景;昌胡達羅遺址出土的一枚印章上雕刻有一人跪求一虎的場景;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的雕刻有老虎圖案的印章較多,主題也更豐富,有人與長有犄角的老虎打鬥的圖案,有人在樹上恐懼發抖、老虎在樹下安然蹲守的圖案,有三隻老虎纏鬥在一起難解難分的圖案,還有隻見老虎頭而無其他內容的圖案。
這些以老虎為主題的印章告訴人們,在遙遠的古代,印度河流域是老虎的重要生息繁衍地之一。在那裡,老虎與人類共生共存,但也時有衝突:“一人鬥二虎”和“人鬥角虎”表現了人類不得已的勇敢;“樹上樹下”和“雙膝跪拜”表現了人類無奈的軟弱;“三虎纏鬥”則表現了老虎世界同樣存在弱肉強食。
摩亨佐達羅遺址出土的另一枚印章更值得注意,這是印度河文明印章中最為著名且最有代表性的一枚,筆者以“原始溼婆印章”名之。該印章右下角殘缺,但主圖相對完整,主題明確:主角原始溼婆呈三面以瑜伽狀端坐中央,兩腿盤曲,雙手自然放於兩膝處,雙臂綴滿臂環,正面口鼻眼等齊全,兩側面有口鼻眼側影,戴有水牛角中間飾麥垛形頭冠;雕像下方飾有小動物,似羊,另有靴狀物與羊並排;雕像左右伴有四種動物,左上犀牛,左下水牛,右上大象,右下老虎,大象與老虎中間有一人;雕像上方刻有人、魚及其他多種不可名符號。
這個雕像被認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的原始形象。他是瑜伽行者,有“獸主”和“三面”之稱。在圍繞著他的主要動物中,老虎的影象尤為引人注目,呈前撲或前趴狀,張口、伸舌、瞪目、豎耳,似在咆哮吼叫,又似在聽訓應對,鮮活生動,頗為靈動。這也表明,溼婆之所以成為獸主,其對老虎的馴服必不可少,因為老虎在當地不僅常見,而且威於百獸。
想來,如果這枚典型且有重大影響的印章上沒有老虎,“印度虎”之名及其歷史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質疑。
2 文獻中的記載
印度現存最古老的“吠陀文獻”中也有關於老虎的記載。
《梨俱吠陀》有頌詩描述,因陀羅在飲完大量蘇摩酒後變成一隻老虎,之後帶領神兵天將與本土達薩魔軍大戰,最終贏得勝利。另有描述,“他在火堆前攤開一張象徵王權的虎皮,並唱誦經咒”。前者表明,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很快就認識到了老虎的威力,以老虎比擬本部落的英雄因陀羅,一是肯定老虎的王者能量,二是頌揚因陀羅的英武氣魄。後者則清晰闡明,老虎象徵王權,與虎謀皮是武者,擁有虎皮是大王。
此外,在晚於《梨俱吠陀》的《阿達婆吠陀》中,老虎被譽為“野獸之王”,是“英武和勇氣的象徵”。
《阿達婆吠陀》由外來的雅利安婆羅門和本土的達羅毗荼巫師共同編訂而成,記錄的主要是達羅毗荼人的信仰及實踐,同時加入了諸多雅利安因素。該文獻是雅利安人到達恆河流域之後成型的,這說明,不僅印度河流域有老虎,恆河流域也有老虎,“印度虎”又稱“孟加拉虎”,可見其名副其實。而“野獸之王”的明確表述使老虎的地位更加穩固,“孟加拉虎”比印度河流域的老虎更猛似乎成立。
3 神話裡的象徵
上述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原始溼婆印章上的溼婆形象一直是溼婆的主要形象之一,後來這一形象發展為:溼婆瑜伽坐姿依舊,但坐於整一張虎皮之上,虎頭前現,似為整個頭顱;溼婆身上飾物也有變化,上身斜披虎皮,或左肩斜挎,或右肩斜挎,腰間圍系虎皮。溼婆站姿或舞姿同樣,上身斜披與腰間圍系皆為虎皮。
印度教三大主神中,梵天和毗溼奴具外來雅利安人屬性,溼婆具印度次大陸本土達羅毗荼人屬性;此外,溼婆緣起於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河文明的名義至上者,由於雅利安人侵擾,他退至恆河流域,與恆河女神相識相戀,從此形影不離,老虎便成為他固有的一部分,先是隨其左右,後圍繞其身。
這表明,溼婆不僅勇武有力,是印度次大陸本土達羅毗荼人的保護神,有資格位列印度教三大主神;而且,溼婆是印度次大陸的本土王者,印度河文明遺址出土的獸主原始溼婆敘事令人信服,頭載恆河女神身披老虎皮的後期溼婆敘事也令人信服。
公元6世紀之前,印度教不反對殺生,與活虎謀皮不成問題;6世紀之後,自然死亡動物的毛皮才可用。所以,溼婆身“穿”虎皮並坐於虎皮之上與當下印度教的不殺生原則並不相悖,反而體現了其動物野氣、人類勇氣及神明聖氣。
杜爾迦女神是印度教三大教派之一薩克蒂教派的主神,她的主要坐騎是老虎或獅虎合體動物。同時,杜爾迦是溼婆正妻帕爾瓦蒂女神的變體之一,與溼婆並尊,被稱為戰鬥女神。在印度教神話體系中,梵天、毗溼奴和溼婆是三大主神,分別主生(創造)、住(維持)和滅(毀滅),但皆為陽性神,有缺失,杜爾迦女神則是這一不圓滿的補充。
根據印度教神話傳說,杜爾迦女神的出現並非可有可無,她是在三大主神無力處置一個大魔頭的情況下現身的,因為唯有她能除掉那個大魔頭。在杜爾迦女神與大魔頭戰鬥的時候,她騎的就是老虎。彼時,老虎前僕後仰,上下跳躍,女神手持鋼叉,左刺右擊,全面封殺,最終消滅了大魔頭。老虎不僅是坐騎,也是杜爾迦女神的助手,正是由於雙方完美配合,才取得了勝利。
在杜爾迦女神崇拜的情境中,老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杜爾迦是女性,給人天生弱勢的感覺,而以老虎為坐騎就無言中顯示了其具備征服老虎的實力,陰性女神也就具備了陽性戰鬥力的屬性。杜爾迦崇拜重視的恰是陽性因素,即女神的征服和毀滅能量,老虎的象徵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在梵語/印地語語境中,老虎和獅子往往具有共同屬性,母獅體型類似老虎,所以獅虎合體並不違和,獅虎還是印度次大陸某些部落的圖騰。為了展示外來的毗溼奴的本土性,進而獲得印度次大陸本土民眾的支援,曾有毗溼奴下凡為人獅的傳說,後來人獅發展成為毗溼奴大神的十個主要化身之一。
公元前4世紀,印度次大陸誕生了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孔雀帝國,其第三代國王阿育王曾在帝國多處豎立石柱,柱上雕刻正法詔令,這類柱子被稱為阿育王石柱,其柱頭上的動物是四隻雄獅,分視四方,以示威嚴。這類獅子體現的不光是獅子雄姿,還有老虎威力,是獅虎合體的理想展現。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為庫叔提供25本《女排精神》贈予熱心讀者。有一種精神,永遠振奮人心!30個動人故事,130幅罕見照片,全景呈現中國女排70年輝煌歷程,真實記錄“十冠王”榮耀時刻,我們誕生在中國,喊出時代最強音!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前3名(數量超過50)將得到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