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卉
憤怒是一種極為日常的情緒,我們甚至每天都會有想要憤怒的時刻,但這種情緒並不像它所顯示的那麼直白。憤怒的背後,是一個充滿恐懼、委屈、脆弱、無助的自己,它讓我們不斷地向外索求,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被他人認可,想讓他人做“我們認為對的事”,長此以往,我們都有可能變成情緒的奴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書《理解憤怒》告訴我們,深度解決憤怒,實際上就是解決這些隱藏的情緒。
該書是知名心理諮詢師叢非從繼《自我成長的力量》後的又一本心理學力作。作者剝開憤怒外衣、從引起憤怒的諸多因素入手、理清並試圖理解憤怒是怎麼回事。
在書中,作者認為,理解憤怒的關鍵,首先是看到自己,能夠明白:憤怒,並不單純是一種向外的情緒發洩,它其實是我們對愛的召喚,對關係的渴望,是生命力想噴薄而出的願望。它關乎我們成長與生活的很多方面:關係的建立與維護(親子、伴侶、工作夥伴)、理解與溝通的能力、人格的養成、自我的發展與完善,等等。
這是一本讓你和你愛的人重新理解彼此的愛之書。處在親密關係(親子、伴侶、工作夥伴等)中的人,往往因為角色、身份的羈絆和自我的削弱而易使關係變得緊張,憤怒會變得極其日常。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作者從心理學建構的維度出發,針對親密關係的理解與相處,給出了自己的處理建議和解決方式。
除了家庭角色,每個人都擔當者一定的社會角色。當今中國社會處在巨大的轉型階段,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無論是網路世界還是現實生活中,憤怒出現的頻次和強度都很高,這極易給我們的人際關係帶來不必要的對立。作者透過對憤怒的種種分析,切中這一現實處境,為讀者的情緒做做“針灸”,在某種程度上舒緩個人和社會的壓力。
憤怒的背後,往往潛藏著我們對他人的期待,付出了也希望得到回報。在憤怒時,人們往往會這樣想:你是錯的,所以你應該改;我比你厲害,你應該聽我的;因為我都沒這麼做,所以你也不能這麼做;因為我不開心,你也要跟我一樣不開心;因為我愛你,所以你也要愛我。
為此,作者認為,實現情緒自由的第一步,是不把自我意志建立在他人身上。所以,理解憤怒,是拿回自主生活主導權的重要一步,不做情緒的奴隸,只做自己的主人。理解憤怒,也是重新理解自我的一個過程,它讓我們明白:憤怒其實並不可怕,看到它、理解它、轉化它,我們或許會獲得更多的情緒自由。
理解憤怒後,你就會發現:憤怒是一種評判,憤怒是一種期待,憤怒是自我要求,憤怒是情感連線,憤怒是一種恐懼,憤怒是一種愛。
作者開創了以“探索憤怒”為主題的心理自助工具《憤怒分析表》,並隨附使用指南。此表的設計連線本書的六大主題,從自身的憤怒經歷出發,讀者可回顧相關事件,跟著表格的提示和步驟,探索自己的憤怒,讓情緒獲得釋放,快速深入地理解憤怒,看見自己,看見他人,讓憤怒之下隱藏的愛,流動起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