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場洪災過後,韓國的境內出現了一塊非常特殊的“中文石碑”,韓國的相關專家對石碑的內容進行仔細研究後大驚,直呼要對其“永久的封存”,並且還說道:“這可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恥辱往事啊。”
並且隨著這塊石碑的出土,韓國的國內也產生了很大的熱議,甚至還有的韓國居民竟然對石碑進行潑漆毀碑,究竟這塊印有中文的“石碑”上寫了什麼,竟然能夠讓韓國的專家反應得這麼強烈?石碑上又為何會有中文的字跡?這和我們又有著怎樣的聯絡?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遠在韓國土地上的“大清皇帝功德碑”的事件。
大水衝出來個“石碑”
1963年,在韓國的境內曾經發生了一場規模非常大的洪澇災害,這次的洪澇災害由於水勢特別的巨大,所以很多的房屋都被洪水給沖垮了,因此對一些地勢較低的地區,所造成的損害那更是不可估量的。
不過好在韓國的相關部門立刻採取了相應的補救措施,後來一切安置得還是比較妥當,沒過多久一切就都風平浪靜了,然而在一切的後續工作都給安排好了之後,工作人員突然發現了一件非常“特殊”的東西。
隨著這個東西的出土,瞬間就讓韓國境內熱鬧了起來,也引起了全國的一片譁然。
因為這次的水流衝擊性特別的大,所以當時就有很多被埋藏在地下的老物件被洪水給衝了出來,後來在一切的後續工作都安排妥當之後,當地的居民們發現,在水面中出現了一塊巨大的石碑,很快,韓國相關的專家便得知了這個訊息,於是便立刻趕往了事發的現場,等到專家們到達事發現場後,便立刻對這塊墓碑進行了仔細地勘察。
經過初步的測量,發現這塊石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但是專家在觀察的時候始終感覺有點不對勁,上面的字跡也引得專家們若有所思。
確實這塊石碑非常的精緻,上有螭首下有龜跌,而且在石碑的上面還寫了很多的字,為了查清楚這塊石碑的具體來歷,專家們便把這塊石碑帶到了研究院進行仔細的研究。
在對這塊石碑進行研究的這段時間裡,韓國的專家查閱了大量的史書資料,還結合了附近各個國家的文字資訊,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才算是證實了這塊石碑的真實的來歷。
這塊“石碑”可不簡單
原來,這塊石碑的來歷很不簡單,石碑上面的碑文,全部都是由漢、滿、蒙三個民族的文字所組成的,經過專家對石碑上的文字一個一個解析過後,韓國的專家們瞬間臉色鐵青,二話不說就急忙要求工作人員把這塊石碑全部封存起來,並且還直言,這就是塊“恥辱碑”,還再三地叮囑在場的其他人,這件事情到此為止,往後就不要再提了。
但是耐不住還是有好事之人,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其中的一位工作人員還是把這塊石碑的來歷給說了出來,而且隨著這塊石碑上的內容公之於眾後,韓國國內的公民非常的憤怒,就是因為這個石碑,還引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國內的熱議,那麼這塊石碑上記載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
原來這塊石碑的來歷對他們國家來講,確實有點不那麼光彩,雖然這塊石碑並不是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但是和韓國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然這和我們國家也是有所聯絡的。
起因
公元1636年的明朝末期,關外的女真部落虎視眈眈,當時還未建立清朝的女真部落領導人皇太極,就將自己政權的名字由大金改為了大清,然後下一步就是準備進入山海關,從而徹底地推翻大明朝的統治。
但是畢竟大明朝是存在了幾百年的朝代,怎麼可能會那麼容易被推翻呢?所以在當時,皇太極想要順利入關,就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收復朝鮮。
因為朝鮮從周朝開始,就是咱們中原政權的附屬王朝,也就是說當時朝鮮就是明朝的附屬國,所以一旦開戰,如果明朝聯合起來朝鮮國,從而對皇太極進行兩面夾擊,那麼清朝的軍隊必然會損失異常的慘重。
因此為了在決戰之前,能夠讓自己再無後顧之憂,皇太極就親自率領了12萬的清朝大軍侵入了朝鮮,隨著清朝大軍的兵臨城下,朝鮮軍隊也感受到危機,經過幾天的戰鬥,朝鮮軍隊屢戰屢敗,根本就毫無還手之力。
於是當時的朝鮮仁祖李倧便逃亡到了南漢山城,也就是現在的漢城,隨後皇太極就立馬把南漢山城給包圍了起來,在多次和朝鮮國仁祖李倧交涉之後,面對強悍的清軍,朝鮮仁祖李倧還是無能為力,於是就在第二年的正月三十穿著青衣出城進行了投降。
他們先是來到了三田渡,也就是現在的首爾松坡區三田渡,然後就把城內主張聯合明朝抗擊清朝的大臣統統全都給交了出來,隨後李倧率領著所有的朝鮮國大臣,親自向皇太極行了三跪九叩之禮俯首稱臣,這就是後來的“丁丑下城”的事件。
也正是因為在清朝的這種重力壓迫下,朝鮮國也就成為了清朝的附屬國,而且還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自此之後清軍入關就在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安心地入關決戰了。
