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他很卑微,在遙遠大洋彼岸的美國,他遇見了另一個同樣來自苦難深重故土的奮鬥者。一次不經意間的相遇為他日後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1904年的晚清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這一年,22歲的陳光甫跟隨中國代表團參加了美國聖路易斯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聖路易斯位於密西西比河與密蘇里河交界處,它曾經有個別名叫“西進之門”,講述的是西進的開拓精神。在這裡,陳光甫深切感知這座繁華大城的蓬勃力量;在世博會上看到了作為半殖民地祖國與西方列強科技以及經濟上的巨大差異。
也許是冥冥中的一次相遇,在這次博覽會上,陳光甫認識了正為革命籌措經費的孫中山,而彼時的孫中山正是清廷通緝的要犯。
兩人交談了足足兩小時,在此期間,陳光甫捐出了5美元當作自己貢獻的一份微薄之力。
陳光甫出生於寒門,他的父親只是一名小商人,而他自己身在異鄉,收入幾乎無從談起,即便是這5美元也是他節衣縮食省下來的。
對於陳光甫的義舉,孫中山深深地為之感動,他在心裡牢牢地記住了這個年輕人。
世上的事情有因必有果。當陳光甫從美國學成歸來後一直從事金融業,然而他漸漸為官場掣肘深感畏懼,想著自立門戶對官府敬而遠之,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銀行。
1915年6月,陳光甫籌措10萬不到的資本開辦了上海儲蓄銀行,如此資本規模的銀行被時人稱之為:“小小銀行”,這其中還有他個人的5千銀元的股份,即使是這5千銀元也是靠朋友東拼西湊完成的。
開辦銀行,最重要的就是資本金,這近10萬的股本當中有1萬元股金便是當初在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上認識的孫中山送來的。
當孫中山得知陳光甫初辦銀行的訊息時,立即委託孔祥熙送來1萬元股金。這1萬元對於一個初創小銀行來說不僅是雪中送炭,更由於孫中山的參與產生了強大的名聲效應。誰能想到當初不經意間的一個舉動竟在日後開花結果。
此後的陳光甫依舊秉持著他深明大義、慷慨睿智的一貫作風。
在業務經營方面,他提出了“顧客是衣食父母”的經營理念,走的是基層路線,本著“服務社會、人爭近利、我圖遠功”的思路,創新了當時銀行金融業界的多項第一,如活期儲蓄、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付息等。這些舉措在今日看來司空見慣,但在當時卻是開了行業先風。
在民族大義方面,面對國內軍閥混戰,列強蹂躪,民生凋蔽,山河垂危,作為一個有思想、有眼光的金融奇才來說,自然深感憂慮;他不僅在1927年蔣介石率軍北伐時出資相助,當抗戰爆發後,更是義不容辭擔當起向美國貸款的重任……
他的一系列舉措不僅贏得了卓越的口碑,也獲得許多意外報償。比如,1935年國民政府對當時眾多由官商或外資控股的銀行進行一次大洗牌,一時間這些銀行基本都被收歸國有,只有陳光甫的銀行沒有被收編,不得不說這與他平日的行事作風有著極大關聯。
經過陳光甫不懈努力經營,在民族工商、金融業倍受外國資本打壓的舊中國,在不到20年時間,當初創立的“小小銀行”硬是一躍成為20世紀上半葉私人銀行的翹楚,他本人也被公認為彼時中國首屈一指的銀行家,並被世人稱之為“中國的摩根”。
曾經不見經傳的窮困留學生,在異國土地上因一次偶然機會得遇另一個同樣來自故土“尋求出路”的人。他沒有顧及自身處境的拮据,也不因區區5美元而覺得拿不出手,而是盡己之力、表明心意。從他當時捐出的5美元的舉動,其實就能看出他擁有不一樣的胸懷與格局。見微知著,這個年輕人不簡單!
世上沒無緣無故的愛,貴人也從不會莫名降臨,那是他曾經的真心付出——日後情義之花的瞬間綻放。胸懷寬廣、格局宏大的人,他的道路只會越走越順暢,在這條路上,真正的貴人其實就是他自己,因為心中時時裝著別人,所以生活中便會處處遇貴人。
水有源,樹有根,失敗的結局千篇一律,成功的道路有跡可循,愛別人如愛己,心地有多寬,道路就有多廣——一路走來,陳光甫的人生軌跡給出了很好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