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餘
1960年5月,英國陸軍元帥、二戰名將蒙哥馬利在會見毛主席時,無比欽佩地說:
“我讀了您的軍史著作,仔細研究了您指揮的戰役,特別是三大戰役,那可是您的得意之筆,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媲美。”
聞畢,毛主席擺了擺手:
“三大戰役算不得什麼,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
我們都知道,三大戰役直接決定了最後的勝利,且無論是指揮藝術、參與人數上都可算是巔峰之作。
那為何毛主席放著“在最小的指揮所裡,指揮了一場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不說,而要得意這規模“小小”的四渡赤水呢?
是因為:
- 三大戰役的勝利,是在仔細分析國際國內各種情況後,主動出擊的結果;
- 而四渡赤水,卻是在被動、不可能生存下來的情況下,毛主席帶領紅軍最終生存了下來。
四渡赤水雖然在規模上不可與三大戰役同日而語,但在那至暗時刻下的指揮難度上,稍有不慎就全軍覆沒,歷史被改寫的驚險程度,卻是三大戰役不能比的。
我們來看看,四渡赤水到底難在哪裡?牛在哪裡?
(一)那一刻,是紅軍歷史上的至暗時刻
中學課本說過,1935年1月中旬,紅軍在貴州遵義開了一個會,結束了4年之久的王明“左傾錯誤”,大家一致決定:軍事指揮權還是要交到毛主席手裡。
為何是毛主席?
不是天生的,只是因為之前無數次事實一再證明:
——聽他的,大機率能勝利;而不聽他的,大機率就要吃敗仗。
就是這麼簡單。
但此刻,擺在毛主席面前的,是紅軍歷史上最兇險的局面,可以說是至暗時刻:
- 剛剛遭受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湘江之戰的慘敗,10萬紅軍只剩下3萬多一點兒了,軍心士氣受到重挫;
- 蔣介石調動了40萬大軍,勢必要在這次一舉消滅紅軍,40萬:3萬,接近14:1。兵法雲,十則圍之,這一次,蔣介石信心滿滿,務必一舉而定;
- 雖然毛主席拿回了軍事指揮權,但還有很多人相信外來的和尚——李德,全軍的思想此刻並不統一;
- 紅軍缺吃少喝,武器裝備又差,還吃了不少敗仗,有不少人掉隊,甚至有人逃跑;
- 戰士們都很年輕,一般都只有20來歲(此刻紅一軍團長林彪也才27歲),年輕人確實有激情,但反過來說,就是容易情緒化,容易悲觀;
此刻,擺在毛主席面前的,就是這麼一個局面。
你說,按照常理,這個局面的生存希望是不是基本為零?
但毛主席卻帶領紅軍,在這個不可能生存下來的情況下,最終生存了下來。
試問: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為了便於理解毛主席的迂迴戰術,老餘自畫了一些圖,醜得很,朋友們見諒)
(二)赤水,為何要渡四次?
我們得實事求是地說,四渡赤水並不是毛主席提前運籌帷幄,實現設計出來,而是根據當時當下的具體形式和環境的演變,不斷調整的結果。
在遵義會議上,紅軍完全沒有四渡赤水的打算,原定計劃是這樣的:
第一步:紅一方面軍從遵義出發,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一帶地區進軍,北上打下赤水縣城,渡過赤水河;
第二步:而後在瀘州上游渡過長江,到四川會合張國燾的四方面軍;
第三步: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據地,中央紅軍就能擺脫覆滅的命運。
但紅軍要入川的企圖,對四川軍閥劉湘造成極大的壓力,區區三萬人,他決定主動出擊,把紅軍擋在四川之外。
他們共集結了12個旅、36個團的兵力,除了4個旅防守瀘州外,其他的8個旅全部南下去赤水、土城阻擊紅軍北上。
川軍的速度非常快,比我們率先進了赤水縣城後繼續南下,正好與北上的林彪紅一軍團的兩個師遭遇,紅一軍團的這兩個師先後作戰失利。
原計劃迅速打下赤水縣城、開啟北上通道的計劃,從第一步就遇阻了。
要知道,此時蔣介石陸續調來了40萬大軍,打算編織一張大網,將3萬紅軍一舉消滅。禍不單行,北上遇阻時,東邊的川軍也包圍過來了。
要就此放棄原來的計劃嗎?
