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是中國歷史各朝代中最混亂的時期之一,自東晉十六國以來270多年分裂割據、戰亂不止。或許許多人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都不是很熟悉,那麼大家知道在南北朝歷史上有哪些影響深遠的決定性戰役?我想大多數人可能會不知道,所以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中國南北朝歷史上十大著名戰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突厥敗柔然之戰
在南北朝時期,東魏、西魏、梁打的火熱時,北方草原上也發生了一場鉅變,深深的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
北方草原上最先稱霸的,我們都知道,是匈奴。匈奴在漢朝的打擊下逐漸衰落,北匈奴選擇了西遷,而南匈奴則選擇了遷入中原,日後五胡亂華匈奴人也成為其中一支。匈奴人離開草原後,鮮卑人佔據了草原,鮮卑人也逐漸南遷,拓跋鮮卑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空出來的草原就成了柔然人的天下,柔然據說也是鮮卑的一支,稱霸草原一百多年,終北魏一朝,都受到柔然的侵擾,雙方戰爭不斷。
東魏和西魏分裂後,都無力單獨對抗柔然,都對柔然採取妥協和和親策略,力爭讓對方站在自己一邊。而高歡和柔然和親後,柔然偏向了東魏。在這種情況下,宇文泰為了緩解壓力,決定偷偷支援柔然的敵對勢力,這時候,突厥出現了。
突厥人,最初據說生活在中亞的鹹海一帶,自稱狼的祖先(北方遊牧民族都有這個癖好,崇拜狼),人種可能開始以白色為主,後來隨著柔然的強大,突厥依附柔然,負責為柔然人打鐵製造兵器,柔然成稱其為“鍛奴”,有時也隨柔然參加戰爭。
公元550年(也有說546年),突厥擊敗高車部落,俘其五萬餘戶,勢力大增。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向柔然頭兵可汗求婚,想娶其女兒。結果柔然看不起突厥,不僅拒絕,還派使者把土門大罵一頓,土門大怒,殺了來使,準備與柔然開戰。
公元552年,突厥大敗柔然,具體情況史料缺乏,只知道從此以後突厥取代柔然成為草原新霸主,西魏在這個過程中向突厥提供過支援,將宗室長樂公主嫁給土門為妻,所以後來在北周與北齊的戰爭中,突厥經常偏向北周。突厥在以後的近兩百年間,對北齊、北周、隋唐都有著巨大的壓力,隋末的戰亂中,劉武周、竇建德等人甚至都曾向突厥臣服,李唐都不得不一度向突厥低頭。隨著突厥勢力的擴充套件,他們甚至把勢力向西擴充套件,後來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就是西突厥的一支,可以說,突厥人深深的影響了世界歷史。
九、隋滅陳之戰
戰役簡介: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統一戰爭中,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渡江作戰。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戰役經過: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病逝,子宇文贇繼位。宇文贇沉迷酒色,荒淫殘暴,不理政務,使得大權旁落,埋下了北周滅亡的禍根。大象二年(580年),宇文贇病死,子宇文闡年幼,大權落入丞相楊堅手中。楊堅剷除異己,誅殺北周皇室,牢牢控制了北周政權。
