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花樣滑冰男單決賽今天結束,美國名將陳巍贏得金牌。雖然金牌只有一個,但是在這場比賽中我們看到了各種突破和挑戰:
- 中國男子單人滑選手金博洋雖未拿到獎牌,但他創造個人賽季最高分,“金博洋戰勝了金博洋”;
- 備受期待的羽生結弦,雖然無緣三連冠,但他選擇在奧運賽場上挑戰自我的精神,仍然令人尊敬......
花滑運動員讓我們感受到:花樣滑冰不僅是一項運動比賽,更像是一場視覺盛宴。看著運動員旋轉、跳躍,完成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在欣賞“冰上起舞”的同時,不禁發問:“為什麼這些花滑運動員,轉那麼多圈也不暈?而我轉兩圈就走不了直線了?”今天小荷醫典就帶你探究其中的奧秘~
一轉就暈、轉後更暈,其實是耳內器官在作祟
在講清楚花滑運動員為啥怎麼轉都不暈之前,咱們要先了解另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
為啥咱普通人一轉就暈?
可能你想不到,事實上,這件事和耳朵關係匪淺。耳中有一個特殊的結構叫做「前庭」,每側前庭中還有三個「半規管」——這玩意長得有點像通心粉。
嗯,這個通心粉,oh不,半規管,連帶著前庭,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幫助人體更好地感知旋轉,對運動和平衡能力起著重要作用。
而在半規管中呢,含有淋巴液,隨著角度的改變,淋巴液發生流動,纖毛隨著流動方向運動,從而刺激感受器,來維持平衡,而這種纖毛恰好充當了感測器的作用,同時也是造成咱們一動就暈的“罪魁禍首”。
當人體原地旋轉的時候呢,半規管中的液體也會跟著旋轉節奏動起來,附著在表面上的絨毛也沒法獨善其身,也就跟著來回晃。這種晃動的頻率、方向也會順著前庭,經由神經細胞然後傳遞到大腦,大腦這個時候就會了解到:這人現在正在轉圈。感測器的工作就會發生紊亂,逐漸失去對方向的感知,於是,你就暈了。
而當你停止轉圈的時候,理論上液體上的絨毛也該停止轉動了吧?但它的反應偏偏慢半拍,喜滋滋地在那自嗨地同時也不忘繼續透過前庭給大腦下達命令:
接著奏樂、接著舞。
這個時候大腦就該納悶了,半規管的絨毛告訴我要繼續轉,你身體怎麼就不轉了呢?
在這種矛盾之下,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腦暈了、你更暈了。
這也能解釋為啥有的小夥伴明明轉的時候沒那麼暈,一停下來暈的反而更厲害。
那為啥花滑運動員怎麼轉都不暈呢?
其實原理很簡單,簡單來說就是,習慣了。
當然,在醫學上來說,這種現象有正兒八經的學術名詞,叫做:「前庭習服」——指的就是前庭系統由於受到一系列相同的刺激,表現出反應性逐漸降低或衰減的現象。
展開講講,就是每位花滑運動員,他們都經歷了大量科學規範性訓練,也有專門針對前庭器官的訓練方式,有的甚至需要器械輔助。
像是陸地空轉訓練只需在訓練場地劃一條線,運動員保持雙手側平舉姿勢,在不偏離線痕的情況下進行平轉,並反覆練習。也有運動員藉助類似轉椅的器械,站在上面受訓。
總之,在如此專業、系統、頻繁的訓練之下,前庭經常性接受這種強刺激,久而久之,它就沒這麼敏感了。所以運動員們在進行快速運動時不再感覺眩暈,也不出現劇烈的前庭反應。
類似的情況還會發生在芭蕾舞演員、飛行員等特殊職業人群的身上。
可遺憾的是,這種訓練效果並不會一勞永逸,「前庭習服」僅會保持一段時間,但不會保持終生。
養成的前庭習服,如果一段時間後如不鞏固,就會逐漸消退。而各種前庭反應的適應消退速度和程度也各有不同。研究表明,前庭習服形成後5~7天可出現消退,經過系統鍛鍊,習服至多可保持4個月。
要著重指出一個現象,即已形成的前庭習服並多年一直保持在這個水平上,如突然出現前庭失習服現象,稱第二次失習服。發生再次失適應的人,再次形成習服往往非常困難,有時完全失敗。
每位花滑運動員在場上綻放身姿的背後,都要經歷無數次眩暈才能取得如斯成就。無論是站在場上的哪一位,都值得掌聲與喝彩。
#陳巍花滑男單奪冠 選手為何百轉不暈#
醫學編輯:張曉曦
內容運營:Duffy
醫學稽核:李春風
內容出品:小荷醫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