毛主席覺得還有機會,因為在經過土城東北部的青槓坡時,發現這個地方是個峽谷地帶,適合打伏擊,於是決定,利用有利地形設伏,計劃是:
利用地形優勢打掉尾隨而來的川軍後,再北上配合一軍團開啟赤水縣城,繼續執行原定計劃。
1月28號,土城峽谷之戰打響。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川軍越打越多,紅軍不但沒有消滅尾隨而來的川軍,自己的陣地反而一度被川軍突破。紅軍壓上幹部團,並緊急命令林彪的紅二師跑了4個小時南下加入戰鬥,才暫時穩住了陣腳。
這個時候才發現,原來是情報失誤:原以為川軍是4個團,沒有想到卻是6個團,而且後面還有增援部隊。
土城戰敗,紅軍前後受敵,且土城地勢低窪,不宜久留,於是中央決定往西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以避開川軍的壓力。
——這就是一渡赤水。
紅軍西渡赤水河,是準備執行遵義會議期間制定的第二方案,也就是萬一瀘州方向渡江不成,就暫時留在川南活動,尋機在宜賓上游渡過金沙江。
沒有想到,這個計劃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因為紅軍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以後,川軍留下4個旅防守瀘州、宜賓,其餘的8個旅迅速壓了過來。紅一軍團打敘永沒有打下來,紅三軍團也遭到了川軍截擊。
紅一、紅三兩大主力先後作戰失利,中央這個時候才意識到,川軍已經加強了長江沿線的防禦,在宜賓上游渡過金沙江的方案也不可能實現了。
於是,在遵義擬定的計劃就此作廢。
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決定:
迅速南下,避開川軍的壓力,向四川和雲南交界的扎西集中。
1935年2月10日,中央在扎西召開了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國民黨肯定還認為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北渡長江,我們為何不利用老蔣的這個錯覺,出其不意地揮師東進,殺他個回馬槍?
然後再渡赤水,向國民黨兵力空虛的黔北地區進軍。
紅軍隨即兵分兩路向東,於2月19日至21日分別在太平渡、二郎灘二渡赤水河。
國民黨軍隊一心想著紅軍要北上,而赤水河東邊的城市兵力空虛,他們沒想到紅軍“不按常規出牌”,於是紅軍二渡赤水河後,連下黔北的桐梓、遵義等城,擊潰黔軍的8個團,外加中央軍的2個師。
此為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這就是二渡赤水。
二渡赤水,紅軍雖然取得了一次大的勝利,但是我們的不利形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遵義之戰後,老蔣要火了,幾十萬大軍追趕不到3萬的“泥腿子”,還被人玩得團團轉,於是再次調動大軍,向遵義一帶壓過來,從而又對紅軍形成了包圍之勢。
怎麼辦?
毛主席決定:
揮師西進,向魯班場的國軍周渾元部直接發起進攻,以求開啟局面。
3月15日,戰爭打響。紅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但周渾元的部隊依託陣地死守不退,一直打到黃昏時分,也沒有進展。
而就在此時,東邊前來增援的國民黨軍隊,已經到了紅軍的後方,再這樣下去,腹背受敵,對紅軍很不利。
於是撤出戰場,而周渾元怕我們打伏擊戰,沒敢追來。
雖然此戰焦灼,沒有打掉周渾元部,但戰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進一步吸引了國民黨主力的西移。
正是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又有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分為兩步:
1、還是利用蔣介石認為紅軍還會尋機北渡長江的判斷,乾脆來個順勢而為,從茅臺三渡赤水河進入川南;
2、國民黨必然緊跟其後,等到把國民黨主力引到川南後,再迅速四渡赤水,殺回貴州,繼而跳出國民黨的包圍圈。
1935年3月16日,紅軍在茅臺三渡赤水河,並派出一個團偽裝主力進攻古藺,然後想要北上的樣子。
老蔣果然覺得紅軍還是想北上去渡長江,於是和毛主席設想的一樣,國民黨各路大軍迅速向川南集中。
3月21日,正在老蔣的大軍日夜兼程向川南集結時,紅軍出其不意,再次在太平渡、二郎灘四渡赤水河,隨即掉頭南下,突破烏江,從而將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甩在了烏江以北。
紅軍四渡赤水,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佔領遵義,便於3月26號從重慶飛到貴陽,準備親自指揮。
但老蔣到了貴陽,對於紅軍來說,好比天上掉了餡餅,立即做出了進攻貴陽的姿態,而貴陽的兵力都還在烏江北,城內空虛得很。
蔣介石急忙下令國民黨各路大軍迅速來貴陽救駕,校長人生安全受到了威脅,那還得了,各路大軍紛紛向貴陽開來。
這叫什麼?
