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手葉培建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傳遞中 (左一)
圖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嫦娥四號是全人類第一個軟著陸月球背面的人造飛行器,挑戰巨大,技術複雜,路程艱難。不僅僅是技術,其實還有嫦娥四號落在哪兒決策中的爭議,我是堅決主張“落在月背、迎接挑戰”的人,可能也是“最堅決”的人,所以在發射前後的心路就更加起伏,有動力、有壓力、有希望、有成功之喜悅!或許比別人感受更深,為此,把嫦娥四號發射前後的一些故事講述於此,也可為整個任務增添一點色彩。
文:葉培建
一
爭出來的嫦娥四號任務
嫦娥一號任務圓滿成功後,我們迅速投入到嫦娥二號任務的規劃中,但想法一度出現分歧。嫦娥二號與嫦娥一號同時研製,原本作為其備份。當時有人認為,嫦娥一號任務已經成功,沒必要再花錢發射備份星。
我站在反對的一方。我認為,探月工程並非到此為止,既然研製了這顆衛星,為什麼不利用它走得更遠?
嫦娥二號”成功實施第二次近月制動 圖源新華社
事實證明,2010年國慶節發射的嫦娥二號作為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不僅在探月成果上更進一步,還為後續落月任務奠定了基礎,並且成功開展了多項拓展試驗。其完成了地日拉格朗日2點探測,以及對圖塔蒂斯小行星的飛越探測,取得了珍貴的科學資料,最後飛至一億公里以外,也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嫦娥二號證明了備份星也能獨當一面。因而當2013年12月2日發射的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落月任務後,其備份嫦娥四號沒有再面臨是否發射的問題,但在任務規劃上仍有分歧。
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 圖源網路
不少人認為,嫦娥四號無需冒險,還應落在月球正面。對此,我再次反對。“中國探月工程應該走一步跨一步。落到月球背面去,這是一個創舉”。嫦娥四號應該擺脫求穩思維,更進一步,到人類探測器從未踏足過的月球背面去看一看。我向上級提議,“落到月球背面,成功了是一大亮點,即便不成功,也是人類第一次,可以原諒。”“先不要講什麼科學意義、技術帶動,單從邏輯學上看,落到月球背面的科學意義就是一句話:背面沒去過!”我和部分同志堅持到什麼程度呢?堅持到在一份落在月球正面的紀要上不肯簽字!有關部門組織了多次討論,最終通過了嫦娥四號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方案。
二
嫦娥四號奔向月球背面
地球上的人是永遠看不到月球背面的,所以就要解決嫦娥四號落到月背後的通訊問題,工程設計了在地—月L2點“安置”一顆中繼星,取名“鵲橋”。這顆星在全國範圍內公開徵名,大眾積極參與,提出的名字很多,我們組織了遴選,決策會我也參加了,會議還特邀了一些文學人士。我在第一輪發言中就建議了這個名字,會議選出了“鵲橋”“青鳥”等3個名字供領導決策,最終確定了“鵲橋”。“鵲橋”從科學上、藝術上、中國傳統文化上都是十分恰當的。“鵲橋”於2018 年5月21日在西昌衛星基地發射,至今執行很好。承擔這顆衛星任務的五院“東方紅衛星公司”的張立華總師和他們團隊乾得很漂亮。因這是一顆單個衛星,可以單獨立項。如何確認它在工程中的角色就很重要,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我一直強調“鵲橋”是嫦娥四號任務的一部分,是系統中的一環,必須統一管理,實踐證明這樣做是非常有利工程成功的,立華也有同感。在“鵲橋”準備階段,我於5月5日赴西昌基地,檢查和了解工作情況。一切令人放心,5月21日“鵲橋”成功發射,經一系列操作,到達L2點。
