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三孩”政策實施以來,很多家庭迎來了新成員。隨著老二甚至老三的出現,親子關係也出現微妙的變化。
“手心手背都是肉”,對多個子女要一碗水端平,這個道理很多人懂,但如何做到,卻是個難題。如何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如何處理多個孩子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多子女家庭面臨的挑戰。
沒有絕對公平
“這不公平!”在多子女家庭,經常能聽到這樣的抱怨。分零食,誰多一塊誰少一塊;出去玩,多一次或少一次,都會引起不滿。
怎樣才能做到公平?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潔看來,公平並不是平等,不是都要絕對一樣。
比如,同樣是看體育比賽,如果兩個孩子個頭不一樣大,那麼所謂的絕對公平,就是平等地給每個孩子都搬一個墊子。但其實並不應該那樣,應該給小個子搬兩個墊子。
在家庭教育裡,所謂絕對公平,其實指的是結果上完全一樣,就是完全平等。“完全平等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我們應該定製化地根據不同孩子、不同情況去滿足他的需求,能夠更符合他的情況,這才叫作公平。”周潔在首屆全國家庭教育與家庭心理建設論壇上提出。
比如,早晨媽媽買早點,給哥哥買了一根油條,也要給弟弟買一根油條,這不叫公平,也許弟弟喜歡吃燒餅。所以,所謂的公平是媽媽問哥哥想吃什麼,也問弟弟想吃什麼,這才是公平,就是給他們一個均等的機會。
但至於他們選什麼,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媽媽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就行了,所以最終可能給了哥哥一根油條,給了弟弟3個豆沙包。但是,哥哥也不會覺得你怎麼給他3個,我這就一個,因為他就需要一根油條,而弟弟就需要3個豆沙包,他們覺得是公平的,因為媽媽公平地詢問了他們自己的需求。
“所以,我們說一碗水端平不是要一碗水,而是要定製給他們不同的水。”周潔說。
雖然沒有絕對的公平,但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田寶指出,父母心裡要有公平意識,心裡面要有一杆秤,不能顧此失彼。孩子年齡不一樣,他們的心理需要也不一樣。比如,老大7歲,老二4歲,老三剛出生,滿足7歲孩子的做法,未必能滿足4歲,要能夠意識到他們不同的心理需要,能夠滿足他們不同的心理需要,這才是公平。
在遊戲中競爭
你爭我搶,一比高下,孩子的競爭意識與生俱來,如何處理好家庭多個子女間的競爭?
“孩子有競爭意識是好的。”江蘇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繪畫投射測驗分析師劉一格說,只是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要關注一下年齡比較小的。
劉一格家的兩個女兒年齡相差兩歲半,妹妹很有競爭意識,會暗自跟姐姐比。比如,她們都學鋼琴,姐姐彈得比較好,彈的曲子也難一些,妹妹想要努力追上姐姐的步伐,明顯不可能。這樣,當她練得不熟練或者練很長一段時間也彈不好的時候,會出現情緒。這時,劉一格就會開解她:你們年齡不一樣,學的練習曲目也不一樣,當下你做好自己,學好當下老師教的練習曲就可以了,姐姐可以作為一個榜樣。
在田寶看來,競爭是日常生活中人際相處的一種方式,也是避免不了的,讓孩子體驗競爭,瞭解怎麼去競爭、怎麼在競爭中遵守規則、怎麼在競爭中合作,這些都非常重要。“讓孩子在遊戲當中懂得競爭、懂得合作是挺好的一件事,讓他從小就有一定的規則意識,很好地在遊戲裡學到社會上需要的競爭合作的技能。”
周潔家有兩個兒子,相差3歲,她也認為,可以讓孩子玩一些競爭遊戲,在遊戲裡做一些體驗。但在日常生活裡,父母就應該儘量弱化一些競爭的東西。
此外,她指出,子女的排行本身就是個競爭。比如,父母抱著老二的時候,老大就會故意製造一些麻煩,吸引父母的注意,爭奪在家庭中的權利,意思是“老二不能代替我的位置,我的位置是不能撼動的”。所以,父母要有這個意識,知道老大在競爭,要單獨留一些時間跟老大相處。
應對孩子的落差
為什麼妹妹可以一直玩,我就要做作業?對於處於不同學段的孩子來說,很難理解為什麼她要做作業,幼兒園的妹妹可以天天玩。
劉一格家便遇到了這種情況,姐姐已經上小學,妹妹上幼兒園,看著妹妹玩,她也沒心思做作業。妹妹還會要求姐姐陪她玩,這樣一來,學習任務沒法完成,“落差挺大的”。
周潔家也遇到過這種情況。她對老大說,每個人長大了都要學習和工作,弟弟現在還在這個階段沒有長大,你原來在那個階段也是玩,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就應該學習。
“要讓他認為,學習是一個成長的標誌,他比弟弟成長更多,所以他能學習,弟弟還只是玩。”周潔說。
她對老二則說,你也快上一年級了,也能像哥哥一樣成長起來。這樣弟弟對未來的學習有了期待,哥哥也能接受學習。後來,弟弟來找他玩的時候,他會說,“行了,你也收心,你都快上小學了,到時候你也得學習”。
如果孩子沒有做作業的興趣,怎麼辦?田寶表示,可以用他喜歡的“玩”推動他不太喜歡的做作業,跟他說做完作業,就可以像弟弟妹妹一樣開心地玩了。
(□ 《民生週刊》記者 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