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選右上角加'關注'】
(來源:微信公眾號“能源研究俱樂部”作者: 韓繼園 中能傳媒能源安全新戰略研究院)
一、政策與大事
1.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0億千瓦
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裝機均超3億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年發電量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其中,風電併網裝機容量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約佔全國電源總裝機比例約13%,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比例約7.5%,較2020年底分別提升約0.3和1.3個百分點,風電對全國電力供應的貢獻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我國風電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快速提升,已具備大兆瓦級風電整機、關鍵核心大部件自主研發製造能力,建立形成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體系。我國風電機組產量已佔據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市場份額,全球最大風機制造國地位持續鞏固加強。
2.在建規模和單機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
6月28日,在建規模全球第一、單機容量世界第一、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大水電站——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正式投產發電。白鶴灘水電站位於雲南省巧家縣和四川省寧南縣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是當今世界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安裝有16臺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均由我國自主研製。12月19日,白鶴灘水電站9號水輪發電機組轉輪順利完成吊裝,這是白鶴灘水電站吊裝完成的最後一臺機組轉輪。至此,白鶴灘水電站16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輪全部吊裝完成,標誌著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機組投產進入倒計時。
白鶴灘水電站是我國“十四五”開局之年投產發電的超級工程,是我國“西電東送”骨幹電源、長江流域防洪體系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引領全球水電行業發展的標誌性工程,對增加清潔能源供給、最佳化能源結構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3.烏東德水電站全面建成投產,創8項“世界第一”
6月16日,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最後一臺機組順利完成72小時試執行,成功併入南方電網,正式投產發電。至此,烏東德水電站按期實現全部12臺85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目標,全面進入執行管理新階段。
烏東德水電站全面建成投產,創造了世界最薄300米級特高拱壩等8項“世界第一”,創下全壩採用低熱水泥混凝土等15項“全球首次”,取得工程建設期就承擔防洪責任等8項“水電工程突破”,攻克大體積混凝土溫控防裂、超大規模地下洞室群開挖、800兆帕高強鋼焊接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連續多年實現質量安全“雙零”目標,為引領世界水電工程建設樹立了新標杆。
11月27日7時45分,烏東德水電站投產以來累計發電量突破500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1500餘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100餘萬噸,為全國能源保供持續貢獻力量。
4.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出臺
8月,國家能源局印發《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6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投產總規模1.2億千瓦左右;到2035年,形成滿足新能源高比例大規模發展需求的,技術先進、管理優質、國際競爭力強的抽水蓄能現代化產業,培育形成一批抽水蓄能大型骨幹企業。
抽水蓄能是當前技術經濟性最優、具備大規模開發條件的靈活調節電源,是儲能建設的重要形式。早前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釋出《關於進一步完善抽水蓄能價格形成機制的意見》,明確以競爭性方式形成電量電價,並將容量電價納入輸配電價回收,有助於抽蓄專案建立成熟的商業模式。12月底,中國華電首座抽蓄電站實現雙機併網執行。這也是國內五大發電集團首座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年發電量12億千瓦時,投產後可大幅增強福建電網的調峰填谷、事故應急備用能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下,加快發展抽水蓄能,將有力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發展,為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執行提供重要支撐。
5.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
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的指導意見》。根據檔案,源網荷儲一體化實施路徑將透過最佳化整合本地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以先進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路徑,主要包括區域(省)級、市(縣)級、園區(居民區)級“源網荷儲一體化”等具體模式。多能互補實施路徑利用存量常規電源,合理配置儲能,統籌各類電源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優先發展新能源,積極實施存量“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提升,穩妥推進增量“風光水(儲)一體化”,探索增量“風光儲一體化”,嚴控增量“風光火(儲)一體化”。
