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里約風情
巴西人很少說里約熱內盧,他們就說“Rio”,里約。
自從動畫片《里約大冒險》(Rio)播出之後,中國人民都知道了里約,全世界人民也知道了里約,那是一個美麗浪漫、鳥語花香的城市。
到巴西前,我沒有看過《里約大冒險》,到了巴西,趁著晚上倒時差睡不著,把《里約大冒險》1、2兩部都看了。第1部以里約為背景,第2部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背景,估計還會出第3部,會以伊瓜蘇瀑布(Cataratas del Iguazú)為背景。那隻“邪惡”的白色鸚鵡還留著,就是為第3部做準備的。
《里約大冒險》給人的印象,就是巴西到處都飛著美麗的鳥兒,彩色的鳥兒和藍色金剛鸚鵡,一起在樹枝上舞蹈。到了巴西你就會知道,在野外看到鸚鵡,那是太難得的事情了。別說在里約這樣的城市裡,就是在亞馬孫雨林裡,看到美麗鳥兒的機會也不多。我們在亞馬孫河上,看到一隻鷹停在樹枝上,就驚喜了半天。當然嘰嘰喳喳的普通熱帶小鳥還是很多的。真正看到大量的熱帶鳥類,是在伊瓜蘇邊上的一個鳥園。這個鳥園是一對法國夫婦建起來的,最初是為了收留受傷的鳥,現在發展成了熱帶鳥類最齊全的鳥園之一。在一個巨大的鳥籠裡(人可以進去),彩色的和藍色的金剛鸚鵡在頭頂上成群結隊地飛,發出刺耳的聒噪之聲,和動畫片中描繪的高雅溫柔聰明的布魯,完全不是一回事。
《里約大冒險》對於里約的美麗用盡了筆墨,描繪了一座人間天堂的美麗城市。里約確實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在我走過的城市中,能夠和里約比美的城市不多。如果拿中國的城市來比較,里約有點像青島和杭州的合體。美麗的伊帕內馬海灘(Ipanema)和科帕卡瓦納海灘(Copacabana),綿延幾千米,有著月牙形的美麗,白沙細膩,海浪奔湧,很像青島的浴場沙灘,但更加明媚和寬闊。而里約城裡的內湖和環繞的山嶺,又很像杭州的西湖及周圍的環境。里約山峰的形狀各有特點,形狀各異,有科爾科瓦杜山(Corcovado。也稱“基督山”,有一座十字基督雕塑聳立在上面)。麵包山(Sugarloaf Mountain,又名塔糖山,因形法國麵包而得名),兄弟山(Dois Irmāos或Two Brothers Hill.兩座山的山頭像兩兄弟背靠著背),平頂山【羅賴馬山(Roraima Mountain)的一部分,山頂非常平整,許多遊客在山頂進行滑翔傘運動]等。這些山峰和里約的城市融為一體,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完美結合。
對於旅遊者來說,里約確實是一個浪漫之都,在漫長的沙灘散步或者跑步,在海邊衝浪和日光浴,在酒吧消夜和調情,爬科爾科瓦杜山看里約全景,登麵包山看壯麗的日出或者日落,在里約的古城漫步,在烤肉店吃鮮嫩牛肉,或者無所事事在海邊看前挺後短的美女奔跑嬉戲。但對於當地人來說,里約是一個天堂和地獄結合的城市,在里約美麗的後面,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貧民窟,生活著世界上最無望的上百萬人,他們的基本生活設施沒法保障,沒有工作,黑幫們常常火拼,毒品氾濫。有意思的是,幾乎所有的貧民窟都建在山上,沿山坡排立,很像中國的山城。這些貧民窟的居民,大部分從窗戶裡都能夠看到里約美麗的全景,而富人們住在山下和城裡,反而什麼也看不見。當初奴隸制還未廢除的時候,主人們沒有地方給奴隸住,就把他們趕到了一無所有的山上,成了現在貧民窟的雛形,也給了貧民窟居高臨下、滿眼風光的地理優勢,算是上帝對於生活在貧困中的老百姓的一點獎賞吧。
