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慶盛是華裔第三代,爸爸鄭棉發是第二代,是柬埔寨最有名的華裔之一。
在父親20多歲的時候,鄭慶盛的祖父祖母就不見了。如今的鄭氏家族,發展到了第四代、第五代。
家庭成員從曾經的1、2、3……32,他們在柬埔寨根深蒂固,枝葉繁茂。而媽媽,用超過50年的廚房手藝,維繫家庭的重心,生產這個家族的慈悲。
困在廚房的50年, 母親成為家庭的核心
她是家庭的核心,是孩子們回到家首先尋找的名字,她就是食物、溫暖和安全本身,還給她的,卻是子女對家庭的依賴。
鄭慶盛的母親在家中排行第二。她讀書並不多,讀了六年左右。很小的時候就到社會上打拼,為家裡賺錢,做飯,做菜,照顧她的弟妹和父母。
母親與父親(鄭棉發)結婚後,便專職在家,照顧兒女。雖然她偶爾有做外面的生意,但鄭慶盛兄弟姐妹五人都是由她一手帶大,父親則負責在外打拼。
母親的家務做得十分出色,儘管孩子多,家中還是保持的乾淨整潔。她負責家裡人的三餐,一粥一飯都由她操勞,孩子們都喜歡她做的菜。
母親會做中國菜、越南菜,還有富有東南亞口味的柬埔寨菜系。鄭慶盛到外國留學時,最想念的就是母親做的咖哩牛腩。
咖哩的味道非常特別,不過於油膩,也不過於辣,蘿蔔加上牛腩,與自制咖哩醬及湯汁混在一起,他在哪裡都吃不到這個味道。
1998年開始,母親拜觀音,不再吃牛肉。由於家人的喜愛,母親還繼續做著這道菜。
因為家人不太喜歡吃油膩的食物,母親在做咖哩牛腩時,總會把最油膩的部分去掉,在煮的過程當中雖然母親沒品嚐,但是她仍然保留食物最原始的美味道。
父親從一開始就在外面做生意賺錢,母親則負責照顧家庭,撫養小孩。她全部的時間精力都放在家裡,包括做菜,做家務,輔導作業,很少出門。
母親幾乎沒有自己的朋友,如果有的話,那便是跟父親一起,與父親的朋友見面。
很多人認為,男人出外工作,廚房是女人的領地。女人應該在家裡幹活兒,給孩子做飯,給丈夫做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女性對家庭的付出似乎被視為理所當然。
當一個女孩變成了一個母親,她的理想,她的需要,她的愛好,她的工作等等都會被遺忘。
賢惠是中國文化所賦予女性的美好品質。但在賢惠背後,她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失去自我,甚至犧牲自我。
廚房從不是單純的烹飪場所,它容納了諸多感官體驗,承載了快樂、孤獨、溫情等情緒。
它可以建立關係、溝通感情,給壓力提供了一個緩解的出口,同時,也保留了最有人情味的那些物、事、人的記憶。
母親的廚房,產出了一道道美味,在外的丈夫、子女,始終惦念著家中的佳餚,眷戀家庭的溫暖,善良堅韌的母親成為家庭的核心。
廚房是母親的天地,她在廚房裡待了大半個世紀,雖然她時常感到孤獨,但是她對家人的愛和賢惠,使她甘願為家庭點燃人間煙火,用一道道佳餚撫慰疲憊的心靈。
離開廚房,家庭依舊是媽媽的
每年春節時,鄭慶盛的家人首先會打掃乾淨,購置年貨、張燈結綵迎接新年, 根據鄭慶盛的家庭習慣,家人去寺廟裡請會寫春聯的和尚,幫忙寫保平安對聯並唸經祝福寫完後會直接貼到家裡。
春節前一個禮拜時,鄭慶盛家會開始選梅花,生意人一般都喜歡梅花。梅花就像一個風水,如果梅花在大年初一那一天開滿花,就代表新的一年運氣會很好。
在除夕前一天,鄭慶盛會在公司裡準備燒豬、雜菜等菜品祭拜,祭拜完後,他會和員工一起吃喝玩樂。
之前的春節,都是鄭慶盛的母親和嫂子們在家裡一起做菜,其他的傭人負責洗菜。現在母親年紀大了,孩子們不希望母親過於勞累,近三、四年開始從外面的餐廳訂餐。
母親在廚房裡又煮又炒,又涮又洗,就這樣度過了半個世紀,白髮增添,紅顏褪去,對家人的關懷卻與日增加,一如既往地用慈愛關懷著家庭,家庭成員也從曾經的1、2、3……到32...