4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報送“十四五”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工作方案的通知》,就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推動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給出指導意見。根據檔案,為落實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專案應充分發揮負荷側調節響應能力,開展對大電網調節支撐需求的效果分析。重點支援每年不低於20億千瓦時新能源電量消納能力的多能互補專案以及每年不低於2億千瓦時新能源電量消納能力且新能源電量消納佔比不低於整體電量50%的源網荷儲專案。此外,所有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特別是利用率偏低、在建及規劃新建通道,應作為重點任務,在送受端加強銜接和充分協商的基礎上,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明確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的實施方案和發展目標。穩妥實施“風光火(儲)一體化”,鼓勵“風光水(儲)”“風光儲”一體化。優先依託存量煤電專案推動“風光火(儲)一體化”發展,擴大新能源電力打捆規模。允許利用近區已納入國家電力發展規劃煤電專案推動增量風光火(儲)一體化發展,從嚴控制新增煤電需求。
此外,3月31日,浙江海寧尖山“源網荷儲一體化示範區”和“綠色低碳工業園建設示範區”掛牌成立,這是我國首個建立的“源網荷儲一體化示範區”,也是浙江省內響應“雙碳”號召設立的首個綠色低碳工業園。新疆發展改革委釋出“十四五”規劃也指出,建設國家新能源基地。建成準東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推進建設哈密北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和南疆環塔里木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供應保障區,建設新能源平價上網專案示範區。推進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發電示範工程,開展智慧光伏、風電制氫試點。
6.我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專案有序開工
10月中下旬,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4省區集中組織開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主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專案,總規模近3000萬千瓦,拉開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專案開工序幕。
我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主要分佈在新疆、內蒙古、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省份,面積廣闊,風能太陽能資源富集,技術可開發量佔全國比重60%以上。充分發揮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建設條件好、受土地利用影響小的特點,結合電網與消納利用條件,全面推進風電、太陽能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是促進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轉型的重要舉措。
7.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併網規模
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於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併網規模的通知》明確,在電網企業承擔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保障性併網責任以外,仍有投資建設意願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鼓勵在自願的前提下自建儲能或調峰資源增加併網規模。對按規定比例要求配建儲能或調峰能力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經電網企業按程式認定後,可安排相應裝機併網。同時,為鼓勵發電企業市場化參與調峰資源建設,《通知》要求超過電網企業保障性併網以外的規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掛鉤比例(時長4小時以上)配建調峰能力,按照20%以上掛鉤比例進行配建的優先併網。配建比例2022年後根據情況適時調整,每年公佈一次。
在可再生能源取得良好發展成績並呈現良好發展勢頭的背景下,保障併網和消納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通知》明確提出了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合建、購買調峰資源等方式,以及增加併網規模的政策措施和執行管理要求,有利於促進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大力發展和充分消納。
8.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9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提出鼓勵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費降低能耗,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該地區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10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完善地方能耗雙控機制,推動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費在一定時間內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再次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要科學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
“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這一新政將鼓勵高耗能企業透過消費新能源滿足用電需求,進一步為新能源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9.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專案能並盡並、多發滿發
