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新中國衝破重重封鎖,重返聯合國。
得知訊息後,毛主席曾開心地表示,是“第三世界的兄弟國家,把我們抬進聯合國的”。
此話誠然不假,在看到“兩阿提案”被表決透過以後,在場的很多非洲國家代表,比我們自己還開心。
過往的十多年裡,更是不斷有第三世界國家,一次次在聯合國發起恢復我國合法席位的草案,正是在他們的堅持和擁戴下,我國才能在1971年,美國人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重返聯合國。
但第三世界國家之中,既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敵人”,比如曾一度認為自己是第三世界國家領袖的印度,顯然就與我們關係不那麼好,中印兩國曾在1962年,打過一場。
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在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的關鍵投票中,印度卻選擇了贊同票。
難道真像美國人信奉的那樣,拳頭大就是真理,我們暴揍了一頓印度,反而讓印度學乖了?
如果不是的話,印度當年又為何要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呢?
口不對心的印度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搞明白,當年的印度,在我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情上,到底是持什麼樣的態度的。
1962年中印戰爭以後,氣急敗壞的印度人,行動上不敢再惹怒中國,但輿論和外交上,對我國的攻擊並沒有停止。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1964年我國原子彈試爆成功後,印度政府曾暗中聯絡蔣介石,想要跟他們一起研究核武器。
只是,蔣介石不太信任印度人,最終不了了之。
但是由此,也能夠看出印度對新中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的態度。在新中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情上,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就是驅逐蔣介石政權在聯合國的代表。
1963年,中法打算建交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統德戴高樂,就曾寫信給蔣介石,隱晦地表示了法國將與我們建交,支援新中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
此後法國與臺灣當局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如果印度政府,是真的認為,新中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符合自己國家的利益的話,那麼就不應該跟蔣介石頻繁來往。
由此來看,印度在內心深處,多半是不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內心裡不支援,為何在1971年投票的時候,還要投贊成呢?難不成有人逼著印度?
不捨“盟主”之位
實際上“逼迫”印度的,不是別人,正是印度自己,或者更準確一點來說,是印度想要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的野心。
整個冷戰期間,除了美蘇這兩個超級強國,和他們各自的陣營之外,國際上還有第三股活躍的政治力量,那就是“不結盟運動”組織。
不結盟運動組織,是一個由印度,南斯拉夫等國家倡議組建的,主要由第三世界國家組成的鬆散的國際聯盟。
這個聯盟成立最根本的目標,就是避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成為美蘇冷戰的犧牲品。
“不結盟運動組織”成立時,我國還被算在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裡,因此人口占據世界第二,同時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美蘇關係都還可以的印度,就當仁不讓的成為了不結盟運動的領袖。
不結盟運動組織雖然組織鬆散,但由於其主張迎合了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心聲,很快在全球凝聚出一股相對獨立的第三方國際勢力。
印度也靠著不結盟運動“領袖”這個身份,得到美蘇的拉攏,國際地位大為提升。
但1962年中印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立刻變了。一方面,作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印度為了實現自己侵犯中國領土的目的,在美蘇之間左右搖擺,大肆要好處。
這在實際上,就等於拿著大家的支援,用來給印度謀私利,自然很快就引起其它第三世界國家不滿了。
再加上中印戰爭中,印度被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原本因為人口多,領土面積廣而形成的在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威望,也近乎於無了。
到了1971年,此時距離中印戰爭,已經過去了近10年,印度在第三世界國家和不結盟運動組織中的地位、影響力,迅速下降。
此時,印度終於意識到了,相比於虛無縹緲的美蘇支援,不結盟運動組織領袖這個身份。才是印度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
這就要求印度,必須加強自己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中的地位,傾聽他們的呼聲,實現他們的利益。
而當時全球所有第三世界國家中,拋開那些被歐美背後操作的,大部分獨立的發展中國家,都希望世界能夠和平起來,給他們留下一點發展的空間。
問題是,如果繼續讓美蘇主導世界,那麼這個願望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第三世界國家才盡心盡力的讓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因為相對於美蘇,中國顯然與第三世界國家的目標一致。
而印度又想利用不結盟運動,把第三世界國家的力量收為己用,因此必須重視第三世界國家的意志。
正因如此,印度雖然內心不願意看到我國重返聯合國,但為了避免自己被第三世界國家集體排斥,也只能在我國重返聯合國這事上,投贊成票。
中印關係朋友之下,仇人之上
當然,任何一個國家,在國際上做出某一項事關重大的決策時,都會考慮其它國家的意見,以及自己所處的歷史環境。但歸根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
那麼,在新中國重返聯合國這件事情上,印度想要獲得的利益是什麼呢?這得從兩個角度去看,首先站在印度自身的角度,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一分子,印度雖然在美蘇冷戰中,左右逢源,拿到了一些好處。但與此同時,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宰世界的秩序,對印度這麼一個野心勃勃地想要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國家來說,是不利的。
所以印度想借中國來達到目的。
這不僅對印度,對所有其它有野心的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畢竟既然中國能實現這麼一步,那麼其它國家也就有了希望不是?