大家想到巴西,就會想到狂歡節。其實巴西狂歡節一年也就4天時間、在二月中下旬舉行。那個時候整個巴西舉國歡慶,以里約為首,男女之間各種毫無禁忌的浪漫行為層出不窮,未婚、已婚的亂作一起。據說每次狂歡節時,人們急需的避孕套要用汽車裝。到狂歡節之後的10個月,是巴西的生育高峰,很多沒有結婚的女孩就把孩子生下來了。巴西男女比例失調,女生比男生多出3%。女生太多,男生太少,剛好和中國相反,中國男生太多,女生太少。也許應該把中國的男生“出口”到巴西來,或者把巴西女生“誘惑”到中國去,這樣可以增加國際合作,平衡男女比例?巴西人整體對中國印象很好,也算是很好的結合吧。
平時的里約是一個平靜而又浪漫的城市。在這樣的城市裡,不適合來去匆匆遊覽,而是需要花一段時間居住或者度假,用一種悠閒慵懶的心情,在海邊的遮陽傘下,要一杯鮮榨果汁,或者舉一杯巴西啤酒,邊喝邊看眼前的白浪滔天,顧盼來回走動的竊窕美女。聽聽與你無關的城市喧囂,把人生的痛苦和煩惱暫時拋卻。
對了,那個有名的故事,據說就發生在里約的科帕卡瓦納海灘。一個美國富人問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流浪漢:"這麼好的天氣,你為什麼不出海打魚?"流浪漢反問他:“打魚乾嗎呢?”富人說:“打了魚才能掙錢呀。”流浪漢問:“掙錢幹嗎呢?說:“掙來錢你才可以買許多東西。”流浪漢又問:“買來東西以後幹嗎呢?”富人說:“等你應有盡有時,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這裡曬太陽啦!”流浪漢聽了,懶洋洋地翻個身,說:“我現在不是已經舒舒服服躺在這裡曬太陽了嗎?”這個故事,確實形象地把巴西人的個性寫了出來,那是一種慵懶的、遊戲人生的自在,一種非物質的幸福。
17.不丹人的世俗幸福
在不丹旅遊,尤其是走在鄉間,你會發現很多人家的牆上都畫著男性生殖器,有各種形狀和顏色,有繞著絲帶的、鮮花環繞的、蛟龍盤旋的,甚至還有上面長著眼睛的,但無一例外都是剛強挺立的形狀,描繪得非常逼真,一點朦朧掩飾的意思都沒有。很多工藝品商店裡,也擺放著大小形狀不一的生殖器雕塑。我剛看到這些圖畫和雕塑,覺得有點無所適從。這與我對不丹的想象大相徑庭。不丹是一個藏傳佛教國家。儘管藏傳佛教中的密宗對歡喜佛很重視,但除了個別廟裡有歡喜佛的塑像外,我在西藏從來沒有看到過有人明目張膽把男性生殖器畫出來。
更加有意思的是,不丹的男男女女,在這些畫在牆上的巨大男性生殖器前面走來走去,好像一點也不在意。我清晨起來到村莊數步,發現上學的孩子們很早就要出門,6點半就從家門蹦蹦跳跳出來往小鎮走。有的家門口兩邊就是巨大的生殖器圖畫,孩子開啟門就從圖畫中間走出來。在路上,孩子們完全無視這些連成片的圖畫。那些看上去已經上高中的青春少女,從這些圖畫中走過也沒有一絲扭捏,目光流盼之間,看到這些圖畫如同看到旁邊同時畫著的龍虎、鹿、鳳一樣,乾淨而清爽。老人們坐在圖畫下面聊天,和中國大部分的農村老人一樣,認命而安詳。
不知道這一傳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大略翻閱了一下資料。據說“始作俑者”是竹巴袞列(Drukpa Kunley)。竹巴袞列在不丹被稱為“聖人”。他輾轉於中國西藏和不丹之間,力勸追隨者摒棄塵世虛偽和貪婪,追求誠實、空靈的生活。他主要的行為就是以性交的方式傳道和給信徒祝福,整天和女人喝酒唱歌做愛。據說他在那方面法力無窮,永不枯竭。他的另外一個法號是“五千女人的聖使”,大概是想說他和至少5000名女性發生了性關係。不丹人對他很崇拜,給他建了一座廟--切米拉康(Chimi Lhakhang,位於普那卡境內)。到今天廟裡的香火還很旺盛,成為專門用來求子的神廟。不丹想要生子的家庭,從四面八方趕來祭祀香火,磕頭朝拜。而竹巴袞列的塑像就坐在上面,下體裸露,戴著一根誇張變形的生殖器。主事的喇嘛會拿一根木質的生殖器模型敲在你的頭上,以示對你的祝福和對你生殖能力旺盛的許諾。
