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儘管新冠疫情管控向好,但仍舊無法避免其反覆暴發,這也讓旅遊演藝行業在復演和叫停中不斷橫跳,特別是年中的《張家界·魅力湘西》因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將旅遊演藝復甦的火苗澆滅在本該需求旺盛的暑期。
再度被按下“急剎車”的旅遊演藝行業雖然令從業者萬分沮喪和懊惱,但也因此引發了更多思考,如何在疫情常態化下確保演出在安全的前提下順利進行也成為全行業不得不邁過的關卡。令人振奮的是,旅遊演藝行業在陣痛後迎來了轉型發展的關鍵期,“雲演藝”逐漸成為現實,而旅遊實景演出也隨之成為中國的“突出創造”,河南衛視春節節目《唐宮夜宴》以及全景式全沉浸戲劇主題公園“只有河南·戲劇幻城”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021年旅遊演藝在跌跌撞撞的發展中畫上了句號,有阻礙、有思考、有創新,那麼,留給2022年的行業發展軌跡又將是什麼?
1、被狙擊的旅遊演藝
2021年,旅遊演藝的復甦之路並不順遂,甚至在不少人看來,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
西江盛典
在景區去門票趨勢下,特別是疫情後的恢復期,演藝專案對於景區引流及促進營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包括苗族千年古村落實景演出《西江盛典》、大型沙漠實景演出《敦煌盛典》、歌舞實景劇《夢幻桃源》等在內的實景演出在“五一”小長假前相繼復演,甚至引發了“觀演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披露的資料顯示,五天小長假共上演1600餘場旅遊演藝專案,接待觀眾超過240萬人次,票房收入3.6億元。在疫情籠罩下,這組資料無疑像一針強心劑為從業者提振了不少行業信心。
然而,正當大家摩拳擦掌,準備在暑期旺季中乘勝追擊,大幹一番時,僅活躍了10天的暑期遊就因疫情多點暴發而被摁下“暫停鍵”,其中,一場涉及2000餘觀眾的演出——《張家界·魅力湘西》因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而將旅遊演藝推到了疫情防控的焦點位置。
緊接著,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為確保遊客健康安全,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區市超50場旅遊演藝停演,這令才剛剛有起色的旅遊演藝行業再度被蒙上一層陰霾。
此次旅遊演藝因公共衛生事件而再度遭遇滑鐵盧的同時,也讓整個行業不得不停下腳步,重新審視過往產品和商業模式。據瞭解,《張家界·魅力湘西》的劇場設定是2800個座位密集排列;宋城演藝《千古情》系列為代表的很多室內旅遊演藝環境則更加封閉、空氣流動性更差,且觀眾席多達3000人以上。
“魅力湘西”演出現場
圖片來源:張家界智慧旅遊官方平臺
景鑑智庫創始人周鳴岐指出:“這種產品結構在疫情前當然效益極佳,但不同於城市裡電影院和劇院裡僅幾十或上百人的觀眾規模,大型旅遊演藝為了更好的經濟效益,觀眾席位要高一到兩個數量級,達到數千人之多。觀眾來自全國各地,流動性極大,若出現疫情,很容易出現跨省份、跨地區的大規模傳播。”他認為,現在,很多疫情前的商業模式和產品結構在當下都應該被重新審視,適時轉變、轉型才能讓文旅企業更穩定地經營下去,活著度過這個漫長的、時不時風雲突變的時期。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化旅遊與規劃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文化和旅遊大資料研究院副院長鍾櫟娜看來,《張家界·魅力湘西》等旅遊演藝的暫時關停,對當地的旅遊業收入會有一定的、暫時性的損失,但是對未來旅遊演藝的發展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同時,鍾櫟娜認為,旅遊演藝依舊會遵循著宏觀環境、市場供求等客觀規律進行發展、變化和革新。因此,她建議,旅遊演藝可以在專案體量、表達內容、組織形式等方面進行轉型升級,使自身的發展形態適應當前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增加對不確定風險的抵禦能力。
2、疫情倒逼演藝向“雲”上發力
近年來,演藝產品逐漸成為文旅產業中的重要抓手。演出行業所起到的規模性消費作用極大地帶動了以演藝產品為核心的文旅多次消費,特別是演藝產品現在常用於填補夜間空檔、演出前後,為飯店、酒店、商業街的再消費提供了可能性,演藝產品也由此成為拉動夜間經濟的重要一環。
被德爾塔毒株搞突然襲擊而亂了陣腳的旅遊演藝在疫情得到控制後又陸續迴歸正軌,但這一次,顯然有備而來。
2021年9月22日,停演55天后,民俗大戲《魅力湘西》恢復演出。據瞭解,復演後的《魅力湘西》嚴格執行網上實名購票、預約限流、觀眾間隔就座等措施以此保障演出安全有序進行。
