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糧食補貼已經改革了補貼方式,根據安徽省《實行農業三項補貼合併改革實施試點方案》精神,傳統的三種補貼在安徽逐步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三合一”補貼,即,將原來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以及良種補貼等三種補貼,改革為“農業支援保護補貼”一種補貼。這樣的改革的好處是,既能夠降低補貼成本,又符合國際慣例,尤其是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則。
看來,安徽在這一輪補貼改革中又佔據了先機。
當然,這樣的改革,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畢竟傳統的三項補貼,農戶們都已經習以為常,現在實行這樣的改革,人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那麼,這個農業支援補貼究竟是個什麼具體內容呢?其實,道理不復雜。根據安徽省《實行農業三項補貼合併改革實施試點方案》精神,這個“農業支援保護補貼”,實質上就是支援保護耕地地力,補貼所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促進糧食穩產增產。
而這樣的改革後每畝怎麼補貼,這項源於2017年的改革表明,各試點縣具體怎麼補,要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決定。但是,這個標準也是有跡可循的。按照前幾年的三項補貼,以農資綜合補貼的80%,以及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合併為耕地地力補貼。各縣根據下達的資金規模、符合補貼的面積在縣域內形成統一補貼標準,並在今後年度保持相對穩定。
安徽原來的三項補貼標準分別為:1.農資綜合直補:按上一年核定的播種水稻的面積每年每畝49.5元。 2.種糧直補:按當年核定的播種水稻的面積每年每畝8元。 3.良種補貼:按當年核定的播種水稻的面積早稻每畝補貼10元,中稻、晚稻每畝補貼15元。按照新的補貼原則,那麼基本每畝的“農業支援保護補貼”為39.6+8+15=62.6元。這個也不是精準的數字,但是大致就是在這個數值的附近。
此外,安徽還在實行種糧大戶補貼辦法。根據安徽省財政廳關於印發《安徽省種糧大戶補貼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對於水稻和小麥等種植大戶進行補貼,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於平原地區不少於300畝(含)、丘陵地區不少於200畝(含)、山區不少於100畝(含)的新型農業生產主體進行補貼。補貼涵蓋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等六個方面,具體的標準上沒有平均到畝均水平。只是根據實際發生進行補貼。
根據以上政策的解析,我們不難發現,作為種糧大省的安徽,在糧食補貼上承擔著先行先試的改革。這種改革的總趨勢是,在鼓勵實際種糧農民的同時,更側重於對規模農業的支援。這無疑傳遞一個訊號,不久的未來,我國的農業生產將向規模化和科技化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