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讓70後、80後、90後這一代人都享受了無微不至的關愛。如今,這一批人也慢慢地走進了中年,開始為了父母的生活,為了孩子的未來心力交瘁。
這是一代獨生子女的困局,也是這個時代的困局。
人到中年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看到以下的場景有沒有覺得有一絲熟悉。
早上六點,鬧鐘一響,匆匆起床給家人們做早餐,此時還不忘播放些“歷史故事”或者“英語故事”給要起床的孩子磨耳朵。
早上七點一刻出門送孩子去學校。
九點到公司上班,位子還沒有坐熱,突然九點半接到學校班主任的電話說孩子發熱需要馬上接回家,只好請假回家,但是今天的工作還是要在家裡完成。
還好孩子已經大了,讓他吃好藥,在家裡自己睡覺休息,然後馬不停蹄地趕到醫院,因為下午給媽媽約了專家門診,到了醫院掛號、等候,然後就是樓上樓下的付費,檢查和取藥,等做好各種檢查從醫院出來,都已經超過6點,來不及做飯了,只能點了外賣到家給生病的孩子吃。
回家的路上還要想著孩子的病有沒有好點?落下的功課怎麼補?是否聯絡老師什麼時候能回學校上課?是不是要做核酸檢測?……
人到中年,哪有什麼歲月靜好, 明明就是一地雞毛。
中年困局1
孩子的教育
有經濟學家分析,生育的重任,還得依靠75-95年的,所以已經中年的各位要繼續加油,還得扛起二胎,三胎的大旗。
但是,80後的生育願望可能並不大,因為他們是壓力最大的一代,本身就是獨生子女,養老的責任就比較重,加上老大都到了上學階段,教育方面也是重任,現在還要催生二孩三胎的,真是亞歷山大啊!
養一個孩子到十八歲的費用基本30萬到100萬不等,這個費用就已經讓普通家庭難以承受了,更別說二胎,三胎了。
中年人的家庭,孩子基本都已經上學,甚至上初中了,雖然說現在國家倡導“雙減”,但其實每個家庭都很明白,只要“高考”的風向標不變,學習就還是要抓緊,而且現在沒有了校外培訓機構,什麼都要靠家長,家長的壓力不言而喻;“雙減”下,不僅要把學科抓緊,還要把音樂和體育也安排上,這個學費不僅高,而且對孩子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家長不僅要盯學業還要盯練琴盯鍛鍊(因為有可能都是中考需要考試的專案),這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中年困局2
父母的養老
這張圖片是第26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入選作品,右手是爸,左手是媽,兒子坐在中間,守護著自己的父母。一家三口在醫院的病房裡相互凝視,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助和無奈。
以前經常有人說:獨生子女多幸福啊,父母給了他們全部的愛,不分攤,不打折。
誠然如此,可小時候百分百的寵愛,就意味著長大後百分百的責任。
當他們長大成人,獨生子女所承受的壓力,也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父母老去,開始疾病纏身的時候,僅僅在照顧家人這一項,就會筋疲力竭,但是他們不能倒下,因為他們是父母的全部,也是孩子的希望。
這,是一代70後、80後、90後獨生子女不可碰觸的傷疤。
不敢窮,不敢病,不遠行,更不敢深夜聽到父母住院的電話,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們何嘗不是一樣。
老人自己生病了,兒女在外地,離家幾千公里遠,不願告訴兒女怕他們擔心,就自己在醫院孤零零地檢查住院。
也有老人得了癌症,一想到治療要花錢花時間,就覺得自己成了兒女的累贅,只和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兒女說自己得的是小病,讓他們放心工作,自己卻承受巨大的心理負擔。
這個時代,孝順父母已成為獨生子女的奢侈品。
中年困局3
工作的壓力
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整整兩年的停擺讓經濟形勢更是雪上加霜,這對中年人工作方面造成壓力大,工作不穩定性也逐漸增多。
各個行業在整體形勢不好的情形下,收入也都不約而同地受到了影響。
在一部《緊急公關》劇中這位中年男子失業再就業的情節再一次引發了大家對於中年危機這個話題的討論和思考。
劇中的中年求職男子是現實生活中多數中年人的縮影,揹負著高昂的房貸,失業三個月,被大公司以名義上因為“業績考核不達標”的理由辭退。
在到下一家公司面試的時候,即使有大公司的任職經歷,自願降薪也依舊得不到聘用,相比於之前公司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他這次面試的公司只給原來公司的三分一薪酬。
同時,面試官說出了一個很扎心的現實:“我們不是根據你的需求來定工資的。”
重返職場有多難,只有職場媽媽知道。
一位二胎的媽媽,自從生完二胎之後,再回到職場感覺一切都變了,一切都沒了,不僅崗位被新人代替了,身邊連個交好的同事都沒有了,而且老闆還因為她很久沒接觸工作了而冷眼相對。那段時間對於一個重返職場的媽媽真的很難受,也很心酸,總覺得自己在職場混不下去了。
媽媽在疲憊的時候,不能像爸爸一樣在床上躺著休息一會;
媽媽在無聊的時候,不能像爸爸一樣拿起手機玩會兒遊戲;
媽媽在崩潰的時候,不能像爸爸一樣出門抽支菸冷靜一下。
第二天還是得擦乾淚水,努力地回到職場上班。沒有人知道那段時間是怎麼熬過來的,但自己懂。
中年人的他們,多數時候,努力996和007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目前的工作,對於生活的期待,他們不再有二十幾歲那個時候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任性,對於生活最大的期待,也只不過是保持目前生活的穩定性和確定性罷了。
人到了中年,有太多的身不由己,生活和工作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年齡越大,職業危機感越重,看著每年畢業大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太貴”“要求太高”“價值降低”等等職業焦慮困擾著越來越多走進中年大門的職場人。
對於中年人,生活沒有容易二字,尤其是職場人員,有時候經常加班加點, 對體力的要求也有點力不從心了。
中年困局4
經濟的困擾
小孩子才談夢想,大人都會學著向金錢低頭。
經濟壓力這是中年人們最常見的,也是最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壓力來源。
像上圖的這個中產家庭的媽媽,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優質的教育環境,花500多萬買個55平,房齡30年的“老破小”,文字中可以看得出她的忐忑,但是為了學區房,他們放棄舒適的聯排別墅,買到市區內的面積小,房齡老,住宿條件差,單價高的“學區房”,這就是這代人的悲哀。
這代中年人生於改革開放的年代,見證了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也承受著轉型過程中的各種壓力,房地產改革後的高房價,醫療改革後的萬一生病了的高額醫療費用。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工作高壓及不穩定性,學齡孩子人數激增的教育資源緊缺的矛盾……這些問題都在時刻困擾著這一代人。在這個由金字塔形社會向橄欖型社會過渡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家庭處於不上不下的境地。
這些年,物價一直在逐年增長,房價也是長期處於高位,但是勞動力應該被支付的價格並沒有上升,每年的假期總還要帶著孩子出去旅遊看世界,這都是不小的支出。面對房貸、車貸和旅費的壓力和日益高漲的生活成本,40歲的中年人無疑是壓力最大的,他們只能堅守自己這份或者合適或者不合適的工作。期待能讓自己的小家庭生活質量更好,在社會機器之下努力奮鬥!
- 寫在最後 -
作為中年人最好的活法,
不過是不怕事,
能扛事,能忘事。
人到中年,要照顧好自己,
調節自己的情緒,
善待自己,珍惜家人。
好在大家還沒有放棄,
加油吧!中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