開皇元年(581年),楊堅迫使宇文闡讓位,建立隋朝。楊堅任賢納諫,減輕賦稅,整飭軍備,消除奢靡之風,為統一天下積極準備。楊堅詢問高熲滅陳之策,高熲建議派軍隊襲擾陳朝邊界,虛張聲勢,使得陳軍疲於奔命;再派人在陳朝放火,破壞陳朝農耕,使得陳朝糧草不足。楊堅採納,委任賀若弼為鎮守廣陵的吳州總管,韓擒虎為鎮守廬江的廬州總管,侵擾陳朝,使得陳朝走向衰弱。
開皇二年(582年),陳宣帝病逝,子陳叔寶成為陳朝皇帝。陳叔寶沉迷酒色,寵信奸佞,不理朝政,生活奢侈,使得陳朝國勢日漸衰弱,為陳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開皇七年(587年),楊堅徵召蕭琮入朝,廢除西梁,為統一掃清了障礙。開皇八年(588年),楊堅見陳朝統治腐朽,委任晉王楊廣為元帥,統帥50多萬大軍伐陳。
隋軍兵分八路,進攻陳朝。楊素從永安出發,沿江而下,在狼尾灘大敗陳將戚欣。他率軍繼續東進,屢戰屢勝,沿途陳軍紛紛投降。陳軍將隋軍來犯之事告知陳叔寶,他卻不以為意,認為有長江天塹,隋軍無法渡江,因此不做防備,使得隋軍進展更加順利。
開皇九年(589年),吳州總管賀若弼從廣陵出發率軍過江,廬州總管韓擒虎率軍從廬州出發過江、攻佔採石,晉王楊廣從六合出發率軍過江。陳軍將隋軍渡過長江之事告知陳叔寶,他十分慌張,急忙派驃騎將軍蕭摩訶等人抵禦隋軍。賀若弼攻克京口,俘虜南徐州刺史黃恪,嚴肅軍紀,秋毫無犯,陳軍紛紛投降。韓擒虎攻克姑孰,俘虜守將樊巡,陳人畏懼,紛紛投降。賀若弼與韓擒虎很快就逼近建康城下,陳叔寶十分害怕,不知所措。
蕭摩訶、任忠多次請求出戰,迎擊隋軍。陳叔寶優柔寡斷,沒有聽從。賀若弼駐軍鐘山,韓擒虎駐軍新林,將建康團團包圍。蕭摩訶再次向陳叔寶請戰,陳叔寶於是派他出戰,進攻賀若弼。結果陳軍大敗,蕭摩訶被賀若弼俘虜。任忠見蕭摩訶被俘,率軍向韓擒虎投降。韓擒虎以任忠為嚮導,攻入建康,俘虜陳叔寶,滅亡陳朝。陳朝各地見陳叔寶被俘,紛紛投降,隋朝完成統一大業。
總的來說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為隋朝統一天下奠定良好基礎。陳叔寶沉迷酒色,不理政務,輕視隋朝,過於倚仗長江天險,使得軍備廢弛,導致了最後的迅速滅亡。隋朝兵強馬壯,實力強大,輕而易舉就滅陳,完成了統一大業。
八、劉裕第一次北伐之戰:在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晉偏安東南一隅之地,雖然進行了數次北伐,但都沒有多少成效,不僅沒能開疆拓土,反而損兵折將。直到東晉末年,一位英雄登上歷史舞臺,才改變了東晉北伐的尷尬局面,他就是宋武帝劉裕,那位“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劉裕首次北伐就大獲全勝,以少勝多,滅掉了強大的南燕政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405年,劉裕透過討伐桓楚政權崛起,兩年後他入朝輔政,成為東晉的權臣。可是劉裕畢竟出身寒微,所以在朝中的威望不足,因此他打算用戰功來提升自己的威望。當時,北方有很多割據政權,其中比較強大的有南燕、後秦、北魏等。劉裕上臺後,透過外交的手段,從後秦手中收復了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十二郡。
之後,劉裕就將目光對準了割據山東地區的南燕政權。南燕政權是由後燕分離出來的,開國皇帝是慕容德。經過慕容德的數年的經營,南燕國力強盛,有步兵三十七萬,車一萬七千乘,鐵騎五萬三千,總兵力在四十萬以上。慕容德聽到桓玄戰敗的訊息後,一度打算派兵南征東晉,可是就在出兵之前,他卻病倒了。
405年,慕容德的侄子慕容超即位,他不斷派遣軍隊南侵,掠奪東晉邊境地區的百姓。南燕的襲擾給了劉裕北伐的藉口。409年四月,劉裕親率大軍乘船北征,由淮水進入泗水。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晉軍的人數,不過根據推測,劉裕所帶的兵力不到十萬人,而他面對的是南燕四十萬大軍!
