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初一,綺春園壽康宮。
油盡燈枯的靜貴太妃博爾濟吉特氏,終於等到了她心心念唸的“皇太后”封號——康慈皇太后,
足足五年,靜貴太妃處處享受著太后的待遇,養子咸豐帝也是盡心侍奉,
可卻只尊她為“孝慈皇貴太妃”,
始終與太后的名分相距半步之遙,
相傳,如今這個皇太后的名分,也不是咸豐帝願意給的,
而是靜貴太妃的親生兒子恭親王奕訢,強行為生母討來的,否則靜貴太妃恐怕要死不瞑目了........
據清史記載,達成心願的靜貴太妃只享受了七天皇太后的名分,便於七月初九就撒手人寰了,
顯然,咸豐帝尊她為太后,是為了安慰她這個垂死之人,並非完全心甘情願,
若說野史裡的宮廷故事,難免會有添油加醋的色彩,不見得就是咸豐帝遭到了脅迫,
可奇怪的是,在她身後事操辦完的第二天,靜貴太妃的親生兒子——恭親王奕訢,
就被咸豐帝以在辦理皇太后葬禮時“禮儀疏略”的理由,罷免了所有職務.........此後幾乎沒被咸豐帝重用過,
更悲涼的是,靜貴太妃雖然得到了太后的名分,
但咸豐帝下旨其諡號不繫宣宗(道光帝)"成皇帝"中的"成"字,也就是不能稱為"成皇后",
其靈位也不供入太廟,
哪怕是其陵寢也是異反常規,不是另建的,而是仍舊與道光帝的妃子們擠在一處,
咸豐帝只下旨在靜貴太妃(康慈皇太后)陵寢周圍修建了一道牆,將她同其餘十六名嬪妃隔離了一下,
對於“皇太后”的陵寢來說,實在是過於簡陋寒酸了一些,
總之,這些資訊似乎在為咸豐帝表達“我不願意”四個大字,
不過是個名分而已,靜貴太妃生前也算是無冕皇后了,統領六宮十年之久,養子咸豐帝繼位後,
對她也是孝順有嘉的,她為什麼要執著於一個虛名?
而咸豐帝,又為何遲遲願意給?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靜太貴妃的丈夫道光皇帝,為何也沒給她皇后的名分?
恐怕在後位空置的情況下,一名皇貴妃在原地打轉十年的情況也是不多見的,看似近在咫尺,
實際上卻遠在天涯,
若說是靜貴太妃差在哪裡還真的很難說,感覺就差道光和咸豐這對父子的“一個念頭”而已,
父子二人這般默契,莫非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道光帝最寵愛的女人,究竟是誰?
道光帝在生前先後共有過三位皇后,
第一位皇后鈕祜祿氏,早在道光帝還是一名皇子時就嫁給了他,
婚後夫妻二人省吃儉用,日子過得比較清苦,這位皇后生前不但沒能生育,
連丈夫坐上皇位的日子也沒能趕上就香消玉殞了,後被追封為孝穆皇后。
按照清朝的規制,皇后先於皇帝駕崩的,要與皇帝合葬,
結果道光帝的陵寢發生滲水事件,被遷入的鈕祜祿氏的棺木也成了“孤舟”,
總得來說,這位皇后生前及死後都比較坎坷。
第二位皇后佟佳氏,原為道光帝潛邸時的側福晉,嫡福晉鈕祜祿氏過世後,
佟佳氏被扶正,道光帝繼位第三年,她順理成章被立為了皇后,
實際上她才是地地道道的道光帝的第一任皇后。
道光帝在潛邸時,除了側福晉輝發那拉氏(後獲封和妃)所生的庶長子奕緯,
還有一個長女便是佟佳氏所出,不幸的是,這個女兒出生六年之後,
距離父親登上皇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因病過早離世了,此後佟佳氏再沒生下一兒半女。
她之所以能夠坐上皇位,應該與她的家族背景脫不開關係,雖然嫡福晉鈕祜祿氏是開國元勳額亦都的後人,
佟佳氏的家族也不差,她的先祖佟圖賴是康熙皇帝的外祖父,
其家族成員在清初多任顯職。
道光十二年下半旬,佟佳氏患病,轉到第二年的時候,病情突然加重,數日之後便崩逝了,
道光帝與這位皇后的感情應該還是不錯,他在上諭中追憶說,
佟佳氏陪伴他二十六年,“柔嘉維則,孝敬無違”是眾所周知的,之後每逢佟佳氏祭奠之日,
道光帝也都親自奠酒,這種情況在整個大清史上都是罕見的。
但是即使如此,道光帝放在心尖上的女人,卻是別人.........
