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開欄語】
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如今,廣大青年群體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書寫閃亮答卷。
自2021年11月27日起,由新華日報社、共青團江蘇省委聯合發起,交匯點新聞客戶端、新華報業網等聯袂推出《強國“890”影音館》融媒體重磅主題報道。記者深入80後、90後、00後群體,聚焦一批優秀黨員、團員們拼搏與奮鬥故事;同時,也歡迎更多朋友透過上傳音影片的方式參與互動,說說自己的心裡話。
讓我們一起,在這裡,見證青春中國……
【“強國890”小檔案】
名稱:東菱實驗室測試服務團隊
成立時間:2001年
職業:為產品的研發和製造提供環境可靠性測試服務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一道耀眼的金光劃過大漠上空,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三名航天員搭乘神舟十二號飛船,在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的助推下駛向星海,入住“天和”核心艙。伴隨著巨大的火箭尾焰和最後一節助推器分離,播報員宣佈神舟十二號成功飛天。與此同時,兩千七百多公里外的蘇州市,東菱實驗室測試服務團隊全體成員頓時歡呼起來,互相擁抱。
航天器衝破大氣層時要經歷振動、衝擊等力學環境的影響以及溫度、氣壓環境的劇烈變化,因此在發射前都必須給航天器上的每個部位做好“體檢”,測試其是否適應太空環境。來自蘇州東菱振動試驗儀器有限公司的東菱實驗室測試服務團隊便是這道關卡上的“體檢員”。而這已不是他們第一次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天宮”系列、“北斗”系列、“嫦娥”系列發射成功的背後,都有他們的身影……
“大國重器”在上天前
都需要反覆“抖一抖”
當神舟十二號成功飛天訊息傳來,東菱實驗室測試服務團隊全體成員頓時歡呼起來。“我們的大推力振動臺再一次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保駕護航!”蘇州東菱實驗室董事長李東的激動與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對航天器重要部件的初樣、正樣,都要反反覆覆檢測。從測試流程來說,一開始‘振’零部件,組裝後再繼續‘振’整體。最後還要送往國家環境試驗室,多方合作校檢,以保證效能安全。”李東說。
正如航天員天生具有普通人所沒有的航天生理功能,如抗低壓能力、前庭功能和血液重新分佈能力等,航天飛船也需要一副特殊的抗振動、衝擊以及各種嚴酷氣候環境的“錚錚鐵骨”,而振動平臺就是檢驗其本領是否能真正適應太空環境的“體檢儀器”。
以神舟十二號為例,其檢測條件、專案、流程的程度都非常嚴苛。除了力學測試,同時還要模擬發射環境和太空環境。比如,模擬航天器衝破大氣層時要經歷的溫度、溼度、熱真空等。
在東菱公司系統整合車間,記者看到大大小小各個型號的振動臺。大到60噸級、小到幾百公斤的振動臺,都在這裡進行最後的裝配和除錯。神舟十二號就曾在這裡“抖”出飛向宇宙的“錚錚鐵骨”。
為什麼“上天”之前必須“抖一抖”?東菱實驗室檢測部經理強明說,航天器發射和動力飛行期間,必須承受因起飛、級間(整流罩)分離、二次點火、關機和航天器入軌等各項程式引起的振動、噪聲、衝擊和加速度等動力學載荷,這往往會對航天器元件造成結構性損壞。
“抖一抖”的難點在哪兒?難在全方位模擬真實環境!強明向記者解釋,航天器升空,不是一個方向振動,而是各個方向都動。尤其是從“神五”開始,航天員的加入對航天器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強明說,在發射執行過程中,航天器各個部件可能出現共振,這對航天員身體以及航天器件都會造成很大損害。進行振動試驗,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找到各個部件的共振點,然後進行技術改造予以避開。
在真空環境下,以太陽能帆板為例,宇航員的一個動作都可能引起帆板一個勁振動下去,因此在各種情況下引發的振動測試都非常重要。“我們有時候做測試是日以繼夜的,連續工作三天三夜,因為有些專案中間是不能斷檔的,一直需要有人員監控。可能人員走開一下,裝置在環境模擬中出現任何的異常,整個實驗就作廢了。”強明告訴記者,所有資料作廢還是小事,重要的是裝置有可能出現損壞,而航天器上的許多部件大多數都是孤品,裝置出現任何的異常都會造成國家財產的損失。“所有資料做無用功是小事,重要的是不能耽誤任務,辜負國家對我們的信任。”
