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成為博導、研究員,可能性有多大?
從博士到副教授,一如刷困難模式的副本,關關難過。教授名額“僧多粥少”,更是讓高校教師的上升通道變得極為擁堵。
然而近期,年僅28歲就被聘任為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導的王睿、年僅29歲入職華中師範大學就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的“土博”鄒紅軍等一批青年學者再度引發網路熱議。
近些年,一批高校開啟了高水平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提供“博士發表2篇高水平SCI,可直聘為教授/副教授”等極具吸引力的待遇。有所放鬆的職稱評審政策,對於想進入高校的博士和在晉升道路上苦苦掙扎的無數“青椒”而言,無疑是一個福音。
直聘制度漸成趨勢
日前,德州學院釋出了一則人才招聘計劃,其中提到,按照《德州學院專業技術崗位聘任實施辦法》,可直聘教授、副教授。而該校的聘任實施辦法顯示,滿足“以第一作者發表特類論文1篇,或A1類論文2篇”、“主持國家級教研專案1項或B級科研專案1項”等五大條件中的2個,即可直聘為副教授。
7月初,西安郵電大學再次開展本年度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及優秀博士的引進工作。在公告中,對於引進的青年拔尖人才,西安郵電大學要求“近五年在本學科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或專著,其中,自然科學類要求2篇(部)以上,人文社科類要求3篇(部)以上。教學、科研業績成果特別優秀者,可“一人一議”。其對應的待遇,不僅有安家費/購房補貼、科研啟動經費,更可以“直聘為副教授或教授職稱,以適當方式解決配偶工作”。
早在今年2月,山東大學便釋出了一則公告,誠聘2021年海內外優秀人才。其中頂尖和領軍人才、高層次青年人才、齊魯青年學者等崗位的待遇,尤為顯眼:齊魯青年學者(第一層次)及以上崗位可綠色通道聘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了延攬具有學術潛力的拔尖人才,山東大學可謂下足血本。
4月,陝西科技大學也釋出了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對高水平博士人才(B1)開出的條件,也包括了“認定副高階專業技術職務,聘至副教授七級崗”,同等條件下優先解決配偶工作。
5月份,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招聘公告裡,明確寫道,博士後出站後,優先納入校(院)人才引進(提升)計劃,經評價達到骨幹以上層次的人才,“直接聘為校聘教授/副教授,認定研究生導師資格,特別優秀的可直接確定博士生導師,研究生招生計劃予以傾斜保障”。
這些高校的引進措施,無不透露出一個資訊,即符合論文發表、科研專案等相關條件的高層次人才,便能拿到直通“教授”終點站的車票。這樣的“超級加速”,很難不讓人躍躍欲試。
年輕博士的突圍
其實,早在2014年,鄭州大學便開始了綠色通道的探索,首次聘任了15位直聘教授和68位直聘副教授。其後兩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等高校也相繼試水直聘教授/副教授。
高校積極推動職稱評審改革,讓一批優秀的青年有了展露身手的機會。近年來,成功被高校直聘副教授、教授的90後科研人才不在少數。
圖| 西北大學趙浩安副教授
隨著9月開學季的到來,西北大學化工學院2021屆博士畢業生趙浩安,正式成為了西北大學食品學院最年輕的“90後”副教授,從事以蜂產品為主的營養健康食品個性化製造及食品質量控制研究。27歲的他,已經手握20餘篇國內外學術期刊論文,斬獲5項國家發明專利。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0篇的SCI論文中,包括了2篇一區top、5篇二區。
圖 | 山東師範大學副教授王進
2020年12月,在第十一屆山東海內外高階人才交流會上,王進副教授作為優秀拔尖人才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赴海外留學並做過三年博士後的他,回國後便被山東師範大學直接聘任到了副教授崗位,從事有機電化學研究。他的科研履歷上,不僅是主持過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還有在德國應用化學等化學領域頂級期刊上發表的10餘篇SCI論文,1項國家發明專利。
圖 |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侯濤剛
而在此前的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一畢業就被北京交通大學聘為電子資訊工程學院的副教授。直博的三年間,他發表了第一作者論文7篇,所設計的智慧機器人共斬獲11項專利,並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覽。他的履歷,不禁讓人感嘆“開掛人生”。關於他的話題“如何評價馬上畢業的北航22歲博士研究生”,早已在知乎等平臺上引發熱議。
圖 | 湖南大學副教授李晟曼
同樣成功搭上“直聘”快車的優秀博士,還有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發表了10餘篇高水平SCI論文、一畢業就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26歲工學博士李晟曼,有總計發表SCI論文17篇、拿到同濟大學畢業證後便被湖南大學直聘為教授的理學博士李東等,濟濟群英,不勝列舉。憑藉著優異的科研、學術履歷,他們突破了傳統職稱評審制度的重重圍困,成功登上學術舞臺,成為高校教學和科研的新生力量。
“直聘”即雙贏?
高校間的實力之爭,說到底是人才的比拼。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裡,“直聘教授”這樣充滿誘惑力的支援條件,是二本和高職院校引進人才的專屬路徑。
然而如今,雙一流高校的競爭日趨白熱化,高階人才缺口卻依然較大。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學校整體實力,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直聘教授”的行列,已經漸漸成為常態。
對於高校而言,直聘晉升的綠色通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膽嘗試與創新,可以快速地挖掘、儲備一批科研實力過硬的人才,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
而高校打破論資排輩的人才理念,對進入高校的優秀博士而言,可以極大地縮短晉升路徑。通常來說,博士進入高校需要先當2年講師,才有機會參評副教授,任滿5年後才有資格參加教授評選。選擇一個提供“直聘副教授/教授”機會的高校,意味著從一位初出茅廬的博士,晉升到“教授”,享受較高的待遇,最高有可能節約7年的時間。
然而事實上,直聘晉升的綠色通道和“非升即走”的預聘制,本質上都是年薪制下的成果量化考核制。直聘副教授/教授們除了要在幾年時間內完成約定的教學量外,還有發表論文、主持科研專案等考核要求。如果考核不合格,他們依然需要面對解聘或低聘的結果。
這種聘用方式,彷彿一塊勇敢者的“試金石”, 向實力派、潛力派的青年學者,提供了證明自我、破格提升的路徑。但與此同時,它設定了時限和較高的門檻,無疑會給青年教師造成巨大的壓力,也可能錯失需要時間打磨成果的創新技術。
誠然,直聘制度在目前並不完美。或許,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啟綠色通道,不斷探索、積累改革經驗,直聘制度會進一步完善,在真正完成高階引才使命的同時,為優秀的博士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更廣闊的試錯空間,實現高校與優秀人才的雙贏。
免責宣告:文章及圖片轉載自青塔,版權歸原作者和原出處所有,所發內容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有事請聯絡人民產經觀察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