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鈣化,主要包括血管內膜和中膜鈣化。這兩種型別鈣化的病理、生理機制各具特點,又可交錯重疊。血管內膜鈣化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密切相關,當血管內膜有小而彌散的羥磷灰石結晶沉積時,常伴有炎症、脂質代謝異常。血管中膜鈣化常見於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等患者,是臨床上較常見的鈣化型別。血管中膜鈣化主要表現為羥磷灰石結晶在平滑肌細胞周圍分佈,或沿彈力層呈線性分佈。鈣化是對血管內膜和中膜損傷反應的一種應答,是損傷後內膜和中膜修復的程式。也就是說,鈣化是血管內膜和中膜損傷後的反應結果。
因此,在血管正常狀態下,適量補鈣是不會造成鈣化的。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4 歲起至成年,一般人均每天攝入鈣量要達到800毫克;11-14歲、孕中期、50歲後,每天攝入鈣量不低於1000毫克;所有人群每天的鈣攝入量都不超過 2000 毫 克。臨床發現,我國各年齡段人群的每日鈣攝入量遠遠不達標,更無法達到使血管鈣化的程度,所以適當補鈣沒有問題。
如何科學補鈣?應遵循分次原則。因為如果一次性吃大劑量的鈣,雖然一段時間內體內鈣量增多,但鈣並沒有被有效吸收。建議隨餐食用鈣補充劑,食物中的某些營養素以及在胃腸道消化後產生的一些元素,如維生素 C、維生素 D、氨基酸等,都可促進鈣的吸收。
資料來源據中國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