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涼如水,碧海青天,一輪明月照過古今。
千百年前的八月十五,有人獨立中庭,看棲息在樹上的寒鴉,被露水打溼的桂花;有人在洞庭湖畔,乘一葉扁舟,扣舷而歌。
“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那輪明月路過宮殿樓閣,也照過平凡人家;惹過幾許情思哀怨,也為世人帶來幾多歡樂。
很喜歡劉禹錫的《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一字一句超凡脫俗,美如畫卷。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中國人對“月亮”一直有著特殊的情結,早在上古時期,便有祭拜月亮的習俗,而“中秋節”便是由“祭月”演化而來。
最初的“祭月節”是在秋分,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逐漸調至八月十五。
初唐時,八月十五得到官方認可,成為全國性的節日,這一點在《唐書·太宗記》便有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
雖然有官方認證,都城長安的賞月風俗也大為盛行,但是一直到宋朝,這個節日才真正流行於民間,並賦予了它更多的意義。
所以,你會發現,宋代乃至之後的中秋詩詞,大多表現出了對團圓的期盼,但唐人的詩歌中,更多的是賞月,玩月。
例如白居易的《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許渾的《鶴林寺中秋夜玩月》、司空圖的《中秋》、曹松的《中秋對月》等等,更注重的都是個人的清賞。
劉禹錫的這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同樣如此,甚至更添了幾分超凡脫俗,瀟灑飄逸,讀了他的這首詩,才知中秋夜有多美。
詩歌首聯開門見山,描繪了一幅皓月當空,塵寰盡洗的朗朗景象。
在這裡詩人特意拈出“今夜”二字,與標題的“八月十五”相呼應。
“寰瀛”指代天下,語出《晉朝饗樂章·三舉酒》,“朝野無事,寰瀛大康”。
前一句是強調的是時間,後一句是從空間著筆,普天之下都籠罩在一片月色中,月光之浩蕩由此可見。
最令人玩味的還是“洗”字,詩詞中常見的是疏雨洗空,白露洗空,詩人這裡卻道明月洗空,可謂是獨具匠心,明月如水的畫面一下子便躍然紙上了。
接著的頷聯兩句以對偶的形式,將中秋夜的清涼澄淨描繪得淋漓盡致。
暑熱已退,天地間只餘一片清涼;秋色朗朗,萬物清麗,上下一片空靈澄澈。
“九霄”是指天空的最高處,而“萬景”,極言範圍之廣,描繪了一幅極其開闊的畫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天地間一片清淨,也正反映詩人此時的心境,淡泊寧靜,悠然自得。
再來看頸聯兩句,詩人不再正面描寫明月,而是採用烘雲托月的手法,以星辰和風露來烘托明月的晶瑩透亮。
繁星滿天卻比不過一輪明月的光輝,連金風玉露也在它的照射下發出奪目的光芒,
這裡的“讓”字用得最是巧妙,彷彿星辰是被明月的光芒所折服,甘願讓道。
前一句是反面襯托,後一句是正面疊加,多樣化的寫法,其效果比直接描寫更多一層波瀾,一點趣味,令人賞玩不盡。
最後的尾聯“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畫龍點睛,昇華了主題。
此處的“玉京”就是月亮的別名,還有玉蟾、玉輪、玉兔、冰輪、嬋娟等等,都是代指月亮。
人世幾經變換,滄海桑田,而明月卻始終那般閒適從容,萬古不變。
詩人這裡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宇宙的奧妙,自然的神奇,雖也暗含感慨,但是這樣的慨嘆人皆有之,並無太多傷感之處。
整首詩來看,境界開闊,語言清麗,又富含哲理,將中秋月夜描寫得如夢如幻,毫無塵俗之氣,令人心神搖曳。
元代詩論家方回評價這首詩“絕妙無敵”,我深以為然。
不知你是否也喜歡劉禹錫這首中秋詩?歡迎一起來討論。
-END-
作者:解憂詩詞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