另一方面,站在中國的角度來看,我們雖然跟印度因為1962年戰爭的緣故,關係算不上融洽,但是並沒有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那樣,把彼此視為定要置之死地的仇敵。至少在中國層面上,只要印度不主動挑起戰爭,就並沒有一定要把印度怎麼樣的想法。
換句話說,中印之間的關係,是朋友之下,仇人之上。
到了1971年,我國重返聯合國,已經成了大勢所趨,連美國都控制不了,印度當然也不可能阻擋這股力量了。
這種背景下,如果執意對“兩阿提案”,也就是中國重返聯合國的議案,投反對票,那麼就等於憑白無故的,把一個終將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的強大國家,變成自己的仇人,把中國手中即將掌握的那一張“一票否決權”,掛在自己的頭頂。
從利弊得失的角度來看,這對印度顯然是弊大於利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印度當年選擇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這與很多資本主義的歐美髮達國家,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是一樣的概念。
來自於蘇聯的影響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之外,當年印度之所以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還是受到了蘇聯的影響。
這事其實挺奇怪的,印度本身與我們關係算不上好,蘇聯在1971年時,跟我們關係同樣不好,甚至因為1969年珍寶島戰役的原因,中蘇之間是有點怨氣的。
換句話說,蘇聯也應該不支援我們重返聯合國,怎麼最後投票的時候,它不但自己一個人手中三票,全部投了支援,甚至還影響印度,也支援我國呢?
簡單來說,就是蘇聯雖然跟我們關係不睦,但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更不希望看到中國徹底倒向美國,而是希望我國進入聯合國以後,能夠保持相對“中立”。
這樣一來,一方面可以改變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拉攏這英法,圍堵蘇聯的局面,另一方面,中國畢竟是個社會主義國家,等新中國重返聯合國以後,美國就算為了避免中國再次倒向蘇聯,也會在安理會一些事情上,稍微講理一點,這對於蘇聯是有利的。
正是出於這個考慮,蘇聯才把贊成票投給了我國。蘇聯投了贊成票,間接的就把印度逼的,也只能投贊成票。
這就是冷戰時期的政治遊戲,因為當時印度與蘇聯的關係,比印度與美國的關係更親近,現在蘇聯這個當“大哥”的贊成新中國重返聯合國,如果你印度投了反對票,跟美國站到了一起,那麼是不是說,印度開始在美蘇之間,偏向美國了?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印度和美國的關係,又受到印巴關係的影響,當時美國是支援巴基斯坦的,因此印度不可能倒向美國。
況且,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之前說過的三重原因一起發生作用,一點點地把印度對我國重返聯合國的態度,壓到了支援那一邊。
結語
當然以上主要是從國際關係的角度,考慮當時印度為何要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這既是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決定的,也是印度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做出的正確抉擇。
但從本質上來說,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我們透過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以及69年珍寶島衝突等行動,證明了新中國有重返聯合國,成為五常之一的實力基礎。
聯合國這個國際組織,之所以能在全球有這麼大影響力,最基本的前提是,大國一致原則。簡單來說,就是當中美蘇英法五個大國,意見達成一致是,全球所有的事基本上都能解決,也就能維持正常的國際秩序。
如果到了1971年,新中國還不能重返聯合國,那麼“聯合國”的權威性,就被大大地降低了。因為很明顯,經過幾次中美較量,中蘇較量之後,世界各國已經清晰地看到了,在東亞這一塊地方,沒有中國的認同,你就什麼辦不成。
聯合國所謂的大國一致原則,因為缺乏中國這個東亞領導者的參與,是缺了一環的,他們只能在東亞以外的其它地方達成一致,在東亞這塊地盤聯合國說了不算。
往大了說,這與聯合國憲章衝突,對於美蘇英法四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來說,都是不利的因素。往小了說,他也不利於美蘇爭霸。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不管是當年的印度,還是其它與我們文化有差異,利益有衝突的蘇聯,之所以都會選擇支援我國重返聯合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已經強大到了,如果我們不加入,聯合國就不能稱之為“聯合國”的地步。
自身的實力,再加上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希望,共同構成了我國重返聯合國的歷史大勢。而這個歷史大勢,又推動著印度,對我國重返聯合國這事表示支援。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