從歷史上看,這一傳統的盛行,不是一個喇嘛能夠做到的,一定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在不丹歷史上,男女之間的愛情和婚姻關係一直是比較寬鬆的。很多地方都曾經實行一妻多夫制或者一夫多妻制,甚至到今天還有這種情況。已經退位的第四任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就曾娶了一家四姐妹做老婆。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跟不丹嚴酷的地理環境有關:到處都是高山大河,環境閉塞,物質缺乏,人口稀少。人需要做的就兩件事,一是自己活下去,一是努力繁衍後代,不管是多妻還是多夫都是為了這兩個目的,多生孩子並且養活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不丹,女性的地位實際上高過男性。過去,結婚時男性要到女性家裡去入贅,而且財產繼承也只給長女。但男性的強壯,對於使妻子懷上健康的孩子極其重要,因此,健壯男性與健壯生殖器的關聯就非常自然而緊密,對於生殖器的崇拜也許就這樣出現了。
生殖器的內涵也在轉變,不丹人看到這些圖畫,內心可能不再會想到性的一面,而是想到更有象徵意義的其他方面。畫在牆上的這些畫,據說能夠擋住任何妖魔鬼怪進入家門。不丹有這樣的說法:你如果遇到惡魔,把“小弟弟”掏出來抖抖就沒事了。很多不丹的司機都把生殖器形狀的鑰匙圈掛在車上或放在身上,這樣能夠保證他們行車一路平安。
其實,人就是一種少見多怪、多見不怪的動物。我從第一眼看到的驚詫莫名,到後面習以為常,再到後來視而不見,也是一個並不漫長的過程。我想大部分不丹人一定也是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老祖宗傳下來的,就接著往下傳唄。但在向世界開放的過程中,不丹也在變化,在廷布(Thimphu)的街頭,我好像就沒有見到任何畫著男性生殖器的建築,只有工藝品商店還陳列著各色木雕。我現在反而有點擔心,隨著不丹融入世界,這一傳統最後會消失殆盡。如果真的發生,那是一件超級可惜的事情,因為人類本來就應該在多樣性的文化中,才能活得更加真實和幸福。
不過,我自己留下了一個小小的遺憾,由於提前做的功課不足,所以不知道切米拉康在不丹人心目中的重大意義。由於時間所限,我必須放棄一個景點時,我毫不猶豫放棄了切米拉康(導遊說是個小廟,不丹的廟實在太多了)。等到回過神來,我已經離開切米拉康百里之外。看來我確實與“性福”無緣,近在眼前都白白錯過了。
18.左岸書香
女兒約我,和我一起去左岸的書店逛逛。孩子對書店感興趣,讓我十分開心。
左岸的書店,全球聞名,最有名的是“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創始人是西爾維婭·畢奇(Sylvia Beach)。
畢奇是美國人,20世紀初來到巴黎後,就喜歡上了巴黎文化,最終決定在巴黎聖母院隔岸的地方開設一家書店,開門就能夠見到巴黎聖母院的全景。因為對莎士比亞的崇拜,就起名為“莎士比亞書店”,實際和莎士比亞沒有太多關係。她經營書店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聚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的很多文人騷客都流蕩在巴黎,書店就成了他們聚會的場所。畢奇提供了寬鬆的環境和周到的服務。與其說這是一家書店,不如說是一家沙龍。