2018年5月25日,“鵲橋”飛向地月L2軌道
圖源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
“鵲橋”在L2點待命,嫦娥四號的研製工作也到了最後階段,具備了進發射場準備發射的條件。按照我們的傳統做法,嫦娥四號團隊於8月16日在京召開進場動員大會,會上邀我發言。我講話很短,主題就兩句話:我們一定要勝利!我們一定能勝利!並現場寫對聯一副,以鼓士氣:
架鵲橋落月背巡視月球創世界第一
善創新勇攀登進軍深空建航天強國
9月16日赴西昌基地,在基地看了各項準備,工作有序,士氣旺盛,堅信“一定能勝利”,寫《七律:預祝嫦娥四號任務勝利》一首:
嫦四小妹比姐強,
月背廣寒梳新裝。
鵲橋已建孃家路,
北斗七星做伴娘。
五發連勝樹榜樣,
大雪次日啟飛翔。
著陸巡視都成功,
我輩蒼穹書輝煌。
嫦娥四號預定2018年12月8日凌晨2點多發射,此前我在北京飛行控制中心,一方面作為探測器總師、總指揮顧問為他們撐腰,另一方面擔任飛行控制專家組組長和老專家們做好飛控保證支撐工作。
本刊2007第12期刊發葉培建母親訪談錄
2018年12月6日下午5時,在唐家嶺報告廳召開全體在京上崗人員動員會,我作了一個簡短動員,據各方反映,效果很好,講得不少人熱血沸騰。當時宣傳部門和同志們的微信、微博中有傳播,現補記如下:
在嫦娥四號發射前飛控動員會上講話
同志們,嫦娥四號就將在西昌發射升空,她一升空,接力棒就交到了我們的手裡,不知你們心情如何?我雖已年過70,經歷多多,但此時心情十分激動!首先是自豪,全世界70多億人,我們嫦娥四號的骨幹隊伍也就幾百人吧,這個全人類的第一次,就要由我們來實現,千萬分之一的機遇呀!千萬分之一的幸運就落在了我們身上,多麼的自豪與光榮呀!但這個第一次又是十分艱難的。我們已在準備去探火星,假如把天安門廣場當成地球,上海外灘看成火星,月亮不過就是王府井的大飯店,但我們外灘都想去了,他人早就去過了,但王府井大飯店的背面就是沒人去過,那麼近,去不了,可見有多艱難。我們做了這麼多的準備“,鵲橋”已待命於天上,我們一定會成功!接力棒在我們飛控人員手中,必須百倍小心,每一個指令,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引數都必須反覆核對、確認無誤!這方面我們是有慘痛教訓的,在座的有和我一起經歷過“中國資源二號”發射任務的,就是一條指令輸入引數有誤,差點造成任務失敗,而這引數是經我們的隊員核對的。所以每一個隊員都要全神貫注,站好自己的崗;每一位專家都要盡責,出了問題你也是有責任的。我們都知道,嫦娥四號落月背是世界第一次,落哪兒也知道,是南極艾特肯盆地,但可能沒有感性認識,這裡我展示一張我和該盆地合成的一張像,我心中想著那裡,具體地點是馮·卡門撞擊坑。馮·卡門是世界航天領域的先鋒,錢老的老師,馮·卡門老先生知道是中國人第一個落在以他命名的地方,也一定會為中國人的創造性而高興,我想大家都一定盼著嫦四能安全到達那兒!我相信,有前期幾年的充分工作;有靶場的卓越工作,無一問題發生;有金牌火箭的託舉;再有我們飛控隊的精心準備和飛控中心指戰員的大力協同;我們一定成功。在嫦四進場動員會上我講了兩句話:“我們一定要成功,我們一定能成功!”就將變成現實。
今晚晚餐請大家多吃,吃好,精力充沛,打贏這一仗!