這在《孫子兵法》裡叫“攻其你必救。”
在3萬紅軍成了疲勞之師的當下,毛主席真的是攻打城牆堅固的貴陽嗎?
當然不是。
正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這正是想盡一切辦法去調動別人,而不是被別人調動。
當各路大軍又馬不停蹄地向貴陽開來時,紅軍從貴陽和扎佐之間向東而去,進到清水江西岸,並做出大軍即將東渡、到湘西會合賀龍、蕭克的二、六軍團的姿態。
蔣介石一看,這不又上當了(因為在井岡山時就有這個打算,最早時長征叫“西征”,所以老蔣也不能排除這個選項)?
急忙下令已經到達貴陽的國民黨軍隊不要休息,立即向東追擊紅軍。
沒曾想,紅軍向東又是一個假象。在國民黨各路大軍浩浩蕩蕩向東而去的時候,紅軍突然又急轉向南,在貴陽和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防線,隨即甩開大步,“卷甲而行”以一天120裡的速度,向國民黨兵力空虛的雲南急進,直逼昆明。
雲南的部隊都已經出省作戰,昆明幾乎是一座空城。雲南省主席龍雲手忙腳亂,趕緊調集各地民團來防守昆明。
但這樣一來,雲南和四川之間的金沙江防線,就出現了一個大漏洞,紅軍等待已久的突圍機會,終於到來。
4月29號,中央跟各個軍團發出電報:
“中央過去決定野戰軍轉入川西創立蘇維埃根據地的根本方針,現在已有實現的可能了。迅速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建立起根據地。”
當天紅軍兵分三路,直撲金沙江。
5月2號在皎平渡成功入川,由此也就擺脫了國民黨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通往北方與四方面軍的道路,也暢通無阻了。
這,就是毛主席引以為豪的四渡赤水。
(三)結語
顯然,四渡赤水並不是毛主席事先設計出來的:
一渡赤水時,並沒想到要二渡;
二渡赤水時,也沒有想還有三渡;
但三渡時,毛主席就想到了還有四渡。
但本篇文章就只是想表達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嗎?
不僅僅是。
還因為這個不斷根據環境變化調整方案的過程,不正像我們經營企業、經營人生嗎?
具體來說,我體會到了這兩點:
1、無論環境如何變,大趨勢是怎麼的不明朗,但我們不能忘了最初的目的,這放在四渡赤水裡,就是:重新尋找落腳點重建根據地的戰略意圖是永遠不變的。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我們不是老說,走著走著,就忘記了為什麼要出發嗎?
比如我們培養孩子,培養著培養著就偏離了軌道,變成了相互攀比,變成了為了不給你丟臉,變成為了給你彌補遺憾,而恰恰忘了孩子有自己的天賦秉性,忘了這個人生,是孩子的... ...
2、堅持具體的戰略意圖就好,但別制訂長遠的具體的戰術。世界充滿不確定性,沒有人一開始就能為達到戰略意圖制定好合乎實際情況的具體戰術,即使偉大如毛主席,也沒能做到,也是在過程中根據當下情況實時調整戰術。
但你看李德,就完全沒有這個思維,它只要制訂了戰略戰術,就完全不管實際情況、趨勢的變化了,他的絕大部分精力就放在監督、督促下面的人是否執行到位。
這樣一來,李德的戰略就完全是不符合實際的,甚至是憑空想象的,那在這種錯誤的戰略下,下面的人執行力再強、甚至絲毫不差,又能怎樣呢?
回到現實:
你的組織、你的人生戰略穩定性和戰術的靈活性,是像毛主席四渡赤水還是像李德憑空想象?
——真正的機會,從來不是你能事先計劃出來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