以前家裡也沒有傭人,母親60歲之後,家裡才開始請人。儘管如此,鄭慶盛母親依舊在家照顧家庭,旅行的機會少之又少。
廚房不僅是母親施展廚藝的天地,更是一個能把家人們凝聚到一起、彌合情感的空間。
點選上方可參與春節優惠活動
母親用簡單質樸的方式把愛表達出來,每一道菜裡都凝聚著愛與依戀,家人的情感也隨著這些母親親手做的佳餚而不斷升溫。
2014年,鄭慶盛回到柬埔寨之後,有空閒時就會陪伴母親去旅行。
有時候母親也會和父親兩個人去國外旅行,但是現在年紀大了,母親的腳不能行遠路,出國也不太方便,出門的次數更少了,家庭依舊是她的主戰場。
每逢過年,便是母親最忙的時候。除夕當天要祭祖三次,早上拜地主爺,擺一些豬肉和水果,年糕之類的食物。中午拜祖先,炒麵等菜最少也要12道菜,桌子上擺滿了食物。
儘管母親已經年邁,但還是時刻注意祭祖時的細節,始終忙碌著。祭拜完祖先,便是全家人的團圓飯。
忙碌了一整年的家人們,圍坐在一起,或歡聲或笑語,孩童在一旁嬉鬧,其樂融融。
祭拜好兄弟是在下午開始的,好兄弟是指拜祭沒有人拜的亡靈。拜好兄弟一般在屋子前面祭拜,拜完之後用白米向門前撒掉,意思是亡靈們吃飽了,趕他們回去。
鄭慶盛小時候聽到父親說:“哎,你們走開一下”。當他開始撒掉白米時,他會叫小孩躲到他後面來,以免亡靈們回去時會撞到小孩帶來黴運。
據鄭慶盛回憶,以前過年都是一家人偷偷摸摸地在家裡過。柬埔寨與中國關係好轉後,家族的親戚好友們都聚在一起過年,熱鬧非凡。
加之柬埔寨開放後,中國的投資不斷湧入,大量中國人來到柬埔寨“淘金”,柬埔寨春節氛圍比以往更熱鬧。
往年春節只有華裔家庭熱鬧,如今在柬埔寨工作的中國人也過春節。不僅如此,柬埔寨本地人受到中國影響,他們也開始過春節,有時候甚至比華裔還熱鬧。
柬埔寨人說中國人很會做生意,過春節祭祖能得到祖先幫忙,可以發財,所以便學著華裔家庭的樣子拜起燒豬。
丈夫的慈善,孩子的教養
“家有賢妻,興旺三代”,無論是對丈夫還是子女來說,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鄭慶盛是第三代華裔,祖父祖母1930年代從廣東揭陽移民來到柬埔寨。父親(鄭棉發)在1940年出生柬埔寨,父親20多歲時,祖父祖母便不見了。
鄭慶盛的父親鄭棉發是柬華總會常務副會長兼文教、文教基金處處長。從20世紀90年開始,父親就十分支援中文學校的發展,幾乎柬埔寨各地華校都有他的捐贈善款。
端華中文學校早於1950年代設立,1970年3月後因為內戰,端華學校與全柬華校一樣,被迫停課。1989年,柬埔寨政府實行開放政策, 鄭棉發跟華人朋友們組織了柬華理事會、重建了柬埔寨潮州會館,而便把端華學校也重新建立起來。
母親也十分支援丈夫的事業,雖然很少出門社交,但她始終用善良包容的內心對待一切。做一碗熱湯,一頓飯菜等待丈夫歸來並傾聽丈夫的心聲。
母親的溫良與丈夫相輔相成,妻子打理好家庭,照顧好子女,父親在外放心就能放心拼搏闖蕩。回到家,吃上一口妻子親手做的熱騰騰的飯菜,便是幸福。
母親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多年如一日,用智慧教育子女,影響子女。
鄭慶盛回顧自己的這幾十多年的人生歷程,覺得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是母親在他小時候的“不要等”的三個字。
小時候,母親會叫鄭慶盛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鄭慶盛每次都會回答“媽媽,等一下、等一下”。
母親告訴他:“無論是功課或是工作,儘量把它立刻去做去完成,可以不等你就不要等,很多事情,你一等就會忘記,就被耽誤,甚至失去機會呢!”
