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氣歌
宋·文天祥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浩然之氣,是由儒教聖人孟子,所提出的一種概念。“浩然”二字,有廣袤博大之意。
孟子有一位學生名叫公孫丑,公孫丑有一天問孟子最擅長什麼,孟子說,自己最擅長的,就是培養心中的一股浩然之氣。
於是公孫丑又問,浩然之氣到底是什麼呢?孟子告訴他,這個概念並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明白的,但浩然之氣“至大至剛”。
它需要用一顆正直的心,以及心中的道義去培養它,它是“義”的集合體,每個人都需要透過自己一言一行的積累,才能使其壯大起來。
若是人做了不義的事,那麼這份浩然之氣也會隨之消失。所以想要擁有它,雖不需刻意助長,但務必謹言慎行。
孟子認為,要想擁有浩然之氣,簡而言之,只需心不妄動即可。雖然每個人最難控制的,也正是那心猿與意馬。
若能使我之心念,能如古井般不起波瀾,那麼這股“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就可於心中自生。
那這浩然之氣又有什麼用呢?民族英雄文天祥認為,擁有了這種浩然之氣的人,就可以成為一個,會被所有人衷心敬仰的存在。
如春秋時期的董狐,那個時代,禮樂崩壞,權臣代替他們的國主,掌握著每個國家最大的權力。
而董狐只為心中正氣,甘願冒著被殺的風險,在朝堂上仗義執言,揭露當時主政權臣的罪行。
如西漢時期的蘇武,他成為俘虜後,甘願在匈奴的牧場裡放羊十九年,其間不知受到過多少屈辱,但他依舊沒有答應幫匈奴對付大漢。
如說出:“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漢末武將嚴顏。又如說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本人。
文天祥在宋理宗時期獲得進士及第,為當科進士中的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狀元。
在南宋朝日薄西山、無力迴天之際,文天祥依舊收攏殘兵與蒙元朝廷周旋多年。
他被俘後,即便當時宋朝已亡,他卻依舊在當元臣和去死中,選擇了去死。其實文天祥選擇死亡,客觀上來說,是不太聰明的行為。
若是當了官,忍辱負重之下,或許能夠保護更多的宋人,而人死了,就什麼也做不了了。
那文天祥為什麼會做出,這種看似“不聰明”的行為呢,他可是大宋的狀元,當世最聰明的人啊。難道他不知道自己活下去,才有機會做更多的事嗎?
人們常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聰明的人,總會做趨利避害的事情。可這大宋的滅亡,或許正是因為,聰明的人,有些太多了。
每個民族都需要聰明人,但如果所有人都做了這種聰明的選擇,那麼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什麼浩然之氣、更沒有了什麼脊樑。
所以歷朝歷代,總會有這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也總有那些雖千萬人,吾依舊往矣的人。他們發自內心的,不想去做什麼彈冠相慶的贏家,他們只想,為天地立心。
文天祥死後,人們在他的衣服上看到一段話:“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孔子說:“有殺身以成仁”。孟子說:“當捨生而取義”。
雖然他們的後代少有能做到的,但中華文明的傳承,從不是依賴著血脈,而是依靠這個民族的精神。
實際上,在南宋滅亡時做了類似選擇的,遠遠不只有文天祥一個人,在宋軍的最後一場海戰輸掉後,宋朝已經必亡無疑。
在場的十萬南宋軍民,甚至包括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都自願跳入了大海,他們也選擇了去死,他們選擇為大宋殉國。
歷史中的宋朝,雖然常被詬病說兵事積弱,但其精神文明的成就,以及宋人對於國家的認同感,都要遠遠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之發展,而盛極於趙宋之世。”
而那個時代的人,也用生命為後人們演示了,到底何為浩然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