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落葉歸根”,無論一個人身在哪裡,家鄉都是他的歸宿。1687年,在朝鮮的一處住宅裡,有一位老人在奄奄一息之際,把子孫們叫到床邊說到,他的根在中國,無論要過多久都不要忘記尋根。話音剛落,老人就永遠地離開了。一位身在朝鮮的老人的家鄉為什麼會在中國,而他的子孫又將怎樣來完成老人的遺願,這些都要從這個叫田好謙的老人說起。
田好謙出生于山西的洪洞縣,這裡也被稱為是中華民族各個姓氏的發源地,據稱在中國大概有800多個姓氏來自洪洞縣大槐樹。而從這裡遷移出去的人,在體型外貌上也會略顯不同,其中最明顯的特徵,則是他們腳趾的小拇指指甲是兩瓣的。
早在明朝的永樂年間,當時恰逢百餘年的戰亂,各地戰火不斷、民不聊生,更是有很多地方出現了空曠無人的景象。在此百廢待興的時候,朝廷意識到,各地需要百姓透過生活、繁衍,進而補充一些地區所缺乏的勞動力。因此當時提倡老百姓去那些人口稀少的地方發展。於是,百姓們開始了遷徙,這些遷徙的人裡就有田好謙的家族,其中一支遷居到了當時的河北廣平府風正村,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雞澤縣。
要說舉家遷居到一個全新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起初自然是非常艱難的,然而憑藉著田氏家族共同的勤奮和努力,沒過了多久就在廣平府漸漸穩定了下來,就這樣祖祖輩輩一直生活下去。等到了田氏家族第七代的時候,家族中已經有兩位是朝廷重臣。分別是田應弼擔任御史大夫,田應揚擔任廣昌縣令。因為在任職期間體恤民情,有所作為,不久之後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
田家的倆兄弟在任職期間,所做皆為百姓著想,因此頗得大家的擁護,在田家兄弟的帶領下,當地百姓的生活也一天天地好起來了。不久之後,他們清正廉潔的作風就傳到了皇帝那裡。作為鼓勵,皇帝把他們居住的村子賜名為“風正村”,同時在風正村修了10座牌坊。
可能很多人對明朝牌坊的概念還不是很瞭解,這裡簡單介紹下。牌坊一共分為御製、恩榮、聖旨、敕建四個等級,建立牌坊的標準非常的嚴格,甚至可以說是苛刻。因為這既需要朝中大臣們先進行審查,審查透過之後還需要皇上恩准。由此可見,牌坊對於一個家族來說是無上的榮耀。
在那個年代,如果說一個家族能有一座牌坊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更何況廣平府的田氏家族,足足擁有10座牌坊!由此不難看出,當時朝堂上的大臣和皇帝對田家的認可,這些牌坊也一直鞭策著田氏家族,長久保持著優良的家風,謹遵祖訓。
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中,田家已經在廣平府風正村生活了九代了。這天,田家又一個孩子出生了,對於田家來說,這可謂是全家的大喜事,這個孩子天生聰慧,眉宇間透露著靈氣,他就是文章開篇的那位老人:田好謙。
田好謙自幼就聰明好學,再加上家世顯赫,因此他從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因此,他更是展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聰慧才華。
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田好謙的先天條件也是十分優異的,外表英俊、身材高大、氣度不凡,在當時可謂是遠近聞名的大帥哥。再加上田家的百年基業,良田、客棧、商鋪無數,家族中還有人在朝廷身居高位,可以說在當時,幾乎各行各業中都能找到田家人的身影,是妥妥的名門望族。
田好謙作為家族成員之一,自然也不平庸,他自幼天資聰慧,長大之後,更是出類拔萃。不過比起入朝為官,他更喜歡商賈之道,雖然每天東奔西走非常辛苦,但田好謙卻樂在其中。憑藉著自己的不斷努力、辛勤付出,田好謙把家裡的生意打理的頭頭是道,產業也自然越做越大。
1637年的一天,田好謙準備去東北查賬,處理一些積壓的欠款問題,本來計劃這一趟也就去幾天,可誰知這一走,田好謙就再也沒能回來!