劉裕北伐的訊息傳來,公孫五樓嚮慕容超獻三策,“吳兵輕果,所利在戰,初鋒勇銳,不可爭也。宜據大峴,使不得入,曠日延時,沮其銳氣。可徐簡精騎二千,循海而南。絕其糧運,別敕段暉率兗州之軍,緣山東下。腹背擊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險自固,校其資儲之外,餘悉焚蕩,芟除粟苗,使敵無所資。堅壁清野,以待其釁,中策也。縱賊入峴,出城逆戰,下策也。”
然而慕容超卻選擇了下策,“今據五州之強,帶山河之固,戰車萬乘,鐵馬萬群,縱令過峴,至於平地,徐以精騎踐之,此成擒也”,他想在平原用騎兵擊破劉裕。就這樣,劉裕所部輕而易舉地越過大峴山,直抵臨朐城附近。慕容超先派步騎五萬進駐臨朐,之後親率四萬騎兵馳援,然而毫無軍事經驗的慕容超根本不是劉裕的對手。
劉裕的大軍一舉攻破臨朐城,兵臨南燕國都廣固城下。之後,晉軍包圍廣固城,並切斷了南燕的外援。同年十月,劉裕在南燕降將張綱的幫助下,製造了許多攻城器械,廣固城內兵力雖多,但糧食缺乏,士氣十分低落。410年二月,南燕軍隊打算利用地道發起反擊,結果被晉軍擊敗。與此同時,劉裕利用善待南燕降將的方式,來瓦解城內守軍。
在這種情況下,“城中出降者相繼”,劉裕同時加緊攻城,“殺傷其眾”。最後,南燕尚書悅壽開門投降,晉軍趁機殺入城中。慕容超與數十名親信打算突圍逃跑,結果失敗被擒。之後,劉裕殺死了數千鮮卑貴族,然後押著慕容超返回建康。劉裕首次北伐滅掉了南燕,不僅收復了大片疆土,同時提高了他的政治威望。
七、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
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宗室勢力後,派徐文盛、王僧辯討伐侯景,戰局逐漸扭轉;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出身江南寒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併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河陰之戰
北齊武平六年(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至九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軍於河陰(今河南省孟津縣)地區與北齊軍進行的一次作戰。
575年九月,北周帝乘北齊淮南兵敗、主昏政亂之際,採納驃騎大將軍韋孝寬建議,向邊境集結兵力,準備東出擊北齊。北齊聞知,亦增築守禦。七月,宇文邕發兵十餘萬,分兵六路進攻北齊。以柱國宇文純、滎陽公司馬消難、鄭公達奚震分別勾前三軍總管,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陳崇、趙工宇文招分別勾後三軍總管。齊王宇文憲率兵2萬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隋公楊堅等率水軍3萬臼渭河入黃河;梁公侯莫陳芮率眾2萬守太行道,以斷北齊並、冀、殷、定諸州援軍;申公李穆率眾3萬守河陽道,切斷黃河以北與洛陽的聯絡;常山公於冀率眾2萬出陳(今河南淮陽)、汝(今河南汝南)以南防陳軍,掩護主力右翼。周武帝自率主力前後六軍6萬人直指河陰。
八月二十一日,北周軍進入北齊境內,為爭取民心,禁止伐樹、踐踏莊稼,違者軍法從事。二十四日武帝親自指揮諸軍攻佔河陰大城,宇文憲攻拔武濟(今河南孟津),進圍洛口(今河南鞏縣東北),攻克其東、西二城,焚燬黃河浮橋。北齊永橋大都督傅伏從永橋(今河南武陟西)增援至河陽,因浮橋已斷,遂入中潬城(今河南孟津西南黃河中)。北周軍攻克河陽南城後,圍攻中潬城二十餘日不能下。北齊洛州刺史獨孤永業扼守金墉(今河南洛陽東北),武帝攻之亦未克。
九月,北齊右丞相高阿那肱自晉陽(今山西太原)率軍南援洛陽,兵臨河陽(今河南孟縣)。北周軍以屯兵金墉及中潬城下,久攻不克,而北齊援軍業已到達,又因宇文邕陣中患病,遂放棄所拔30餘城,焚舟回師僅留韓正控守王藥城(今河南濟源境),掩護撤軍。
五、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遊牧為生。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後為前秦苻堅所滅。
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敗北燕,佔有今山西、河北地 區,同時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下,進入中原的拓跋部, 實行“分土定居”,開始由遊牧經濟轉向農業經濟,並引用漢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開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飛躍向封建制的發展過程。拓跋珪死後,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繼位,嗣死,其子拓跋燾即位,是為世祖太武帝, 於時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四、邙山之戰,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對東魏發動的戰役。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由於高歡的兒子高澄貪色,使得高敖曹的哥哥高仲密以北豫州投降西魏。西魏軍去營救高仲密,與東魏軍相持在邙山。
