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偏低大家知道該怎麼辦嗎?
其實在傳統醫學裡,有著太多專門用來針對低血壓的調理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一個很具代表性的方法。
我們先從配伍說起,其組方為:黃芪、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水煎服。
熟悉中藥的夥伴估計已經看出,這個配伍其實就是,古中醫名家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
其實在傳統醫學裡,並沒有低血壓這一個概念。而現代醫學所謂的低血壓,傳統醫學則將其歸納為虛勞、眩暈的這一範疇。
而它則是有著一個重要的證型,或是說它的病因病機,這就是中氣不足,亦可稱之為脾氣虛弱。
在傳統醫學看來,我們的脾,則為氣血生化之源。若是脾虛,那麼氣就會不足。而氣不足,就無法推動和振奮我們這一身的機能。這其中就包括臟腑的運轉機能,以及氣血的執行動力。
低血壓,在傳統醫學看來,就是我們人體的機能下降、不足的一種表現。也是我們五臟痿弱的一個現象。用大白話說就是,我們脈道內的氣血,該往上送卻送不上去;該往前行的時候,卻沒勁往前行動。
要如何應對?
其實,若是從上述的原理剖析來看,這也很簡單。我們只需要把體內的中氣,或是說把體內的脾胃之氣補足。讓脈道內的氣血執行變得更加強勁,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而開篇所提到的《補中益氣湯》中,用到了黃芪、炙甘草、人參、白朮可以補中益氣。
我們常說,血為氣之母,同時,血又能載氣。所以,我們在補氣的時候,就必須要補血,因此方中就用到了當歸。
若是補益太多,就容易壅滯在體內。那麼為了防止壅滯,因此方中用到了橘皮來行氣。
而升麻和柴胡則都有升舉之能。就是說,這兩者都可以把氣機往上抬。因此,中氣就被鼓動起來了;而這一身氣的執行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這就是配伍的基本要義。
說實在的,若論及低血壓,其實證型是有很多的。但是從臨床來看,症屬中氣不足的還是佔了大多數。那麼此時,我們用補中益氣的方法還是不錯的。當然,組方畢竟是前的臨床經驗總結,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因此,上述配伍僅作為低血壓症屬中氣不足、脾氣虧虛的病因病機分享之用,不可作為用藥指導,望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