之後,鄭慶盛會牢牢記住母親的教導,每次放學都會先完成作業再去玩,母親這段話對他影響至今,也得以順利地在日本完成了他的博士學位和順利開展的商業活動,他不再等待,永遠先做好該做的事情,珍惜時間與機會。
與世無爭的豁達,與人為善的修為,母親所秉持的這些樸素不過的道理,助家人邁過一道道溝坎,突破一道道荊棘。
母親時刻不忘幫助身邊人,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只要身邊的鄉鄰遇到任何困難,她總會在第一時間慷慨解囊、竭力相助。
正是母親的言傳身教,造就了鄭家良好的家風,為兄妹五人在未來人生道路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南亞運動會,鄭慶盛的大哥曾代表柬埔寨去比賽,成績名列前茅。
大哥還代表柬埔寨國家乒乓球隊到俄羅斯即當時的蘇聯(1986年)、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 (1986年) 、日本(1994年)、法國(1994年)、新加坡(1996年)、印度尼西亞(1997年) 國家比賽,雖然當時的柬埔寨國家隊在世界上籍籍無名,但還是想讓國際看到柬埔寨有在參與,即使如此家人也都為大哥驕傲。
除了學校之外,柬埔寨寺廟也是父親大力支援的場所。他認為華文教育是儲存文化和族群認同的最重要方式,所以父親對中文十分重視。
鄭慶盛從小一直學華語,父親一直強調中國的傳統,無論怎麼樣,一定要會講潮州話,一定要講國語。
語言的基礎加深華裔了對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情感和認同,讓他們保持對故土的熱愛和對祖籍國的認同感。為保華文學校長期發展,鄭棉發從來都不只是捐款,而是主動把中國文化不斷髮揚與傳承。
多年來,鄭氏家族在慈善事業上,始終將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始終將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放於首位。
家族紮根柬埔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唯有那一顆顆赤誠的心,從未改變。
每逢春節,鄭慶盛的家裡總是十分熱鬧。父親幫助過的鄉親朋友們會帶著家中他們認為最珍貴的雞鴨水果等禮物上門,他的父親總是一一謝絕。
母親用慈悲生產出美味的飯菜,生產出對家人的愛與牽掛,生產出家庭對眾生之苦充滿惻隱與憐憫之念,淡然而無畏,慈悲而祥和,是覺者永恆的心態。
《廚房工廠》春節專題
總策劃:Miles.T
內容統籌:潘美琪
規劃統籌:韓鑫
文字監製:潘美琪
撰文記者:韋其夢
宣發推廣:阮永聰
運營設計:林啟銘
記者探店:小米
專題招商:Tina 永全
出品:柬單網編輯中心 柬單+
特此宣告:此內容為【柬單網 APP】客戶端原創作品,轉載請聯絡客服小茜授權,未經允許轉載,將被視為抄襲侵權。
【延伸閱讀】
柬埔寨洪森總理:和平對柬埔寨很重要
#國際情報員##每日國際視野##柬埔寨#
關注柬單網,瞭解柬埔寨,更多柬埔寨資訊、創業投資、同胞社群,可下載柬單網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