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河湟地區的中秋節,在青海日月山以東的西寧、海東等川水地區的漢族百姓的民間習慣之中,習慣叫做“八月十五”。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中秋之夜,民間有獻月餅、獻瓜果,賞月的習俗,大致和內地漢族相仿。
但由於氣候、土壤、文化傳承的不同,青海的中秋月餅卻和傳統意義上的月餅的形狀、味道、做法不盡相同,是體現青海風味的一種食物和點心。除了青海,其它地區吃不到吶。
青海大月餅的做法可以大致歸納一下:用大蒸籠蒸,月餅中新增好看又好吃的香豆、紅曲、薑黃等(香豆、紅曲、薑黃是青海地區百姓做饃饃時新增的一種增香且好看的一種調味料,在青海地區很常見),面發酵後,揉好,用擀麵杖擀開,上面塗上一層清油(菜籽油,青海地區俗稱清油),撒上香豆、紅曲等,用手弄勻,把麵糰捲起來,揉成圓塊,又擀開,再上塗清油,加另一種香豆或紅曲等調味料。就樣三次、五次,把香豆、紅曲、薑黃等逐層加進去,有時還加點紅糖或白糖。月餅蒸好後,當你食用月餅時會看到十層八層的月餅層,既好看又好吃,特別是月餅上面的“花花”(花花一詞是青海方言),形狀特別好看,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可以說,青海大月餅是青海地區歷史文化、民族習俗、農業種植等各種文化因素長期浸潤和養成的產物,是青海河湟漢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深刻反應了青海地區漢族百姓立足本地實際情況,不斷推動農業文明進步發展的精神特質。也承載了青海地區百姓獨特而又深沉的故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