當時的明朝已經處於末期,雖說崇禎皇帝細心打理朝政,但是卻無奈時運不濟,連年的自然災害,地裡的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即便如此,一些朝廷官員仍然大行貪腐之事,剝削救災的物資和錢款,導致百姓的生活困境遲遲得不到解決。不久,各地就爆發了農民起義,隨後其他地方的農民也紛紛效仿,起義之勢如雨後春筍般爆發開來,朝廷自是應接不暇。
與此同時,努爾哈赤試圖推翻明朝,屢屢率軍在城外燒殺掠奪,甚至占城奪地,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明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在此內憂外患之際,明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了。
當時正準備去東北的田好謙,剛走一半就遇到了入關的清兵,他們到處搶掠,慌亂之中,田好謙只好混入逃跑的百姓中,不知道要去哪裡的他,只能藏在人群裡緊跟著隊伍來回躲避。終於,田好謙來到了一個地方,這裡沒有清兵還算安全,就躲了起來,這才得以擺脫危險。
好不容易擺脫了清兵的田好謙,突然回過神來,看了看周邊的環境,才發現自己迷路了。走了好一會,終於田好謙走到了一個有些人煙的地方,於是他就找來兩個路人打聽自己在哪,不打聽不要緊,路人的話可把田好謙嚇壞了,他所在的地方不是別處,正是朝鮮。
獨自流落到異鄉的田好謙,身無分文,在這裡更是一個認識的人都沒有,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著連吃的都沒有,這樣下去就只能餓死了。無奈之下,田好謙只好透過乞討來勉強果腹,可是即便如此,田好謙也只能飢一頓飽一頓地捱過每一天。
回想起之前的日子,再看看眼下的生活,可謂是天壤之別,田好謙別提多想回到家鄉和家人們團聚了。可眼下到處兵荒馬亂,他能不能順利越過清兵的防線都很難說,更別提途徑的路上可能遇到馬幫、土匪等。
即便不提遠慮,近憂也有不少,田好謙身處朝鮮,舉目無親,人生地不熟的,日常的生活都很難。左思右想後,田好謙也不得不放下牽掛,耐心地等待時機。而當務之急則是如何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畢竟這麼捱餓也不是辦法。
而眼下這亂世,縱使田好謙有再大的本事也沒辦法找到經商之路。問題沒有解決,但是生活還要一天天地過,無奈的田好謙只好放下顏面,繼續乞討要飯。一天,田好謙像往常一樣,跟著其他的流民來到一處軍營要吃的,只見幾個士兵說笑之間,把自己吃罷的殘羹剩飯倒在了地上,看著流民們爭先恐後的搶著地上的食物,士兵們哈哈大笑。
一旁的田好謙目睹這些後感受到了極大的惡意,於是拒絕了士兵們的嗟來之食,而是冷靜地站在一邊,看著其他的流民們搶來搶去,唯獨他不為所動。士兵們都注意到了這個衣衫襤褸,餓得只剩皮包骨的田好謙。
很快,田好謙寧可捱餓也不受嗟來之食的事情就迅速傳遍了整個朝鮮軍營,也傳到了朝軍大將具宏的耳朵裡,這引起了他的極度好奇,於是田好謙被帶入軍營。見到了田好謙之後,二人進行了簡單的交談,當得知田好謙的經歷之後,將軍非常驚喜。要知道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人連字都不會寫,而田好謙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很多方面都遠超常人。
除此之外,在接人待物和交談的過程中,田好謙也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一面。他從容淡定、舉止得當,面對將軍的各種提問都表現得不卑不亢。愛才心切的具宏將他留在身邊,輔佐自己處理軍營事務。自此,田好謙也算是找到了一個安身之處,不必再為吃飯的問題發愁了。
當時正值動盪時期,朝鮮國王雖說對明朝非常忠心,但是無奈自身軍事實力太薄弱,不久之後就都城就被攻破了,甚至連世子、家眷和朝廷重臣都被俘虜了。最後只好稱臣,戰爭的失敗讓國王仁祖的威望跌到了谷底,大臣和百姓紛紛表示不滿,於是開始頻繁出現叛亂。
不久之後,當朝大將沈器遠發動叛亂,想要廢掉仁祖,另立新君。而沈器遠的上司就是具宏將軍,具宏將軍一向都忠於仁祖國王,當然不允許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發生,因此他迅速找來田好謙商量對策,並迅速採取行動鎮壓了沈器遠的叛變。
因為在平定叛亂的時候,田好謙發揮出了優異的軍事才能,所以具宏就向仁祖推薦了他。在瞭解到田好謙在平反中立下的功績之後,仁祖對他讚賞有加,並且封他做了正三品的通政大夫。自此田好謙也迎來了又一個人生的轉折,他從一個靠乞討為生的流民,一躍成為了朝鮮的三品堂上官。不久之後因為又立了功,又被任命為正二品的龍驤衛副護軍,田好謙在朝鮮的地位可謂是風生水起。
雖說田好謙在朝鮮非但不用要飯了,還做了官,也算是站住了腳。漸漸的生活也逐漸的恢復了平穩,有了房屋、良田,這些在別人眼裡令人羨慕的生活,對於田好謙來說卻怎麼都高興不起來。要說這其中的緣由,皆來自一個心結,那就是無法回到自己的家鄉,不能和家裡的親人聯絡。
不久之後,明朝皇帝自縊身亡,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原再次陷入了戰火之中。這更加重了田好謙對家鄉的擔憂,不知道戰亂中廣平府的家人們是否還安好,如果他們為了躲避戰火遠走他鄉,以後該去哪裡找他們呢?