為進一步做好2021年度新能源發電專案併網接入工作,10月15日,國家能源局釋出《關於積極推動新能源發電專案能並盡並、多發滿發有關工作的通知》。在併網方面,《通知》要求各電網企業按照“能並盡並”原則,對具備併網條件的風電、光伏發電專案,切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及時併網。在電力供應方面,《通知》提出,請各電網企業按照“多發滿發”原則,嚴格落實優先發電制度,加強科學排程,最佳化安排系統執行方式,實現新能源發電專案多發滿發,進一步提高電力供應能力。在電力投運方面,《通知》指出,請各單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加快風電、光伏發電專案配套接網工程建設,與新能源發電專案建設做好充分銜接,保障同步投運。
2021年以來,我國電力、煤炭消費較快增長,電力供需持續偏緊。加快風電、光伏發電專案建設併網,增加清潔電力供應,既有利於緩解電力供需緊張形勢,也有利於助力完成能耗雙控目標,促進能源低碳轉型。
10.全國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啟動
9月,國家能源局印發《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根據《通知》,全國共有676個整縣(市、區)列為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約佔全國的24%,主要分佈在東南部分散式發展好的省份。2023年之前公共機構、工商業廠房、農村屋頂建成光伏發電的比例分別達到50%、40%、30%和20%的,列為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開發示範縣,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開展整縣(市、區)推進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可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積極性,引導地方政府協調更多屋頂資源,進一步開拓市場,擴大屋頂分散式光伏建設規模。同時,也有利於削減電力尖峰負荷、節約最佳化配電網投資,引導居民綠色能源消費。
11.我國首個平價海上風電專案開工
12月16日,華潤電力蒼南1號海上風電專案開工。該專案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東部海域,為國內海況及海域地質情況最為複雜的海上風電專案之一,也是國內首個平價海上風電專案。專案規劃裝機容量400兆瓦,擬安裝24臺6.25兆瓦和25臺10兆瓦機組。專案陸上集控中心採用“風輪”三葉片新穎設計,建築結構具有藝術選型特點,施工難度較高。根據計劃,專案將於2022年12月底投產,與相同發電量的常規燃煤火電機組相比,每年預計可節約標準煤約42.2萬噸,淡水400萬立方米,並減少相應的水力排灰廢水和溫排水排放,經濟和環保效益明顯。
12.三大海上風電專案併網發電
12月25日,總裝機容量170萬千瓦的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專案全容量併網發電。該專案是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專案,也是世界上集中連片規模化一次性開發的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專案。在專案建設過程中,以不同的基礎形式應對複雜地質條件,創新使用多達8種基礎型式,成功打造“海上風電基礎博物館”,創國內海上風電基礎型式之最。該專案總投資約350億元,共佈置269臺海上風電機組及3座海上升壓站,每年可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約47億千瓦時的清潔電能,可滿足約200萬戶家庭年用電量。
同日,我國首個柔性直流海上風電專案——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專案全容量併網發電。據瞭解,該專案年均上網發電量將達24億千瓦時,可滿足約100萬戶家庭一年的正常用電需求。與同等規模的火電相比,該專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00萬噸,具有重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同日,國內離岸最遠海上風電專案——江蘇大豐H8-2海上風電專案實現全容量併網發電。據瞭解,江蘇大豐專案位於黃海南部海域,年均上網發電量將達9億千瓦時,可滿足約37萬戶家庭一年的正常用電需求。與同等規模的火電相比,該專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6萬噸。
13.“華龍一號”全球首臺核電機組投入商業運營,海外首堆成功併網發電
1月30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執行,標誌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當地時間3月18日,“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該機組預計每年發電近100億千瓦時,能夠滿足當地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
“華龍一號”是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百萬千瓦級核電技術,其全球首堆建設裝置國產化率不低於88%,被譽為中國高階製造業走向世界的“國家名片”。“華龍一號”設計壽命為60年,反應堆採用177堆芯設計,堆芯設計換料週期18個月,創新採用“能動和非能動”相結合安全系統及雙層安全殼等技術,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
14.田灣核電6號、紅沿河核電5號機組建成投產,海南昌江小堆示範專案開工
2021年6月,田灣核電6號機組正式具備商業執行條件,標誌著田灣核電站三期工程(5、6號機組)全面建成投產。田灣核電站三期工程5、6號機組採用中核集團自主M310+改進型壓水堆核電技術,是國內M310壓水堆核電機組的收官之作,國家重點工程、江蘇省“十三五”期間重大投資建設專案。機組按照國際國內最高安全標準,結合國內外同類型機組執行經驗反饋,實施了41項重大技術改進,350項重要技術改進,機組安全性得到顯著提升,主要安全指標達到三代核電技術標準,國產化率已達95%以上。
2021年8月,紅沿河核電5號機組建成投產。紅沿河5號機組商運將進一步最佳化東北地區電力結構,提高畫質潔能源比重。根據測算,紅沿河5臺機組投產後,年上網電量可達375億千瓦時,相當於遼寧省年用電量的15%左右,環保效益相當於等效減少標準煤消耗約113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120萬噸,綜合溫室氣體減排等效於8.4萬公頃森林吸收量。
2021年7月,中國核電釋出公告稱,海南昌江多用途模組式小型堆科技示範工程專案開工建設,單臺機組容量為12.5萬千瓦。該專案採用“玲龍一號”小型堆核電機組技術。小堆示範專案推動了核電安全發展和自主創新,為海南自貿港和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提供綠色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義。
15.第四代高溫氣冷堆專案石島灣高溫氣冷堆併網發電
