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國陸地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乾旱少雨,荒漠面積大,大部分地區都存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嚴重製約著新疆的社會經濟發展。
為了緩解新疆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等問題,根據我國水資源分佈現狀,國內專家曾提出過多種解決方案。
其中2010年11月初,在烏魯木齊舉辦的“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上,多名學者專家提出“海水西調、引渤入疆”的設想。
經過媒體的一番渲染報道後,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腦洞大開”的設想!
“海水西調、引渤入疆”設想
“海水西調、引渤入疆”,顧名思義,也就是將東部渤海之水引入新疆,試圖透過大量的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幹鹽湖、鹹水湖以及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鎮壓沙漠。
與此同時,海水在運輸過程中自然蒸發,大量的水汽供應源能增加降雨量,從根本上治理荒漠化,改變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這麼一聽,設想確實非常美好!
我們再來看看“海水西調、引渤入疆”的基本思路:
從渤海西北海岸取水,透過管道分級將海水向上提高至1200米,然後在內蒙古東南進行海水淡化,再順著北緯42度線,透過引水工程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牙山後向西進入居延海,再繞過馬鬃山進入新疆塔里木盆地東緣的羅布泊。
該設想提出之後,在網路上引發了巨大轟動,被網友批判“海水沒進疆,腦子先進水”、“這個設想純屬異想天開、天方夜譚”。
霍有光作為這個大膽設想的首倡者之一,面對眾多質疑,他依舊堅定地認為:
“海水西調、引渤入疆”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以海水填充中國北部八大沙漠,形成人造海,不僅可以治理沙塵暴,還可以發展人造海養殖業、鹽化產業以及種植、旅遊等專案,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霍有光還表示,這個設想並不是短期內就能完成,大概需要100年的時間。
然而,打臉似乎來得太快!2010年11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名為《新疆可持續發展中有關水資源的戰略研究》專案成果釋出會上,十多位院士徹底否決了“引渤入疆”的設想,認為這種想法是“偽科學”,沒有可行性。
爭議接踵而來
將渤海水引入新疆,這種看似“美好的設想”,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爭議,甚至被稱為是天方夜譚?環保和成本是兩大質疑和爭議的焦點。
環保方面,假設直接將大量海水調往新疆,不經過海水淡化,海水蒸發後遺留下的鹽分,只會加重沿線土地鹽鹼化,有學者認為這些鹽分或許還會成為沙塵暴成分之一,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石玉林表示,“引渤入疆”計劃設想調運大量海水到新疆,假設調運1000億噸海水,海水的含鹽率為3%,將會產生30億噸的鹽,這些鹽該如何處置?
此外,跨流域調水工程範圍內會存在許多汙染源,倘若無法採取嚴格有效的措施,就可能調配出遭汙染的水,從而引發鹹水倒灌、水質惡化等一系列問題,甚至有可能導致生態災難。
“引渤入疆”工程跨越幾千公里,引水工程勢必會破壞沿線的生態環境,這真的值得嗎?
事實上,南水北調工程作為規模空前的跨流域調水專案,進度被一推再推,也正是因為沿線的生態問題過於複雜。
成本方面,渤海水引入新疆沿線跨度將近5000公里,而南水北調工程最長的中線也就1400多公里,距離成本翻好幾倍。
這還不算什麼,倘若要將“大量海水”經過淡化後再調往新疆,淡化成本再加上抽水成本,這真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此外,“引渤入疆” 設想試圖透過海水自然蒸發來補充當地的水汽供應源,從而增加降雨量,這在氣象學上說不通。形成降水需要三大條件:
- 充沛的水汽供應源
- 充足的凝結核
- 大氣降溫
新疆大部分地區缺乏足夠的凝結核,降水條件不足,僅靠蒸發的水汽根本無法影響氣候。
借渤海之水給新疆造綠洲,這種美好設想經不起現實的推敲,也就難怪被批判是“天方夜譚、痴人說夢”了。
其實,為了解決新疆水資源困境,國人可謂是絞盡腦汁,提出過很多大膽設想。
除了“海水西調、引渤入疆”之外,還有人曾提出“炸山導氣”,即建議將喜馬拉雅山脈炸開一個缺口,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就可以流入新疆,從而改變中國西北的氣候。這難道真不是開玩笑嗎?
敢於想象,善於思考是一件好事,不過還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