在西方“菱”公司的封鎖下
中國“東菱”誕生了
振動試驗檯不但在航天航空、軌道交通、船舶、汽車、電子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的應用廣泛,也是裝備可靠性驗證、質量控制、設計最佳化、壽命評估等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此外,振動行業其實與你我生活也有關係,廣泛應用於高鐵、地鐵、心臟起搏器、手錶、手機等製造領域。
“為神舟十二號服務的便是我們自主研發和自主製造的60噸大推力振動臺,也是世界單臺60噸超大推力電動振動試驗系統。”談及此,李東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眼裡滿是自豪與欣慰,而這也是有原因的……
由於振動測試平臺服務領域的特殊性,上個世紀50年代始,從巴黎統籌委員會,到導彈技術控制機制管制清單,再到後來的瓦森納協議,西方國家一直將振動試驗檯納入對我國禁運軍品物資名單。英國“菱”公司和美國“菱”公司掌握大推力研究和製造技術,從整機、配件、維修等各環節對我國實行全面封鎖,嚴重製約了國防科技工業的創新發展。
東菱的名字由此而來,意為屬於中國人的東方“菱”。2004年東菱公司研發的3噸級振動試驗檯在德國漢堡舉行的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亮相,當場被客戶訂購,其價格是美國、英國、日本生產的振動臺的一半,而效能可與其相媲美,一些技術指標甚至優於對方。截至目前,東菱公司自主研製的振動試驗檯已遠銷54個國家和地區。
“早期,我們的裝置比較簡單,技術能力還有一定差距。當時在市場上,當涉及一些大型的綜合測試時,很多外企寧願花費很高的成本也要運送裝置到國外去做測試,這反映出當時很多外企對國內的測試技術裝置能力其實是不信任的。”一路走來,李東不僅感受過國際上對中國技術的“歧視”,也見證了中國技術的成長。“從2007年東菱公司首創了世界最大推力的35噸級電動振動試驗檯,到後來50噸、60噸多次拿下世界第一,並可以為國家航天事業服務,我們作為一箇中國人感覺很振奮,另一方面,想到成功發射的背後也有我們的一份力量就會非常自豪。”
平均年齡35歲
見證了“神舟”19年的發展歷程
東菱實驗室測試服務團隊共有65人,平均年齡35歲,雖然年輕但卻見證了我國神舟系列載人飛船19年的發展歷程。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團隊憑藉振動力學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創新成果,至今已測試服務神舟系列、長征運載火箭系列、天宮系列、天舟系列、嫦娥系列、北斗系列等國家重點工程的試驗專案40多個,共計測試近千次,為我國高階裝備製造業和國防科技工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保障和技術支撐,多次榮獲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嘉獎。
19年來,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本心。“一方面我們的裝置能力不斷在提升,團隊的技術能力、工程經驗也在不斷提升。”李東告訴記者,團隊從硬體到軟體一直在成長,面對新的測試要求,團隊之間也已形成了兄弟般的默契,能夠在第一時間迅速專業響應。但無論是第幾次服務大國重器,對待工作的嚴謹態度和助力祖國“航天夢”的初心始終如一。“我一直在跟我們團隊講,任何時候都要有敬畏的心。雖然我們已經做了這麼多專案,積累了這麼多經驗,但是每一次我們都要當作第一次,要保持警惕性,不能有任何思想上的鬆懈。”
“遵循本心,無問西東。繼續在崗位上發光發熱,為祖國航天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李東告訴記者,作為科技工作者,東菱實驗室測試服務團隊每位成員始終秉持一顆敬畏之心,助力中國製造,為國家重點科研專案的研製建設和試驗驗證持續保駕護航。此時車間裡,數臺振動試驗檯正持續運轉著。
80後、90後、00後:
強國路上奔跑的你們
快來“自拍”一下
跟大家講講自己的故事吧
參與方式:
開啟“交匯點新聞”客戶端,點選右下方的“拍客”按鈕,即可上傳影片參與報名;交匯點記者隨後將與您聯絡。
策劃:任松筠 田梅 杜雪豔
統籌:唐澄 肖雷
文字:林惠虹
影片:周天琦
UI設計:朱丹清
系統開發:魯飛 張身仁
編輯: 王建暘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