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電動車啊,它繞不開續航。每次一有新的電車釋出,相關新聞的評論區裡就一片“虛”聲,充滿了各種關於續航里程應該打幾折的討論。
但凡聊到新能源車,別管廠家官宣續航是多少,也別管是NEDC還是CLTC,哪怕是海外的WLTP和EPA,在消費者眼裡,一律先打八折……
不過這時候,廠家可以理直氣壯的甩鍋:我們可是按照有關部門規定的標準測出來的續航,可不是我們廠家虛標。
所以,是測試方法出問題了嗎?
太長不看版
▼
1. 續航虛到底應該誰背鍋?
雖然廠商有前科,但落後的NEDC測試流程最該背鍋。
2. 這麼多續航標準誰更靠譜?
NEDC:應該淘汰的老舊歐洲標準,作為參考打八折
EPA:美國標準,比較嚴,建議乘以1.1
WLTP:全新歐洲標準,較為接近日常水平
CLTC:對電車來說更虛了,作為參考打七五折
續航虛
到底是誰的鍋
先拋結論:目前來看。測試流程是最該背鍋的。
也怪不得大家多疑,在NEDC這一概念普及之前,有更為蠻荒的時代。各家廠商普遍用國標等速60km/h續航大放衛星,更有甚者,還有用更模糊的“低速續航”“最大續航”來做宣傳,這一階段的鍋確實需要扣到廠商頭上。
這種等速續航里程,就曾被理想的創始人李想在微博上怒噴過:
在當時廠商各種吹牛逼的情況下,推廣NEDC續航這一概念,至少讓我們有了個大致靠譜的參考標準。
當然,現在再看NEDC續航,已經是“虛”的代名詞。甚至消費者總結出了一系列充滿民間智慧的規律:夏天開空調續航要打8折、冬天天冷要打7折、上了高速要5折……反正沒什麼不需要打折的環境,要想達到官宣的續航里程,需要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大家都知道NEDC虛,期待著歷時數年研究,號稱更為嚴苛的CLTC。如今CLTC釋出後,不少車企都主動開始主動宣傳CLTC測定的續航了。這倒不是車企良心發現,而是這號稱更嚴苛的CLTC續航資料,反而更長了!更虛了!
特斯拉Model 3 NEDC續航605km 換成CLTC工況,續航就變成了675km
從現在開始,這個續航虛的鍋還就得標準來背了。那麼NEDC為什麼虛?CLTC理應更先進,為什麼更虛了?我們先來說說:這些續航測試的方法是怎麼來的?
續航是怎麼測出來的
續航測試,就是跑到死
沒錯,無論是什麼測試方法,最基礎的原理是都是從滿電跑到徹底沒有電。備受詬病的等速60km/h續航測試法,就是限定一個速度跑到地老天荒。但這樣的開法,和實際用車肯定是天差地別。
因而,目前普遍的測試方法是,將駕駛中加速、減速、勻速行駛、怠速等一系列種種情況,總結成一個測試的工況。測試的車輛,就是不斷重複這樣的工況迴圈,直到電量耗盡。這些迴圈工況測試法就是我們常說的NEDC、EPA、CLTC等。
目前這些測試都不是在真實道路上進行的,雖然各種測試法的說明裡都曾貼心的規定了戶外測試的環境:比如要在什麼樣的天氣呀,要當時氣溫多少度啊。實際上,為了避開各種戶外測試的不確定性,這些測試往往都是在實驗室裡的臺架下模擬行駛。
看起來還是很科學的對不對,但為什麼還是這麼虛呢?因為這些迴圈測試法,本身有問題。
測試法的本職工作
是折騰燃油車
如此繁多的續航測試法,其本職工作其實都是測試燃油車的油耗、排放。比如我們所說的美國EPA是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縮寫,也就是美國環境保護署。用的測試法是EPA-FTP(Federal Test Procedure),聯邦測試流程。而現在用的這一版,核心是FTP-75,故名思議,1975年推出的。推出的目的是在石油危機的刺激下,有理有據地給那些大排量、高排放的傳統美系車收稅……