嫦娥四號12月8日凌晨成功發射,並於2019年元月3日安全降落月球背面,實現了人類第一次!激動之餘,我在飛控大廳起身走至決策席就坐的探測器赫榮偉總指揮、孫澤州總師處表示祝賀,併到工作席張熇總監處祝賀。張總百感交集,熱淚盈眶,新華社在場記者捕捉到這一“情景”,後來還進行了面對面採訪,併發圖、發文,形成一股“網熱”。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圖源新華社
張熇的流淚是有故事的,多年的辛苦自不必說。發射當天,升空不久,需做一個發動機末端排氣動作。在這過程中,突然發現有兩個不該開的閥門被打開了,造成大量燃料洩漏。嫦娥四號要落月背,燃料十分寶貴,是精打細算的,儘管20秒後就關閉了,但損失的燃料已較可觀,而且隨著洩漏,不同儲箱內容量有差別,會造成衛星姿態變化,為調整姿態就需再耗燃料!情況是緊急的,後果也可能是很嚴重的。一方面組織人員進行閥門異常開啟原因的分析,同時在場專家、同志們冷靜分析、思考,拿出了一系列對策,在後來的飛行控制中做了精細安排和調整,使得嫦娥四號落月背時還有一點燃料餘量,在經歷了多天煎熬和努力後,成功降落自然使我們所有參與的人如釋重負,作為主要負責人的張熇一下子就淚奔了。
嫦娥四號發射時北京飛控中心 作者供圖
這幅我和張熇交流的照片很快成為“網紅”照片,其實這張照片中還有一個小秘密,不知大家注意到坐在張熇右手邊一位頭戴髮夾的女同志沒有?她是我的堂妹,嫦娥四號數管分系統的主任設計師葉志玲。她和我是一個爺爺,我父親兄弟姐妹6人,我爸是老大,我是老大家的長子,她是我小叔叔、老六的小女兒,所以兩人年紀差別很大。她2001年大學畢業後,步我後塵來到航天也已20年了,一直從事飛行器“數管”研製,數管分系統,就是一個飛行器的“大管家”,聯絡各個裝置,操縱與管理整個飛行器的運作,十分重要,值班時就安排在張熇總監旁邊。
由於她在嫦娥四號中的貢獻,她也有幸參加了習主席在人民大會堂的接見。那一天,我和她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廣場手持請柬合照留念,也算我們兄妹共同戰鬥的見證吧!
葉培建、葉志玲兄妹在人民大會堂前合影 作者供圖
嫦娥四號落月後,玉兔二號的月球車順利走到月面。關心嫦娥工程的人都知道,玉兔一號隨嫦娥三號落月後,也開到月面並在第一個月球白天正常工作,儘管後來“嫦三”和玉兔一號都工作了很久很久,但由於玉兔一號有一輪子出了問題,不能繼續行走,非常遺憾!所以做嫦娥四號任務規劃時,一開始我主張可不上月球車,把全部資源都集中用於保證“落在月背”。這一設想使得負責車的賈陽副總師等人很難過、心不甘,有的同志眼淚都下來了,堅決要求繼續上月球車。這使我想起我任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總師時,一位資深副總師為了力挺國產星敏感器上星,也因激動、焦慮而落淚,現在星敏也是我們的拳頭產品,還可出口。一方面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另一方面經過努力,客觀上也具備上的條件,於是決策上了“玉兔二號”。賈陽他們做了許多工作,後來事實證明表現很好,很出色,繼而中國的火星車祝融號更是揚名世界。能有這樣的好成績,賈陽他們是把這個工作當事業來乾的,對他們來說是“金不換”的。
三
收穫成功與喜悅
2019年1月10日,玉兔二號在月揹走到了預定點,在此之前,部分科學載荷已開機測試並獲科學探測資料,可以說嫦娥四號任務做到圓滿成功已心中有數。寫《七律:贊嫦娥四號》
嫦四軟落到月球,玉兔巡視穩步走。
鵲橋架起地月路,科學載荷顯身手。
首創探秘月背後,技術科學雙豐收。
宇宙探索路漫漫,薪火相傳永不休。
1月16日,在《人民日報》和中國科協組織的中國科普日活動上,張熇總監展示了這首詩,引起很大反響,效果好。
玉兔二號巡視器全景相機對嫦娥四號著陸器成像
圖源中國載人航天網
2019年1月11日下午,隨著著陸器和巡視器兩器互拍成功,影象下傳,十分清晰,五星紅旗鮮豔。工程總指揮宣佈嫦娥四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為配合直播的現場,我和探月中心裴照宇副主任做客CCTV-13作為嘉賓,做了一個多小時的互動。向全國觀眾介紹了嫦四的科學意義、工程技術挑戰、月球車及一些有趣的事。至此,嫦四任務第一階段圓滿結束,後續繼續科學探測任務。回想任務執行期間的每一個日日夜夜,所有重大動作節點,尤其是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都在現場,既有驚心動魄,又有欣喜萬分,成功來之不易,這支隊伍成熟了!
