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關於貧富差距的問題,很多國家都有,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直在這塊絞盡腦汁,畢竟要想有同時兼顧到各階層的政策很難制定,所以,在未來十幾年時間,普通工薪階層的人,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完成人生的逆襲。
經濟學上的基尼係數,是拿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貧富差距——它的係數介於0到1之間,係數越大,表明貧富差距越大。
我國統計局在2020年公佈的基尼係數是0.465,按國際標準,0.4就是警戒線,超過0.4就是貧富差距較大。
BBC製作的《人生七年》紀錄片中耗時56年,對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了研究,而導演僅僅根據階層就對他們做出了精準的未來預判,富人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對人生做出了精確的規劃, 從而在個體的能力、家庭條件、社會經濟執行的馬太效應機制下高出普通人一大截。從目前來講,打破貧富差距絕對壁壘最公平的方式就是高考。
要想從窮人變成富人難度巨大,最起碼的一點就是要改變窮人思維,至於能不能真正用到富人思維,建議普通人不要強行套用,這是一個漫長的覺醒過程。
貧富差距懸殊就造就了數億窮二代的困境,等他們進入社會工作時,已經落後別人5-10年,自我覺醒難上加難。
一個普通人甚至是原生家庭有弊病的普通人怎樣實現逆襲?
下面從專業心理學角度來看,數億窮二代的困境大多源自於這2個“思維陷阱”。
思維陷阱一:稀缺心態
木桶效應,是一個人就有長板和短板,如果滿分是十分,而你是個九分的人才,“木桶”上的一個短板可以讓你迅速降為五分或低於五分的普通人。
美國學者穆來納森在《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裡分析,因為稀缺,我們會短視,會產生只關注當前的“管窺之見”,會陷入債務的泥潭。
舉個例子,窮人因為太窮,所以注意力都分配在了金錢上,當生活出現衝突,自控能力會下降,從而做出一些喪失理智的事情,導致的惡果又會繼續放大對錢的渴望,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無論你是內心渴望極度欠缺哪種因素,都會成為你成長道路上極大的阻礙,最愚蠢的人會被感情束縛,而感情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不能透過努力得到的東西,所以富人從不欠人情債。
如何擺脫稀缺心態,透過自己的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建立時間緩衝機制,任何稀缺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時間不夠,其餘的稀缺都只是表面現象,預留餘閒,建立緩衝機制是最有效的方法,用緩衝時間學習更多知識改變命運。
透過冥想,可以讓我們形成理性思維,意識到問題本質,而不是逃避問題被潛意識拖著走,我們都知道改變命運的是潛意識,每天至少半小時的冥想,累積改變的力量是巨大的。
許多公司的高層管理都會進行冥想打坐訓練,研究表明,冥想可以後天重塑大腦的機能,讓人更多地感受到積極情緒,在治療抑鬱症等各種心理疾病上有很大作用。
有些公司甚至甚至騰出一週的時間到寺院靜坐,丟掉手機,認真反思這一年的行為,進而貫徹到日常行為中,進行精確的時間管理,建立時間緩衝機制,冥想能最大程度讓人從稀缺心理轉變為專注心理。
冥想的難度在於浮躁的人很難長期堅持下來。
思維陷阱二:越窮越要面子
任何一個想成功的人都必須厚臉皮,剛出生社會的年輕人第一道陷阱就是面子陷阱,哪怕你是個背景家庭都非常差勁的人,如果你能在工作中比周圍的人臉皮更厚,做出更大膽的行為,就已經超出大部分普通人。
第一:厚臉皮能讓你爭取到別人得不到的機會和資源,第二:厚臉皮能遇到貴人領導引路,富人識人的方式是看態度和信念,不是看他眼前擁有什麼欠缺什麼。
而選擇造就差距。第三:厚臉皮能讓你對被拒絕和失敗免疫,成功的人永遠是失敗次數最多的人。
有一種心理治療法叫做“被拒絕療法”,該方法由美籍華人蔣甲創立,蔣甲是一個有典型心理障礙的人(童年陰影),他在創業過程當中屢次被投資人拒絕,陷入自我懷疑後開創了此療法,協助自己走向成功逆襲,並幫助許多社恐的人走出心理障礙,所以性格不是成不了厚臉皮的藉口。
厚臉皮有兩個基本前提,第一個是有渴望的目標和長遠的格局,第二個是有堅強的信念。
在《世界富豪們的第一份工作》節目中總結了一點,這些富豪在很早的時候都找到了能引起自己激情的信念和目標。
哈佛的幸福公開課中點明,目標是成功的手段,而並非結果,有目標就會失敗,成功的人在平均失敗四次後開始逆轉,過程和目標同等重要,做喜歡的目標帶來的蝴蝶效應是巨大的。
厚臉皮的難度在於目標制定阻礙,很多人無法找到明確的目標,熱愛的事和風口行業可能是兩碼事,小米CEO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而在傳統行業,你可能幾輩子都“飛”不起來。
對於普通人而言,如果你無法支撐起後者,那就從熱愛的事物入手,如果找不到那就從感興趣的地方多多嘗試,該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
要想成為人生贏家,目標、選擇、信念、膽量等缺一不可,這個世界上成功的人永遠是失敗次數最多的人,沒有例外,人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並非直線上升。
如果你已經開始自我覺察,那你就已經贏在了人生起跑線上,人要有格局,可以看得到未來十年,也可以看到腳下,認真做好眼前每一件事,減少內耗,培養專注的心流和注意力,真正優秀的人可以將每一件小事做好。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