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
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恆星,同時也是維持整個太陽系穩定的關鍵,八大行星還有數不清的小行星和彗星都在太陽引力的吸引下進行著有規律的運動。太陽系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天體結構,人類從古代就開始研究太陽系,直到現代科學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對太陽系充滿了疑問!
在太陽系內大約存在500多個衛星,120萬顆小行星,還有一定數量的矮行星和彗星,只是因為這些矮行星和彗星基本都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我們很難進行有效探索,科學家甚至懷疑在太陽系外圍的奧爾特雲中還存在一個沒有被人類發現的行星,因為柯伊伯帶內的一些天體軌道異常,得不到合理的解釋。
現在的人類還離不開太陽,太陽提供的能量是地球生存的關鍵,地球上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極度依賴太陽光,如果太陽光線減弱就會導致地球進入冰河時代,如果太陽光照變強會讓地球持續升溫,現在的地球對於人類來說剛剛好。
那麼在銀河系中,太陽處於什麼地位呢?銀河系中存在多少個太陽?
太陽是一顆比較典型的“黃矮星”,黃矮星的主序壽命在100億年左右,在這段時間中黃矮星會一直維持主序星狀態,這個狀態的黃矮星內部的氫元素會不斷的聚變為氦元素,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定的質量轉化為能量被太陽釋放出去,這就是為什麼太陽會一直釋放太陽光。
當核心的氫元素要消耗一空的時候,黃矮星的主序星壽命也就結束了,它會脫離主序星階段,開始膨脹為原本體積的很多倍,變成一顆“紅巨星”,這個時候的恆星已經丟失了自己一部分質量,雖然體積變大了,但是質量會相對降低,未來太陽成為一顆紅巨星時,體積會膨脹到現在地球的軌道位置,太陽質量降低,地球軌道也會外移,所以我們不同擔心地球被膨脹的太陽給“吃掉”。
紅巨星內部的氦也被消耗完後,恆星外層的氣體會丟出來,形成行星狀星雲,這些行星狀星雲可能會演變出新的恆星,核心會坍塌為一顆白矮星,這就是黃矮星的一生。
銀河系中大約存在1000億~4000億顆恆星,只不過銀河系中的恆星有大有小,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和太陽一樣是黃矮星,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的質量要比太陽小!太陽的質量超過了銀河系內90%的恆星,和太陽系差不多的黃矮星在銀河系中只有1%,所以在銀河系中大約存在10億~40億顆和太陽差不多的恆星。
地球夜晚的天空中我們可以看到大約6000顆星星,這些星星基本都是恆星,除了即可太陽系內幾個可見的行星和月球之外,地球夜晚天空中的星星都是恆星,並且這些可見恆星都要比地球大!因為這些恆星距離地球最少都在幾光年之外,只有足夠亮才能被我們看到。一顆恆星的亮度和它的體積質量有直接關係,越大質量越高的恆星核心就越大,相對釋放能量的速度也要更高,這樣的恆星才能在地球的夜空中被我們看到。
如果宇宙中的生命都和地球上的生命一樣,就代表生命的誕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只有類地行星符合這樣的環境,類木行星和恆星在我們的認知中是無法誕生生命的,這個時候恆星的溫度就很關鍵,溫度太高會導致行星無法誕生生命甚至破壞行星的環境,現在的金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恆星的溫度太低,同樣無法讓行星誕生生命,就算有生命出現,也很難演化出複雜的生命形態和文明,太陽就是最好的選擇,可惜的是銀河系中和太陽相似的恆星並不多,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人類一直沒有遇到其他文明的原因。
未來的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是增加還是減少?
恆星的數量不是固定的,宇宙中總是會有新的恆星誕生,也不斷的有恆星死去,恆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元素,這種元素是宇宙中最多的元素,所以我們不需要擔心宇宙中的恆星會變得越來越少,只不過在這種恆星演化的過程中,新出現的恆星會變得越來越小,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質量越小的恆星越穩定,比如說紅矮星的壽命能達到數千億年甚至是上萬億年,比宇宙的年齡還要久很多。
恆星的演化會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超新星爆發和中子星的碰撞都會創造出大量的重元素,這些重元素會進入星雲中,在新的恆星系形成後,就會成為類地行星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地球上的一些重金屬就是源自遠古恆星的超新星爆發,地球上的黃金是兩顆中子星合併後誕生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身上的很多物質其實在數十億年前也是來自於恆星,我們都是星星的後代。
銀河系的未來
大約40億年,銀河系會和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這次史詩級的碰撞會讓兩個星系融合成一個全新的星系,仙女座星系要比銀河系更大,仙女座內部大約有一萬億顆恆星,兩個星系融合後的新星系恆星數量能達到14000億顆,很難想象如此多的恆星聚集在一起會有多麼壯觀!
40億年的地球也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因為太陽會隨著核心中氫元素的消耗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亮,地球溫度也會相對升高,仙女座星系的到來不會對太陽系造成影響,反而能給我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或許在仙女座星系中也有其他文明正在期待未來和銀河系的相遇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