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楊斌
近幾年“容錯”常在人才培養的語境下被談起,要鼓勵學生創新,促進學生成長,教育者就要善於容錯。人們討論科學研究、技術研發的時候,也愛強調容錯——真要促進原始創新,或是取得顛覆性成果,敢於容錯必不可少。
容錯的必要與重要,大家都深有體會。比如學技能,從不會到會,其間放手讓學習者去嘗試探索,是必需的過程。這當中犯的錯,教師一定要包容,給予積極正向的態度、輕鬆自在的氛圍,學生才會更願意透過“幹中學”“錯中學”,在摸爬滾打中歷練成長。再比如,新事物的誕生,也多是要經歷被既有規範視為離經叛道、荒謬絕倫的過程。如果總是研究那些乍一看就拍手稱快的方向,那麼也很難產生出真正具有開創性的新成果、新思想,至多是一些更為精緻的延續性研究,更為充實的完善性研究而已——這當然也有意義,但對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的貢獻就小了許多。
正是因為這個“容錯”的大方向越來越具有共識,就更有必要商榷“容錯”的“錯”,是不是可以有更恰當的表達?因為我覺得,“錯”字也許並不很準確,也不太完整,有時還顯得不夠謙遜。
創新研究發現,很多正規化轉移的過程中,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的新技術,起初都被“主流”看作是錯的,但這個“錯”的標籤,最終卻是要貼在“主流”和其時的市場領導者身上的。萌芽時期的創新,因為與主流不同,因為突破了常規,所以被認定為“錯”。這個時候,如果鼓勵創新,保護其不被扼殺或淹沒,該容的,是“異”。定位在容錯,是無法把握住顛覆式創新的,因為“錯”是個結論,要麼忽視,要麼改正;單憑一個“錯”字,已經將洞察正規化轉移的可能性給扼殺了。事實上,要想持續創新,容“異”才是關鍵,因為進化需在異中求,揚棄方能得昇華。
而關注學習成長的過程,你會看到,不完美是自然且必然的,“錯”作為一種評價,帶有較強的結論性,也對持續投入形成某種抑制。完美的結果來自不斷地練習,練習免不了出醜丟臉,但出醜丟臉不是出“錯”,但因為他人過早地以“錯”作為評價,而會對學習者產生停止練習進而造成迴避挑戰無法成長的影響。學習成長是個過程,且學習者絕大多數都處在成長的過程中,拿過程的狀態與成熟的狀態做對比,並冠之為“錯”並不公允,並有副作用。學習者,特別是成年人、成功者,在學習某種新技能時,常會因為不能很快達到較高水平,害怕出醜而乾脆放棄。這時候,促進學習和成長,要容的不是“錯”,而是“長”——成長的長,也是需要一定時間長度的長。給學習者的建議,可以借用“鈍感力”的概念,也就是說,不要對來自他人、特別是權威或你在意的人的負面評價過分在意,如果太過入心,往往會束手束腳、淺嘗輒止,免責為上,終難成大器。而給教育者的建議則是容“長”,且慢結論,且予時空,且放眼量——這是對成長規律的尊重,給學習者深沉的愛和信任。
還有一些人,說到容錯,會流露出某種“不與你計較”“我海量包涵”的意味。但其實,急著下“錯”的結論,長期看,吃虧的是需要容而不能“容”的一方。容“異”讓你更開放、更謙遜,容“長”讓你更耐心、更積極。容,絕非姿態,而是策略,更見智慧。
“異”和“長”,跟“錯”比起來,都更中性;容異和容長,同容錯相比,似乎難度較小;但其實它們在實際中所呈現出來的,常常會是“糙”“陋”“亂”“妄”諸相,能否容下這般,算是創新者、教育者是否為真的試金石。當然這絕不是說沒有“錯”這回事。只是,對於創新和成長,對於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繁榮,還需更辯證地看,放長遠地看。
— END —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11月刊第4期,原標題《楊斌:“容錯”到底容的是什麼?》
作者 | 楊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
編輯 | 邢曉鳳
設計 | 朱強
統籌 | 周彩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