除此之外,《張家界·魅力湘西》品牌推廣負責人曾透露,相較於此前單純考慮產品升級、更好地滿足遊客觀影需求等方面,旅遊演藝亟待變革:一方面,要儘快打造“吃喝玩樂於一體”的民俗文化園區,不再依靠單一的演藝門票收入;另一方面,改變單一線下演藝模式,嘗試“線上+線下”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時,探索一條線上付費觀看演藝的新路子。
實際上,旅遊演藝因疫情原因被叫停僅僅是演藝類產品向線上拓展的一個動因,更為深遠的背景在於數字科技對旅遊演藝產業的推動,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工業和資訊化部等九部門共同印發的《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已明確“5G+文化旅遊”發展路徑。數字化已成為有效應對疫情衝擊、恢復生產、擴大消費的重要手段,文化和旅遊產業開始向數字消費轉移,線上演出產業升級有著“文化新基建”的長遠意義。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雲演藝”不是單純地將節目“搬上網”,而是立足於線下演藝,重新打造一臺高質量的線上演出,這對硬體裝置、高新技術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基於此,不少被迫“上雲”的製作方也開始主動求變,開發數字化演藝產品和將演藝資源數字化。從最初單場演出線上試水,到深化“演出+科技”提高內容品質,再到有主題、成規模的演出季出現,“雲演藝”領域不斷升級,例如彈幕上牆、實時連線等互動功能,開始營造沉浸式體驗,增強觀眾參與感和互動感。
攝圖網
3、用演藝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
要說2021年,哪家旅遊演藝產品在創新方面一枝獨秀,非建業集團聯袂知名導演王潮歌歷時四年共同打造而成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莫屬。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總投資金額60億,佔地面積622畝。不再依託山水,而是依靠劇場群落,將實景演出和情景體驗兩種藝術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構建一種全新的旅遊演藝形式,整體演出以黃河文明為創作根基,以沉浸式戲劇藝術為手法,以獨特的“幻城”建築為載體,透過講述關於“土地、糧食、傳承”的故事,讓更多人感受戲劇文化的魅力。
在這座戲劇幻城內有21個劇場,將有近千名演職人員上演30多個劇目。園區所有劇場可同時容納一萬名觀眾,其中三大主劇場可同時容納觀眾近5000人,單是其中的幻城劇場,就有近3000個座位。所有劇目單次演出總時長近700分鐘,旺季單日演出總場次可達近200場、總時長近5000分鐘。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於2021年6月開園,一開園就引起了轟動,儘管其間因不可抗力兩次閉園,卻依舊取得了不俗成績。公開資料顯示,《只有河南·戲劇幻城》2021年接待遊客50萬人次,實現收入1.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1月20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正式認定並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中,“只有河南·戲劇幻城”赫然在列。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在中國旅遊協會休閒度假分會會長、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魏小安看來,沉浸式演藝作為未來演藝的主流依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他認為,旅遊實景演出成為中國的突出創造,首先,創造了鄉土與現實的深度結合,最大的好處就是惠民——當地的老百姓充當群眾演員,不僅在其中得到了實惠,而且也得到了個人價值的肯定;其次,創造了文化與市場的良好結合,這種結合程度也是創舉;再次,創造了中國旅遊的全新體驗,即沉浸感;最後,創造了世界旅遊的亮點,就世界旅遊範圍來說,這樣成體系、成規模的實景演藝是世界旅遊的一個亮點,今後也會成為吸引世界旅遊者的亮點。
此外,魏小安也指出,發展旅遊演藝,要聚集文化,突出特色,延長產業鏈,擴大產業面,形成產業群,“旅遊演藝是真正可以把中國故事講好的,是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
未來,旅遊演藝在轉型升級的路上能否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創造出更多、更好地““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且看2022年市場的答卷。
封面圖源於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