12月20日,全球首座球床模組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首次併網發電,這是全球首個併網發電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專案,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高溫氣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好、發電效率高、環境適應性強、多模組靈活組合等特點,在核能發電、熱電冷聯產及高溫工藝熱等領域商業化應用前景廣闊。高溫氣冷堆示範工程是我國《國家科學和技術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由華能集團、中核集團、清華大學共同出資組建業主公司、合作實施,設計容量20萬千瓦,於2012年底在山東榮成開工建設。據悉,該示範工程裝置國產化率高達93.4%,首次使用的裝置有2200多臺(套),創新型裝置600餘個,初步搭建起我國自主創新的第四代高溫氣冷堆核電標準體系和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
16.推進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增加系統調節能力
10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全國煤電機組改造升級實施方案》。《方案》提出的主要目標如下:全面梳理煤電機組供電煤耗水平,結合不同煤耗水平煤電機組實際情況,探索多種技術改造方式,分類提出改造實施方案。統籌考慮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專案外送和就近消納調峰需要,以區域電網為基本單元,在相關地區妥善安排配套煤電調峰電源改造升級,提升煤電機組執行水平和調峰能力;按特定要求新建的煤電機組,除特定需求外,原則上採用超超臨界、且供電煤耗低於27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機組。設計工況下供電煤耗高於285克標準煤/千瓦時的溼冷煤電機組和高於300克標準煤/千瓦時的空冷煤電機組不允許新建。到2025年,全國火電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以下;存量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應改盡改,“十四五”期間完成2億千瓦,增加系統調節能力3000萬~4000萬千瓦,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十四五”期間,實現煤電機組靈活改造規模1.5億千瓦。
我國力爭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和努力爭取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對最佳化能源結構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煤電機組改造升級是提高電煤利用效率、減少電煤消耗、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對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7.多地明確2022年電價與煤價掛鉤聯動
近期,湖南、寧夏、甘肅、廣東、陝西等多地部署2022年電力交易工作,明確2022年實行煤電聯動機制。實行電價與煤價聯動,可以合理體現發電、用電的成本,降低市場風險。如,陝西省發展改革委12月6日釋出的《陝西省2022年電力直接交易實施方案》指出,鼓勵購售雙方在中長期合同簽訂中明確交易電價隨燃料成本變化合理浮動條款,實行交易電價與煤炭價格掛鉤聯動,促進購售雙方長期穩定利益共享。廣東省能源局12月3日釋出的《關於做好2022年電力市場年度交易工作的通知》稱,2022年度雙邊協商交易實行聯動條款。為發揮中長期“壓艙石”作用,鼓勵發電企業和售電公司及批發大使用者多籤、籤實年度中長期合同,同時鼓勵在合同中增加一次能源價格聯動條款,相關內容應連同合同量價等資訊一併提交至交易系統。
18.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
1月18日10時58分,隨著東莞深能樟洋電力公司擴建專案首套機組168小時滿負荷試執行的順利結束,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至此,天然氣發電裝機在我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佔比約4.5%。
“3060”雙碳目標下的能源體系建設中,天然氣發電將是一個很好的過渡性電源和調劑性電源。隨著我國天然氣供應渠道的多元化,天然氣發電的經濟性、競爭性有望提升。同時,在建設天然氣發電專案時要同步落實氣源,鼓勵探索構建各省或區域間氣電聯調、風光水火儲聯保的協同機制,確保各能源品種間供需銜接和排程匹配。
19.我國裝機規模、儲能規模最大的光熱電站開建
3月25日,青海省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2021年第一批專案集中開復工,其中位於德令哈市的青海眾控德令哈135兆瓦光熱發電專案正式開建,儲能時間11.2小時,這是目前我國裝機規模最大、儲能規模最大的光熱電站。電站佔地面積9.52平方千米,位於青海省德令哈市的柴達木迴圈經濟試驗區,專案鏡場面積145萬平方米,使用熔鹽約37240噸,總投資31.26億元,計劃於2022年9月30日前正式併網發電。該專案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產生清潔電量約4.35億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約13.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6.5萬噸。
20.《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出臺
9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印發《關於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規範的地熱能開發利用管理流程,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資訊統計和監測體系基本完善,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範專案,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及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力爭比2025年翻一番。
《意見》提出,鼓勵地方建設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範區。鼓勵各地開展地熱能與旅遊業、種養殖業及工業等產業的綜合利用、地熱能梯次開發利用以及地熱能開發運營與數字化、智慧化發展相結合,總結各地區可複製、效果好的地熱能開發實踐經驗,及時推廣典型案例。鼓勵各地創新管理方式,先行先試開展地熱能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以點帶面快速帶動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規模化發展,推動地熱能成為清潔取暖的重要力量。
地熱能是一種儲量豐富、分佈較廣、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大力開發利用地熱能,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意見》的釋出進一步推動地熱能開發利用持續高質量發展,使其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問題與展望