第三位皇后鈕祜祿氏,也是咸豐帝的生母。
這位皇后在道光一朝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
她是皇太后鈕祜祿氏(道光帝的繼母)的親侄女,不過姑侄倆並不是開國元勳額亦都的後人,
同權臣和珅一樣,他們都屬於其他支系的鈕祜祿氏。
道光元年,年方14歲的鈕祜祿氏經選秀剛入宮,便被道光帝看中,隨即被封為“貴人”,
一年後她又被晉封為“全嬪”,沒到半年又被晉升為“全妃”。
這個晉升速度,在道光帝的後宮中是無人能夠企及的,
我們看皇長子奕緯的生母那拉氏,
她可是當時道光皇帝唯一一個兒子的母親,苦熬多年,此時也只不過得了個嬪位而已,
再看與全妃同時進宮的祥嬪(後被封為祥妃),還在嬪位未得晉封,
這麼一對比,可見全妃鈕祜祿氏有多受寵,再加上她或許是身體素質要好一些,
沒幾年便有了身孕,這讓膝下荒涼的大喜過望,孩子還沒出生,又將全妃晉封為“全貴妃”,
雖然最終全貴妃生下的是女兒,且不幸夭折了,但並不影響道光帝對她的寵愛,
她生下皇四子奕詝(未來的咸豐帝)後,道光帝將她晉升為皇貴妃,位同副後,
此時皇后佟佳氏也走入了生命的倒計時,顯然下一任皇后就會是全皇貴妃了,佟佳氏去世後,
全皇貴妃成為了皇后。
那麼,靜妃——皇六子奕訢的生母,也就是後來的靜貴太妃,又是怎麼回事呢?
靜妃,半路殺出的“黑馬”
靜妃獲寵的時候,道光帝已經年過半百了,此時的靜妃還只是不顯眼的靜貴人而已,
她能夠被道光帝寵幸,也全賴於當時的全貴妃身懷六甲,
可以說,她是在全貴妃有孕時藉機上位的女人,如同一匹“黑馬”突然“殺”進了寵妃行列。
究竟是膝下荒涼的道光帝四處撒網瞧上的她,還是她略施小計抓住的機會,這也無從得知了,
結果就是,靜貴人在道光六年生下了道光帝的皇次子奕綱,
她也因此被連續兩次晉封為靜嬪、靜妃。
不幸的是,皇次子才剛來到世上四個月就夭折了,
但這一切對全貴妃這個寵冠後宮的女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危機感撲面襲來,
要知道道光帝十分渴望后妃們能生下皇子來,儘管全貴妃和祥妃都生育過,
但她們生下的都是女兒,且都幼年夭折,
至於皇長子和其生母那拉氏,並不受道光帝所喜,全貴妃自然也不會將他們當做對手來看,
相比起來,或許靜妃的家世不如她顯赫(不是孝莊那一支的博爾濟吉特氏),容貌不如她嬌豔,可生子能力卻比她強,
這不能不讓全貴妃忌憚。
此後,後宮中全貴妃、祥妃、靜妃這三個女人,好似在比賽一樣,爭相生孩子:
先是祥妃生下皇五女,
之後靜妃又生下了一名皇子——皇三子奕繼,從這個“繼”字大可以推測中道光帝當時的心理,對這個兒子寄予了莫大的厚望,
可惜這個兒子剛滿月就夭折了!
此後靜妃再度生下了皇六女,
就在靜妃有孕時,全貴妃算是報了當年靜妃趁機爭寵之仇,也再一次懷上了身孕,
而祥妃也有了身孕.......
這個節骨眼兒上,突然發生了一樁出人意料的大事——庶長子奕緯去世了,這意味著道光帝沒有兒子了!
這下,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了全貴妃和祥妃隆起的肚子上,
好在,她們雙雙生下了皇子:
全貴妃生下了皇四子奕詝,令人玩味的是,六天之後祥妃生下了皇五子奕誴。
相傳,攻於心計的全貴妃從小太監處得知祥妃妊娠在前,非常著急,
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顯然率先生下來的皇子要佔據一定的優勢,因此全貴妃想盡辦法趕在祥妃之前生下了孩子,
不過這也為奕詝(咸豐帝)的身體留下了極大的隱患,
以至於後來他一生多病,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不像他的先祖那樣長壽。
她們生下皇子之後,
靜妃也生下了皇六子奕訢,也就是清末赫赫有名的恭親王,
但總歸是失去了先機.......
那麼靜妃與全貴妃相處得怎麼樣?