三月,宇文泰率領著西魏右路軍,大破高歡的東魏左路軍,完全俘虜了東魏左路軍的步卒。彭樂率領著東魏右路軍,猛攻趙貴等人的西魏左路軍。趙貴軍失律,西魏諸軍因此一併潰退。彭樂又轉攻宇文泰,高歡亦停止敗退。東魏諸將圍攻宇文泰,西魏的右路軍也遭到敗績。最終,西魏軍隊只得撤回關中。
三、玉壁大戰
玉壁在南北朝時,是極為顯要的軍事重鎮,是東魏和西魏擴充套件勢力,向對方進發的咽喉要道。在140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了一次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戰術最雜、傷亡最多的封建勢力爭奪戰,歷史上稱為“玉壁大戰”。
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魏實權分別落入丞相、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和鮮卑人宇文泰手裡,君主不過是傀儡而已。兩魏以黃河為界,東魏以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為都,佔有函谷關以東原北魏的大部分地區;西魏以長安 (今陝西西安市)為都,佔有原北魏的關中一帶。兩魏彼此對立,後又分別為齊、周所代,最後齊為周所滅,山西始終是首當其衝的爭戰之地。
二、鍾離之戰,亦名邵陽之役、魏梁二次鍾離之役、邵陽洲之捷,為中國南北朝南梁天監六年(北魏正始四年,507年),梁軍在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戰勝北魏軍的防禦作戰。
天監五年(506年),梁軍在洛口潰敗之後,北魏中山王元英請求乘勝蕩平東南,得到北魏宣武帝允准。同年十月,元英率領號稱百萬之眾的大軍包圍鍾離城,北魏方面又增派大將邢巒合圍鍾離。邢巒度時審勢,兩上章表,懇請罷軍撤圍。北魏宣武帝召回邢巒,代之以鎮東將軍蕭寶寅。十一月,梁武帝詔右衛將軍曹景宗統二十萬梁軍援救鍾離。
次年正月,元英與北魏平東將軍楊大眼調兵數十萬強攻鍾離。鍾離三千守軍在梁將昌義之的督統下進行了艱苦而有效的防禦戰。梁武帝又增派豫州刺史韋睿援鍾離。韋睿用兵神速,十日從合肥到達邵陽。連夜築城,並派人潛水給鍾離城中守軍送信,使守軍士氣大振。元英、楊大眼晝夜輪番進攻,都被韋睿擊退。曹景宗、韋睿用火攻分別燒魏兩橋,致使魏軍大敗,魏軍被斬殺及淹死者各有十餘萬,五萬人被俘。
此役為梁武帝討伐北魏中具關鍵意義的一戰,亦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戰以來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穩定了淮南形勢。
一、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淝水之戰戰爭背景: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在南方,晉琅邪王司馬睿於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佔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
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後滅掉前燕、代、前涼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
前秦壽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苻堅,苻堅先下手為強,殺掉苻生,自立為大秦天王(不稱皇帝)。苻堅重用漢人王猛之後,國力大增,於公元373年攻佔了東晉的梁(今陝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北併吞鮮卑拓跋氏之代國,西方兼併前涼,遠征西域,一統北方。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堅的南進政策,且勸苻堅不要攻擊東晉王朝,因為他認為前秦的國力雖比東晉強,但由於前秦剛剛才統一北方,時機未成熟,加上東晉有長江天險。王猛死後七年,苻堅認為時機成熟,決定攻擊東晉。
淝水之戰戰爭起因: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馬矅開始親政,謝安升中書監、錄尚書事,總攬朝政,陳郡謝氏成為東晉的最後一個“當軸士族”。
同年,苻堅統一了中國北方,前秦與東晉的戰爭已經臨近。當時的東晉,長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則屬於謝氏當政,謝安盡力調和桓謝兩大家族關係,以為即將爆發的戰爭作準備。