大洋彼岸的歐洲,情況也是如此。我們用到最多的NEDC,全稱是“新歐洲駕駛工況”,這個新,新在1970年……而這個工況最近的一次更新也是在1998年了。這個工況推出的目的,同樣是為了測定當時那些歐洲汽油小車的排放、能耗,以此為依據,大家就能開開心心的該收稅收稅、該收費收費了。
當然,既然是駕駛工況,難道汽油車用得,電動車就用不得?大家行駛環境難道不一樣嗎?NEDC最大的問題是:確實和我們用車環境,差太遠了。
歐洲方腦殼的傑作
NEDC迴圈為什麼虛
前文說到,NEDC是在七十年代推出的,這一迴圈的制定同當時汽車道路、車輛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而且,這個迴圈最開始模擬的還是70年代車輛在城市中行駛的工況。
所以,最原始的測試流程是這樣的:
NEDC - 城市工況
▼
啟動,怠速11秒然後在4秒內緩慢加速至15km/h,定速巡航8秒,制動至5秒內完全停止,停21秒後汽車在12秒內緩慢加速至32km/h,巡航24秒,然後花11秒降速。然後再暫停21秒。在117秒時,汽車在26秒內緩慢加速至50km/h,巡航12秒,8秒內減速至35km/h,再巡航13秒,制動器至完全停止12秒。
如上這套流程,連續重複四次。
嚴謹,非常的嚴謹!圈一下這個流程的重點:“最激烈”的0-50 km/h加速,用時26秒。最高時速只有50km/h,平均時速僅有18.35km/h。現實裡這麼開車,在路上能被人罵死……
在用了20年後,歐洲人也發現了這個迴圈的速度太慢了,在1990年增加了一個包含高速駕駛的迴圈部分:
NEDC - 城郊工況
▼
怠速20秒,之後在41秒內加速到70km/ h巡航50秒,隨後8秒內減速至50km/h並巡航69秒,再次用13秒加速至70km/h並巡航50秒,然後在35秒內加速到100km/ h巡航30秒。最後,20秒內緩慢加速至120km/ h巡航10秒,然後在34秒內緩慢制動至完全停止。
依舊嚴謹,非常的嚴謹!可是,即便是加入了最高時速120km/h的高速駕駛部分,整個迴圈的平均時速也只有33.35km/h,迴圈中大部分還是龜速的城市行駛。而且每一段的加速都太緩慢了。總之就是:和我們實際開車的腳法不能說一點關係沒有,只能說毫不相干。
這個迴圈還有個大問題,迴圈設計得過於規律,不但對於強迫症友好,也為汽車廠商提供了充裕的作弊空間。當然,這是針對燃油車的,和今天主題關係不大。而對於電動車來說,就是如此平緩、低速的測試工況對於續航實在是太友好了。
同時NEDC工況,雖然很科學的想到了透過為臺架增加反向電機,模擬不同工況下的阻力,但是並沒有考慮到諸如低溫、高溫這樣電動車相對敏感的條件,因而NEDC測得的電動車續航虛就對了。以至於歐洲人也早早放棄了NEDC,另起爐灶建立了WLTC。接下來,先聊聊對於WLTC有著充分指導意義的EPA-FTP。
新時代,新方法
如何比NEDC更科學
北美虐待狂 EPA-FTP
我們都說美國人自由奔放,頭腦靈活。EPA推出的FTP-75相比於歐洲的夥伴,測試標準要奔放許多。最初的FTP-75其實也是針對城市駕駛環境,歐洲那邊最高時速只有區區18km/h,美國人直接城市工況平均時速34km/h!城市工況最高時速91km/h,GTA誠不欺我!
