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37
大過年的,連寫了兩篇蘇州樓市的分析文章,今天來一篇刷三觀的文章,調節一下。
我之前寫的文章《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都買不起房子?》,講到自古以來,99%的人,都是父母給孩子準備好婚房。年輕人自己從來都買不起房子。
於是有網友說了:
“父母為什麼會有錢買房?如果以前的年輕人都沒錢,大部分人到了四五十歲也應該是沒多少錢”
如果一對年輕的兩口子沒錢,買不起第一套房。那麼他們到了四五十歲,也應該買不起第二套房,也就是給孩子準備的房子。
邏輯上好像是那麼回事?
網友這個說法,是不能從邏輯上駁倒我的。我能很好的解釋這個現象。
我們現在遇到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
在封建社會,中國80%以上的人口,是農民。每家一塊土地。孩子要結婚,一般來說,錢多一點的話,就在自家地上新蓋個房子。錢少一點,就在自己的房子邊上續上一間房。四代同堂。一家人整整齊齊。
村子裡蓋房子,成本也很低。一般來說,自己買主材,磚、水泥、沙子、木料等。自己畫個設計圖,找隔壁村裡的匠人來做工。放在30年前,一平米的建築成本,也就是300元500元。
我們國家有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即使這麼低的收入,也可以蓋1平米的房子。
在農村老家,蓋一套新房,因為沒有公攤,50平米就可以做2居。
99%的家庭,無論多窮,總能給自己的孩子,攢個蓋房子的錢。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城市化程序幾百倍的提速。情況變得不太一樣了。
50年間,城市人口從10%猛增到60%。8億農民變成了3億農民。
本來農村蓋房一平米500元,進城之後每平米3000元。本來可以蓋50平米的錢,進城只能買10平米不到。
所以本來買(蓋)得起房的家庭,由於城市化,就買不起房了。
最冤的就是這兩屆家長,眼看著自己在村裡攢的錢,跟不上大城市的房價。可是卻擋不住年輕人,非要往城裡跑。
小縣城的父母,負擔不起大城市的房價。
於是,小縣城的父母的思想,就被搞亂了。
年輕人的思想,也跟著亂了。
這個邏輯,是不是就通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個問題背後的隱性思維。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的潛意識,是這麼想的:
“我沒有信心。給後代買房子太累了,我不想承受這麼重的負擔。”
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思想。
我們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家庭的責任和家族傳承,經過這兩代人的努力,就要廢了。
這兩代年輕人,進了大學,學了點本科知識,就飄起來了,覺得房產這一類物質追求太low了。要去做志願者,拯救小動物保衛地球才是高大上。
要說有精神追求,其實並沒有什麼錯誤。
只是這些事情,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的。
我們看一下歐洲的歷史。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哪個不是出身於貴族家庭?
馬雲創業的時候,家裡住的是170平米的房子。
年輕人,不要只顧著自己追求夢想而脫離實際。先把房子買好,再追求“世界和平”。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更高的追求,那就幫他把房子買好,幫他解決一切物質上的問題,讓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夢想。
不要搞得自己退休金都不夠花。最後孩子人到中年,還要貼錢給你養老。
然並卵。人不能被拯救。
“年輕人沒錢買房,等他們孩子長大了,是不是也沒有錢呢?”
對於網友提出的問題,我懶得回答那麼多。我有一個更簡單粗暴更有效地回答:
窮不過三代。
全文完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果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本文章由頭等房痴漢原創首發,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於商業用途。轉載轉發,需註明來源出處。否則屬於侵權行為,將承擔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