淝水之戰戰役過程: 太元二年(377年),東晉朝廷任命桓衝的兒子桓嗣為江州刺史。又任命五兵尚書王蘊都督江南諸軍事,兼徐州刺史,任命徵西司馬兼南郡相謝玄為兗州刺史,兼廣陵相,監長江以北諸軍事。後來謝安舉薦自己的侄子謝玄戍衛北方領土。謝安則自己都督揚州、豫州、徐州、兗州、青州五州軍事,總管長江下游。桓衝為荊州刺史,防禦荊襄地區;謝玄鎮廣陵,與謝安防禦淮南地區。為了加強中央軍力,晉孝武帝令謝玄招募淮南江北百姓,在廣陵挑選良將,訓練精兵,選拔了劉牢之等人,成立北府軍。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前秦王苻堅派徵南大將軍、都督、征討諸軍事、守尚書令、長樂公苻丕,武衛將軍苟長和尚書慕容率領七萬步、騎兵進犯襄陽,讓荊州刺史揚楊率領樊州、鄧州的兵眾作為前鋒,徵虜將軍始平人石越率領一萬精銳騎兵出魯陽關,京兆尹慕容垂、揚武將軍姚萇率領五萬兵眾出南鄉,領軍將軍苟池、右將軍毛當、強弩將軍王顯率領四萬兵眾出武當,會合攻打襄陽。分三路合圍襄陽,總計投入兵力17萬。
四月,前秦的軍隊抵達沔水以北,梁州刺史朱序認為前秦的軍隊沒有舟船,未作防備。等到石越率領五千騎兵渡過漢水,朱序才驚惶固守中城。石越攻克了他的外城,繳獲了一百多艘船隻,用來接運其餘的兵眾。長樂公苻丕統領眾將領攻打中城。慕容垂攻下了南陽,抓獲太守鄭裔,與苻丕在襄陽會合。
襄陽守將朱序死守近一年後,於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堅又派彭超圍攻彭城,秦晉淮南之戰爆發。謝安在建康佈防,又令謝玄率5萬北府兵,自廣陵起兵,謝玄四戰四勝,全殲敵軍。謝安因功封建昌縣公,謝玄封東興縣侯。
淝水之戰淝水決戰: 383年8月,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 [19] 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衝傾十萬荊州兵伐秦,以牽制秦軍,減輕對下游的壓力。 八月初二,苻堅派遣陽平公苻融督帥張蠔、慕容垂等人的步、騎兵共二十五萬人作為前鋒,任命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
八月初八,苻堅發兵長安,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開始大舉南侵。 九月,苻堅抵達項城,涼州的軍隊到達咸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幽州、冀州的軍隊也抵達了彭城,東西萬里,水陸並進。陽平公苻融等人的部隊三十萬人,先期抵達潁口。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下達詔令,任命尚書僕射謝石為徵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任命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人,統帥八萬兵眾抵抗前秦。並讓龍驤將軍胡彬帶領五千水軍援助壽陽。共分三路兵馬北上迎擊前秦軍。
十月,前秦陽平公苻融等攻打壽陽。十八日,攻克壽陽,擒獲平虜將軍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鄖城。苻融進軍攻打胡彬退守的硤石。前秦衛將軍梁成等率領五萬兵眾駐紮在洛澗,沿淮河佈防以遏制東面的部隊。苻堅自認為能速戰速決,並派已是前秦尚書的朱序前去勸降謝石,朱序卻私下提示謝石宜先發制人,擊潰前秦的先鋒部隊。
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十一月,謝玄派廣陵相劉牢之率領五千精兵開赴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扼守山澗部署兵陣迎擊。劉牢之取得洛澗大捷,斬殺了梁成以及弋陽太守王詠,秦軍折損十名大將及五萬主力。又派部隊阻絕了淮河渡口,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抓獲了前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
晉軍西行,與秦軍對峙淝水。十二月有人向苻堅建議後退決戰。諸秦將認為阻敵淝水畔比較安全,但苻堅認為半渡而擊可主動對決。當秦軍後移時,晉軍渡水突擊。朱序在秦軍陣後大叫:“前線的秦軍敗了!”,秦軍陣腳大亂,隨後晉軍全力出擊,大敗秦軍。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並陣斬苻融。
淝水之戰戰爭結果: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淝水之戰戰爭影響:中國南北分立的局面繼續維持。東晉乘勝北伐,收回黃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謝安去世和前線主帥謝玄退隱而轉為守勢。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