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應曉燕 記者 張冰清
今天是大年初三,春節假期也過去了一半。面對即將到來的返工,大家要放鬆身心,給自己的大腦一個休息、調整的機會。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神經內科和營養科的專家們,為大家提供了養心安神、均衡營養的健康貼士,滿足大腦運轉需求,調整到最好的學習和工作的狀態。
營養均衡、有節制的飲食是基礎
節日期間各種美味佳餚,是我們過年的重要內容。而不科學的飲食則易引起身體不適或某些疾病,如腹脹、腹瀉、胰腺炎、膽囊炎、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故合理膳食,葷素搭配,“葷菜1/3,素菜2/3”切勿大魚大肉,過於油膩;更選擇科學的烹飪方式,最好以煮、蒸、燉為主,煎炸、燒烤固然美味,但易傷脾胃,難以消化,影響吸收。過多的攝入大魚大肉類食物,可能會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等;過飽也易致血液集聚消化系統,大腦供血相對不足,導致大腦疲勞。
均衡飲食是谷薯類、蔬菜水果、畜禽肉水產品蛋類、豆製品、奶類等合理搭配,不要過度偏食、挑食。不同種類的食物所提供的營養素差異較大。
盲目進食沒必要,碳水化合物要充足
很多人認為進食各種保健品可以迅速“補腦”。目前廣泛宣傳用來補腦的保健品,最典型的產品是魚油或海藻油,其有效成分是n-3多不飽和脂肪酸,包括DHA(腦黃金)與EPA。n-3多不飽和脂肪酸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物質,目前比較明確的是對胎兒和嬰幼兒的大腦發育有促進作用,但神經系統在孕期和嬰幼兒期已經發育成熟。對於成人,並沒有證據支援服用n-3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提高思維能力。
大腦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要的能量來源。腦力勞動者一日三餐中必須保證攝入充足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早餐,一定不能忽視。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主要是穀類,所以正餐不吃主食不可取(近期流行生酮飲食和低碳飲食減肥法,提倡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入,但這兩種方法對健康的長期影響並不明確)。
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睡眠
春節假期是最好的放鬆時段,藉此機會可以緩解日常緊張工作對身體和心理造成的壓力,但不是“隨心所欲、毫無節制”。熬夜、通宵、睡懶覺,打亂了規律作息,破壞了人體生物鐘,非但沒能使身心放鬆,反而會對健康造成損害。
中醫學認為,起居無常會使氣血擾亂,陰陽失衡,機體五臟六腑功能紊亂。特別是老年人、小兒及體弱者會感到明顯不適,如失眠、頭暈、睏倦,胃腸不適等,嚴重者引起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長時間的起居生活不規律,可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也給一些慢性病埋下隱患。保證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腦保持良好運轉的基礎,最好十一點前睡覺。
睡前可以喝一杯牛奶,牛奶中含有較多色氨酸,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遞質5-羥色胺的分泌,5-羥色胺具有鎮靜作用。應避免喝濃茶、咖啡,睡前也不要喝太多的水,防止晚上起夜次數頻繁而降低睡眠質量。
堅持運動,有益健康
由於春節處於冬春交替,乍暖還寒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寒冷限制人們的運動鍛鍊,使機體的氣血執行減慢,臟腑的功能受到影響,運動功能減弱;因此更需注重“運動養生”,增強機體的禦寒能力,維護人體陽氣,促進氣血執行,增強臟腑功能、提升運動功能。如散步、慢跑、跳繩、太極等,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選擇一項或幾項適合的專案,堅持運動,對身體的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放鬆心情,養肝護心
春節正是春天伊始,乃萬物生髮之際,也是人體的肝氣易於失調的季節。人們易因情緒變化,處於抑鬱、焦慮狀態。節日期間,春意盎然,闔家歡聚,應該儘量避免過度的情緒波動,保持良好心態,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防止因情緒激動所致氣血紊亂,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導致肝氣不舒、肝氣鬱結、肝陽上亢等肝功能受損。且“喜”與心相關,心氣足則人多喜樂,但是喜樂過度,也容易耗損心氣,即“過喜傷心”。
《黃帝內經》中記載“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喜樂耗心氣,老少尤應注意。高興太過,會致心氣虧虛,心神不寧,容易出現失眠、胸悶、心慌、頭暈、頭痛、小兒驚風等症狀,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養心安神食療方:
棗蓮洋白菜湯原料:洋白菜500g,紅棗、百合、蓮子各10g,油鹽調料適量;製作方法:將紅棗、百合、蓮子入鍋,加水煮至熟透,再入洋白菜煮熟,加油鹽調味即可。佐餐服用;功效:健脾補血,養心安神;適用人群:適用於心脾兩虛所致神經衰弱、失眠多夢患者食用。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