1.確保電力熱力安全穩定供應
2021年以來,我國經濟穩定恢復增長,全社會用電需求較快增長,電力電煤供應出現偏緊情況。為保障我國民生用能和經濟社會用能發展需求,發電行業應全力做好電力熱力穩定供應工作。
我國火電發電量佔全國總髮電量的6成以上,其中煤電又是絕對主力,在電力保供上有“壓艙石”的作用。對於火電,應保障發電供熱用煤。在推進電煤增產增供的同時,與煤炭企業簽訂一批中長期合同,實現發電用煤中長期合同全覆蓋。在煤源落實、鐵路運力等方面做好協調,確保中長期合同能夠嚴格執行。提前制定電力用煤保供方案,做好煤炭儲備和相關應急預案。加強機組執行維護,保障發電機組有效出力。
要促進水電、核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低碳能源發電多發滿發。增加清潔電力供應,既有利於緩解電力緊張形勢,又有助於完成能耗雙控目標,也是我國能源革命的重要方向。應發揮好火電、儲能、多能互補等調節作用,促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長及消納。
2.發電綠色低碳轉型將持續推進
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在發電領域就要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未來,我國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將不斷提高。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的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總裝機容量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我國將更加積極地發展新能源,加快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同時要因地制宜開發水電,積極安全有序地發展核電,同時要加快推進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電源建設,增強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
3.推動火電轉型升級,發揮好靈活調節和兜底保供作用
傳統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當前,要推動火電轉型升級,充分發揮好火電的作用。其一,要提高能效,清潔高效利用煤炭,不斷降低煤耗,逐漸淘汰落後產能。其二,進一步提升煤電機組靈活性水平,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火電由主體基荷電源向調節型電源轉變。煤電以穩定基荷為前提,從電量型電源轉變為電力型電源,逐步實現新能源對煤電發電增量的替代。火電將發展重點向靈活性服務、熱電聯產供熱、耦合新能源發電方向轉變。其三,在新能源供應量和安全可靠性不足的前提下,發揮好煤電的兜底保供的作用。
4.風電將迎來海陸聯動發展
隨著風電裝機增速放緩,具有先發優勢的風電產業發展已進入平臺期,大力開發海上風電是破局的必然選擇,且風電大基地也獲政策助力,將共築我國風電行業中長期發展路線。
海上風電是風電發展的重要方向,發展空間大。未來我國將進一步規範海上風電開發,推動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穩妥有序推進海上風電發展。近年來,多地出臺政策支援海上風電發展。如《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底累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達到1800萬千瓦;《廣西“十四五”能源發展方向及重點任務》規劃海上風電場址25個,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
風電大基地也獲政策助力,主要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這將成為“十四五”期間風電新增裝機的重要來源。目前,大基地建設涉及省份的計劃已敲定,據不完全統計,規劃中的百萬千瓦大基地專案46個、千萬千瓦大基地專案41個,到2030年累計裝機有望超過800吉瓦。
5.光伏新增裝機量將大幅提升
儘管2021年光伏裝機量預期由年初的55~65吉瓦降至45~55吉瓦,但隨著元件產能不斷釋放,成本價格下降,政策助推,再加上光伏發電市場儲備規模雄厚,2022年光伏裝機量將有望超過75吉瓦。未來十年,光伏都將處於大發展的態勢。
2021年出臺的系列政策將進入集中落地期,包括整縣推進分散式光伏和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將分別帶動分散式和集中式光伏電站的快速放量。目前,國家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專案已報送完成,要求單體專案規模不小於100萬千瓦,原則上能在2023年內併網。根據10月公佈的第一批大基地專案測算,未來兩年光伏大基地規模可達110吉瓦左右。分散式光伏也迎來重磅利好,在國家能源局公佈的首批整縣屋頂光伏開發試點名單中,已有676個縣(市、區)入圍,這也將帶來可觀的裝機量。
此外,智慧光伏的全面推進將進一步提高光伏裝機速度。為了推動光伏產業智慧製造、智慧應用、智慧運維、智慧排程,支援相關技術進步,推廣智慧產品及方案,工業和資訊化部等六部門2018年釋出了《智慧光伏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並組織各方力量推進實施。《行動計劃》的釋出實施切實有效促進了光伏產業健康發展,有力推動了行業智慧升級。未來,工業和資訊化部將編制釋出《智慧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促進智慧光伏的創新應用。
6.發展“新能源+”,平滑新能源出力
由於新能源發電具有間歇性、波動性、隨機性等特點,在併入電網的過程中,存在穩定性與安全性問題,發展新能源+儲能、新能源+煤電、風光水儲等多能互補可平滑新能源出力,促進新能源消納。
2021年7月出臺的《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健全“新能源+儲能”專案激勵機制。對於配套建設或共享模式落實新型儲能的新能源發電專案,動態評估其系統價值和技術水平,可在競爭性配置、專案核准(備案)、併網時序、系統排程執行安排、保障利用小時數、電力輔助服務補償考核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推動下,“新能源+儲能”專案快速在全國範圍內鋪開。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首次提出推動煤炭和新能源最佳化組合。新能源+煤電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新能源消納。事實上,建設煤電+風光多能互補基地,發電企業已經邁出步伐。如,大唐集團旗下托克托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新能源專案開工,專案以托克托燃煤電廠為核心,其中風電170萬千瓦,光伏30萬千瓦。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售電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資訊平臺聯絡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