法國有沙龍的傳統,最初起因是法國的名媛貴婦到白無聊賴,就請一些文人精英到家裡聊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文化,對法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中國也出現過這樣的沙龍,主要代表人物是林徽因。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吹拂下,北京的一批知識精英思想活躍。林徽因美貌天成,在西方留學過,思想和個性都很開明。她利用聚餐、茶會組織沙龍,邀請胡適、梁實秋、徐志摩、聞一多、梁思成等一大批有識之士參加,大家自由自在,縱論古今,談天說地,在一起彰顯學識,追尋人生。更加重要的是,一些偉大的思想就從這裡發芽生根了。這批人在民國和抗戰時期,在艱苦條件下互相勉勵,為抗日教亡和學術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當然也有人看不慣這樣的聚會。冰心就寫了一篇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來諷刺這樣的聚會。結果是中國兩位著名的才女,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回到畢奇。自從畢奇開了書店後,一時間,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海明威、菲茲傑拉德、喬伊斯、斯坦因、紀德、艾略特……雲集於此。畢奇一生做得最偉大的事情,就是認定喬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是一部偉大的作品,費盡周折、衝破重重阻力,使得其公開出版。這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偉大成就。儘管後一來畢奇和喬伊斯兩人因為版稅問題鬧得不歡而散,但這件事情本身。依然成為業界美談。後來,畢奇出版了回憶錄《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 Company),留下了一段書店佳話。今天的莎士比亞書店幾經轉手,和畢奇當時的書店已經沒有太多關係,只不過都在同一個地點而已。現在的莎士比亞書店,更多的是一個旅遊景點,往來已經沒有鴻儒,參觀者常常會有白丁。
一個地方的偉大,不是因為地點,而是因為在這裡的人。一個書店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這樣。國家的偉大,不是因為地大物博。而是因為這個國家有偉大的人。比如法國有盧梭、伏爾泰和雨果等,美國有華盛頓、林肯、馬丁·路德·金等。南非因為曼德拉而偉大,哥倫比亞這樣一個小國家,因為小說家馬爾克斯而偉大。中國的偉大,更多的是因為有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這些文化人物,而不只是那些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帝王將相。
我和女兒在書店裡面逛了一會兒,感覺就是一個普通書店,往昔的光榮已經遠去。這裡的特色是在售的都是英文書。女兒想買法文版的《第二性》(Deuxiemesexe),但店裡面沒有。我們出來,在不遠處找到了一家巴黎最大的法文書店,叫“吉伯特·約瑟夫和年輕人”(Gubert Joseph et Jeune),居然佔據著兩棟大樓,每棟6層,裡面滿滿的書籍。買書的人也熙熙攘攘,和中國不少書店現在門可羅雀的現狀形成了鮮明對照。
我女兒法語還可以,和服務員溝通,找了半天,終於找到了法文原版的《第二性》,興高采烈地買了下來。看到女兒能夠讀英文、中文、法文三種語言的書,而且越來越喜歡讀書,我心裡還是很欣慰的。
買完書,天色已經暗下來。華燈初上,在橘色的燈光下,巴黎左岸顯得柔和溫馨。路邊的咖啡店和糕點房,散發出咖啡和烤蛋糕的香味。這些味道,和左岸的書香混在一起,給人類孤獨的靈魂營造了一種可以安心棲居的溫暖環境。這也許就是巴黎令人流連忘返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