而且,FTP-75的測試曲線長這樣:
同NEDC相比,肉眼可見的複雜,這看起來就和我們日常開車的腳法差不多了。而在應用了數年之後,FTP也在城市工況之外加入了額外的高速工況測試,雖然最高時速只有97km/h,但平均時速達到了77.77 km/h。
相比於NEDC的“不思進取”,本就測試標準更高的FTP還從2008年開始引入了三項補充測試:激進駕駛、空調測試和冷迴圈。
激進駕駛專案就是彌補原本高速駕駛還不夠激進的不足,這項測試的最高速度更快,達到了130 km/h;空調測試顧名思義,就是全程開空調下進行測試,而冷迴圈則是在零下7°C的低溫環境下跑一個和城市迴圈。
更為重要的是,EPA-FTP這樣的測試思路,啟發了後續的幾種測試。而目前來看,EPA的FTP測試流程,仍舊是幾種測試中最為嚴格的。
從美國取經的WLTP
WLTC的名頭很大,叫做世界輕型汽車測試流程,Worldwide Harmonised Light Vehicles Test Procedure。不過這個標準其實是歐洲牽頭組織,主要應用於歐洲的標準。
這個標準的核心內容是WLTC,世界輕型汽車測試迴圈。這個迴圈又分成三個等級,對應不同車輛,跟大部分乘用車相關的是Class 3:
從測試流程圖上,不難看出這套迴圈流程參考自什麼了,基本的思路和EPA的FTP是一樣的。相比於NEDC,WLTC的變化主要在於:平均速度更高,從33直接躍升到了53;工況分成了城市、城郊、快速路、高速路四個工況;拋棄了原本的勻加速勻減速,更為符合現實情況。
換用WLTP之後,也確實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許多車輛的油耗更為接近了真實的情況,在歐洲車圈還是引起了一番震動的。而採用WLTC測試得到的電動車續航,也普遍比NEDC測得資料有所縮水。一些較新車型的資料普遍縮水10%-15%,而一些較老的電車、電微車的續航可以縮水25%。
CLTC為什麼更虛了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各項工業標準,尤其是交通相關的,基本都參考歐洲。在歐洲已經放棄NEDC的同時,咱們也開始了新一代測試工況的研究工作。這一工況的研究歷時三年,基於全國各地41座城市、3832輛車型樣本,累積了3278萬公里以及20億條GIS交通低頻動態大資料。
一系列研究的結果,就是CLTC:中國輕型汽車行駛工況。其中,跟我們關係最大的是其中面向乘用車的CLTC-P工況:
看起來,和WLTP、EPA都大差不差,可為啥CLTC變得更虛了呢?從測試迴圈上看,原理相似的CLTC比WLTC,細節並不一樣:
1. 缺少了超高速的測試區間
2. 整體迴圈中,中低速區間的佔比更大
3. 整體的平均速度更低,甚至比NEDC還低
這三點有問題嗎?沒有,細看的話確實我們就是這麼開車的。因為這個測試流程針對的是包含燃油車、電動車在內的所有車輛。CLTC測得的油耗資料,也確實比NEDC更為真實科學。
然而,這樣的測試流程,對於電動車來說,並沒有超高速行駛這一影響電耗的大頭,有了更多的時間工作在高效率的區間。頻繁的加減速還能讓動能回收系統有更高效率,綜合起來就讓不少車的續航不減反增。
況且,影響我們續航的也不只是駕駛方式。諸如空調、低溫這些在實際中影響我們頗深的因素,在CLTC中依舊沒有涉及。如此,雖然CLTC原理上比NEDC貼近我們實際很多,續航反而更虛了。
寫在最後
到這裡應該簡單寫一下這幾種續航之間大概的換算關係。可惜的是,這樣的關係並不存在,海外網站Inside EV就曾比對了一些在歐美都有銷售的純電動車,他們的WLTP和EPA成績結果如下:
不同車型對於不同迴圈測試的適應性是不一樣的,按理說EPA應該更為嚴苛,但也存在部分Tesla車型的EPA續航大於WLTP。大體來看,WLTP測得的續航成績會是EPA的1.14倍。
更重要的是:這些續航成績,對我們有的只是參考性。工況可能不分油車還是電車,只要開車出門,不管油車還是電車,面對的工況是一樣的。但油車對氣溫可能不敏感,而電車卻極為敏感,這些都在影響著我們實際的續航。至今沒有單獨針對電車設計的測試方法,希望未來的測試方法裡,更多考慮電車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