“立碑”
當時的皇太極為了收復整個朝鮮國的民心,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皇太極下令讓李倧必須建立一塊碑石,以此來紀念皇太極的功德,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向當時的朝鮮民眾說明了,朝鮮隸屬清朝已經成為了事實。
雖然那個時候朝鮮國的滿朝文武都特別的不情願,但是奈何根本打不過皇太極的大清國,於是迫於無奈還是立了這塊石碑,當時在立這塊石碑的時候,皇太極也是特別的上心,他派人秘密的進行著監視,這就使得李倧絲毫不敢怠慢,於是就命令張維、李慶全、趙希逸、李景奭四人,撰寫了四篇碑文,然後全部都交由皇太極過目。
隨後,皇太極就命令大清國的所有史官,對他們所編纂的碑文進行了一些改動,然後就讓李倧建立了這塊由漢、滿、蒙三種語言為文體的石碑,這石碑上的全篇文字,還是由當時朝鮮著名的書法家吳竣書寫的,後來又由呂爾徵負責最終的篆刻,一共花費了6個多月才算正式完工,自此這塊石碑就立在了三田渡。
內容
這塊石碑的內容主要記載了皇太極當時平定朝鮮時的全部過程,以及在朝鮮投降之後所發生的一些事情,當然重點還是在皇太極以“懷柔”的恩德,對待朝鮮國全部人民的光輝事蹟,整體的內容記載就是以歌頌皇太極為主,目的則是為了讓朝鮮國全體人民牢記著皇太極的“恩德”,因此被命名為“大清皇帝功德碑”。
當然,這次的事件在《清實錄》當中也是有記載的,朝鮮王頌上功德,樹碑於三田渡地方,傳示萬世,以其事奏聞,這件事情在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清朝在入關之後對此事也是格外的上心,絲毫沒有忘記遠在朝鮮自己曾經的豐功偉績,於是就派了專人在此駐守。
就這樣從清朝入關到清朝末期,這塊石碑就一直樹立在朝鮮的國土上,直到清朝末年的甲午中日戰爭,這塊石碑才受到了損壞。
“石碑”被掩埋在地下
當時隨著清政府的落後腐朽,清朝早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自己還顧不上自己,就更別提遠在異處的那塊石碑了,而且隨著當時清朝最精銳的部隊北洋水師的慘敗,日本就成功接手了朝鮮地區,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朝鮮新的宗主國。
於是朝鮮的本國官員就將這塊石碑給推倒了,從此之後這塊石碑便被深埋在了地下,隨著時間的流逝,在1913年的時候,這塊石碑又被當地的居民給挖了出來,但是當他們知道真相後,卻始終認為這是一次不光榮的歷史,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次莫大的恥辱。
於是又一次將此塊石碑給埋葬到了地下,就這樣一直到了1963年,韓國這個地區發生了很嚴重的洪澇災害,誰也不會想到,一次無法預估的自然災害,居然把這塊歷史意義很濃厚的石碑給衝了出來。
當然這個時候隨著朝鮮戰爭的結束,原本的朝鮮古國被分為了韓國和朝鮮,所以這個地方也就變成了韓國的地域,本身他們就認為這塊石碑是恥辱的象徵,所以才會在多年之前挖出來後,又將其給掩埋到了地下。
該來的總會到來的
但誰都沒有想到,該出現的東西始終還是會出現的,這是根本躲不開的,一場洪災,使得他們那虛偽的面具還是被無情地給扯了下來,不過隨著這次石碑的重新出土,韓國人就沒有再次將它埋在地下了。
雖然在專家剛剛發掘出來這塊石碑後,確實想對它進行永久的封存,甚至一些民眾也覺得這塊石碑是恥辱的象徵,但是這個事情卻在韓國的內部產生了不同的聲音,有些韓國人甚至覺得也許這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他們都覺得應該把這塊石碑給重新豎立起來,將此石碑當做民族恥辱的象徵,警示後人牢牢銘記,要勇於面對真實的歷史事件才對。
於是在這些思想觀念的影響下,韓國的相關工作人員將這塊石碑移至到了,著名的樂天世界大樓的旁邊,他們想以此來讓國人銘記這一段歷史,當然對於這個保護石碑的政策,韓國國內自然會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要正視歷史,時刻牢記歷史教訓才對
一些韓國的民眾對領導人的此種做法非常的憤怒,於是就做了一些非常毀三觀的行為,他們甚至用潑油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更是有韓國網民呼籲,要求政府儘快把這塊石碑給處理掉。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已經發生過的事情,是根本就改變不了的,不管你在怎麼將這件事情給掩埋,始終還是會有重見天日的那一天的,因此對於已經發生過的那些歷史事件,不管是光榮的還是恥辱的。
拋開一切偏見,它都記載了一段時期的歷史故事,當然光榮的事蹟肯定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而且也是值得我們去進行傳頌的,但是那些可以警示當下之人的歷史“印記”也並不是毫無作用的,那些事件是可以推動現代的國人不斷前進的,他們就是大家向前努力的動力。
結語
其實,如果不能正視已經發生過的歷史,那就等於不能正視真實的自己,不管從任何的角度來看都影響了自己的進步,一個不能真實對待歷史的民族,又怎麼能夠擁有更好的未來呢?
大家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