每每想到這裡,田好謙的思鄉之情就更是溢於言表。無奈自己被朝鮮國王委以重任,定是不便離開。田好謙費盡周折仍舊打聽不到家人的任何訊息。時間久了,田好謙只好在朝鮮成家,多年以後,田好謙已經有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看著眼前的妻兒,田好謙在朝鮮的牽掛也就越來越多,更不能像從前那樣一個人說走就走了,回家的日期也漸行漸遠。
每逢佳節,他都會帶著妻兒來到海邊,朝著祖國的方向祭拜,並且告訴孩子們,有朝一日戰亂結束了,一定要回到祖國、回到家鄉。他經常和孩子們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描繪祖國家鄉的景象,他經常告訴孩子們:我們的家鄉在廣平府風正村,我們都是中國人!
時光飛逝,孩子們長大了,而田好謙也老了,雖說在朝鮮度過了半輩子,但是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卻有增無減。索性,後來田好謙在朝鮮住處的附近,按照記憶中家鄉的樣子,蓋了一個自己記憶裡的風正村。村中央是一個家廟,廟的前面種了棵槐樹,旁邊是一個關帝廟,這裡的一切都和廣平府的老家一樣。田好謙經常坐在村子裡,看著眼前的村子來緩解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另一面在廣平村,田好謙的家人也在掛念著他,親人們從來都沒有忘記他,也沒有停止過對他的尋找,一把年紀的老母親為了他把眼睛都哭瞎了,日夜盼著丈夫回來的妻子,也常常帶著孩子們跑到關外去打聽丈夫的訊息。然而即便如此,多年以來卻沒有一點關於田好謙的訊息。
1687年,田好謙已經是77歲的高齡老人了,最終他的生命也只能止步在這一年。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田好謙躺在床上,把孩子們都叫到了床邊,囑咐道:不要忘記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的老家在廣平府風正村,無論過了多久,都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哪。
雖說田好謙永遠地離開了,但是朝鮮田家的子孫都沒有忘記田好謙臨終前的遺願,更沒有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以及那些遠在廣平府的家人們。逢年過節他們還是保持包餃子、貼春聯等中國傳統習俗。每當有族人離世,家人都會在墓碑上刻上廣平府田氏幾個字,以此來紀念自己的身份。
田好謙去世十多年之後,他的兒子田會一,也就是廣平府田氏的第十代,得到了一份出使清朝的外交差事,這樣一來,田會一就可以藉此機會打聽廣平府家人的訊息了。
懷揣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田會一來到了祖國,剛到地方他就迫不及待地打聽廣平府的訊息。終於,田會一的努力沒有白費,他找到了一位叫做田思齊的舉人,不巧的是,田思齊的母親剛巧離世了,田思齊回老家守孝去了。而田會一是以朝鮮使者的身份來覲見的,又不能擅自離開,無奈之下,他只好把父親田好謙的畫像,以及一封書信,託人等給田思齊。
不久之後,田思齊守孝完畢回到朝廷,看到了田會一留下的畫像和書信,便立刻把這個訊息帶回了廣平府。瞬間整個廣平府都轟動了,他們都認出了這個畫像正是那個多年沒有音訊的田好謙,於是他們便把田好謙在朝鮮的後人也寫進了族譜裡,也算是實現田好謙老人家臨終前的一個心願。
時光飛逝,轉眼間就到了清朝的末期,這時候的中國仍舊戰火不斷,原本靠書信往來的中朝兩地的田氏宗親被迫斷了書信往來,沒了訊息。後來的廣平府田氏因為牽掛在朝鮮的親人,曾一度籌集了盤纏,派人帶著族譜尋找朝鮮的親人。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日本出兵佔領了朝鮮,僅憑廣平府田氏的兩個使者,根本沒有辦法越過日軍的防線,沒辦法只好原路返回了。
又是幾年之後,廣平府田氏意外收到了一封來自朝鮮的書信,這封信就是在朝鮮的田氏所寫,信中說了日本在朝鮮的暴行,描述了朝鮮人民悲慘的生活,表明了想要搬回祖國的願望。看到此信的廣平府田氏,立即回信寄到了朝鮮。然而不幸的是,這時候的中國也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兵荒馬亂的年代書信自然也沒辦法準確送達,自此,兩地的田氏家人再次失去了聯絡。
直到2004年,高麗海運株式會社在中國的辦事處,找到了風正村,詢問關於廣平府田氏的情況。當時負責接待辦事處的正是風正鄉的黨委書記田連平,一聽到對方的話,田連平激動地說道:終於找到失散多年的親人了。田連平隨即帶著族譜來到了辦事處所在地,把族譜的資訊傳真給了遠在首爾的田家人,就這樣歷時百餘年,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朝雙方田氏的族譜終於對上了。
從田好謙離開家鄉,到後來廣平府田氏和朝鮮田氏團聚,足足過去了近300年,300年的時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國家和人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是即便如此,也不能隔斷田氏的親情和對家鄉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