為更好地宣傳嫦娥四號的科學與工程成就、總結經驗,我與《中國科學》溝通後,依照過去嫦娥各型號成功後的做法,在《中國科學》組織專欄發表文章,向世界發聲,也可為年輕的人們建立一個平臺,發表文章、提高研究水平。
火炬手葉培建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火炬傳遞中
圖源新華社
嫦娥四號首組文章發表之時,應編輯部之邀,寫了如下《按語》:
《中國科學》“嫦娥四號專刊”編者按: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舉世矚目。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由著陸器、巡視器玉兔二號和中繼星鵲橋組成。嫦娥四號任務分為兩次發射:第一次,2018年5月21日,中繼星成功發射,6月14日順利進入繞地月L2平動點的Halo使命軌道;第二次,2018年12月8日,著陸器、巡視器組合在一起成功發射,12月12日實施近月制動進入環月軌道,2019年1月3日成功著陸到月球背面馮·卡門撞擊坑著陸區內,並完成著陸器與巡視器的分離,1月11日成功實現了兩器互拍。兩器的科學有效載荷正在開展探測工作。
在科學上,月球背面,其特殊的空間位置,使其具有月球正面所不具備的特點。一方面,它遮蔽了來自地球的各類無線電訊號,是對宇宙電磁波譜探測的最佳地點;另一方面,具有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南極-艾特肯(SPA)盆地,儲存了月球的早期資訊,因此嫦娥四號對於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月球和地月系的初期歷史和演化、深層次的構造和成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工程上,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首次地月L2點中繼星對地對月的測控、數傳中繼。這些工程技術難點的突破,進一步提升我國月球及深空探測的技術水平,提高了進入、到達和探測地外天體的能力。
嫦娥四號的一小步,無疑是整個人類太空探索史的一大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出了賀電,世界驚歎中國躍居“太空強國”。美國宇航局(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第一時間向中國嫦娥四號團隊表示祝賀。日本的《朝日新聞》報道,探測月球僅僅十幾年的中國,領先於美俄兩國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向著實現“太空強國”的目標大幅邁進。英國的《泰晤士報》報道,中國向月球的巨大飛躍讓它成為新的太空競賽的角逐者,現在中國有了它第一個重大的“最早”。
嫦娥四號目前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著陸器在著陸過程中採用降落相機成功獲取了下降過程中的影片,著陸後透過監視相機獲得了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近距離拍攝的第一張圖片,透過地形地貌相機對著陸點周圍進行了360°成像,人類首次得以觀察到月球背面的細節。著陸器的地形地貌相機和巡視器的全景相機成功實現了兩器的互拍,五星紅旗鮮豔奪目。著陸器上攜帶的低頻射電頻譜儀、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巡視器上攜帶的紅外成像光譜儀、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等有效載荷裝置均開機工作,開始獲得月球背面的科學探測資料,生物科普載荷中已長出了棉花幼苗。今後還將對月夜淺層月壤溫度進行就地探測,不斷積累資料,為深化對月球的認識提供直接的證據。
(本文源自《鐵軍》雜誌 2022年2期)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鐵軍》雜誌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留言、在看!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