後宮女人之間的“鬥爭”
道光十三年,無兒無女的皇后佟佳氏(孝慎皇后)去世,
全貴妃晉封“皇貴妃”,後於道光十四年正式登上了皇后寶座,那一年她27歲。
靜妃則晉升為靜貴妃,時年22歲。
可同樣生下皇子的祥妃,不僅沒被晉升,還在原位打轉,此後更是在道光十七年降為了祥貴人。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對於全皇后來說,對她威脅比較大的只有靜妃和祥妃這兩個同樣生育了皇子的女人,
原本她防備的還是祥妃,這個與她同時進宮又屢屢同時懷孕的女人,
可隨著時間流逝,皇子們漸漸成年,皇五子奕誴很快就在道光帝面前失寵了。
據說這大概是因為奕誴長得面貌粗醜,性格毛躁不好學,很不得道光帝的歡心,
導致其生母也受到波及,漸漸被冷淡了,
此後還將皇五子過繼給了惇親王綿愷——太后的親生兒子。
而統領後宮的全皇后,因著道光帝的寵愛,再加上是皇太后的侄女,其子奕詝也頗受父皇所喜,
多少開始有了一些恃寵而驕的意味,她唯恐道光帝流連於某位宮妃,
所以不遺餘力緊緊地盯著道光帝,以至於此後差不多七年,宮中再未出現生育的嬪妃,
若說不是全皇后的緣故,還有些說不過去,
全皇后去世後,後宮又有四女三子出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囂張跋扈的皇后,讓後宮嬪妃多少都有了些微詞,
而皇太后鈕祜祿氏也開始對這個侄女兼兒媳十分不滿,
漸漸地,皇太后和全皇后之間就有了摩擦,後宮嬪妃大多是站在了皇太后的一邊,
估摸著祥妃也是如此,
有那麼一段時間,後宮嬪妃接連不明原因被貶降,
僅從《清史稿》上的記載來看,道光帝的嬪妃們被貶降的數量,就已經多得可以用反常來形容了:
祥妃、彤貴妃、佳貴妃、成貴妃,統統被降為了貴人.......
這些嬪妃究竟犯了錯,竟能從妃位一降至貴人?遺憾的是,史料裡沒有寫明原因,
後世猜測,這很可能是皇后與太后鬥爭的結果,
若真有此事的話,也就不難理解祥妃被降為祥貴人的原因了。
這倒不是空穴來風,除了宮中嬪妃受到婆媳矛盾的波及,太后與皇后在前朝的親屬親信們,似乎也都是升降獎罰,不太尋常。
那靜貴妃呢?
其實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祥妃母子已經沒有了競爭力,
對於全皇后來說,眼下最大的對手就是靜貴妃了。
從祥貴妃等人的結局來看,靜貴妃遠比其他女子要穩重沉穩得多,
很可能她在當時沒有參與婆媳之間的鬥法,因此沒有受到波及,
而且,幾位皇子隨著年齡增長,就顯露出賢愚之別,靜貴妃所生的皇六子奕訢顯得非常出挑,
道光帝也時時表現得有些偏愛的意思,這對靜貴妃來說,無疑是樁好事,
畢竟,清朝的皇帝可不是依循嫡長制的,她不需要做什麼,把兒子養好就是資本。
相比之下,身居後位的全皇后是如坐針氈,她的兒子奕詝比起六弟奕訢來說,是半點優勢全無,
在這樣下去,未來的皇帝可就不是出自她的腹中了。
於是,就有了這麼一樁來自野史的“傳聞”:
據說某一年過年,全皇后趁著皇子們到宮中與母親們一起用飯的機會,在皇六子奕訢的碗盤中下了毒,好在奕訢躲過一劫,可事情卻兜不住了,
本就與兒媳矛盾重重的皇太后,聞訊大怒,立即讓道光帝賜死了全皇后。
當然,野史的傳聞未必可信,畢竟這些作家也沒親臨過現場,也沒調查過真相,
但全皇后卻於道光二十年的正月十一日,突然間去世了,年僅33歲。
關於她的死因,還有另一種說法,據說是全皇后病倒了,
皇太后特地吩咐身邊的侍女將自己配來保養的藥酒送給皇后飲用,
試圖緩和婆媳之間的關係,
不料,第二天鍾粹宮裡傳出訊息:昨天晚上還好好地的皇后竟在睡夢中崩逝了!
這種說法,大概將全皇后的死因牽扯到了皇太后身上,說的是皇太后“賜”給皇后的那瓶酒內有乾坤,
不過,即使有這麼一樁秘聞,恐怕也不是外人能輕易得知的,
我們也實在不好隨意推測,
無論如何,全皇后死了,道光朝的皇后寶座再一次空缺了下來。
然而,道光帝沒有再冊封過皇后,只是將靜貴妃晉升為皇貴妃,讓她管理六宮事務,
並將10歲的皇四子奕詝交由她來撫養。
皇貴妃距離後位也僅僅只有半步之遙,其實照著這個邏輯,靜貴妃也該是下一任皇后的,
可是,整整十年過去了,道光帝半點將她晉升為皇后的意思都沒有,
哪怕他在臨終前,都未曾留下此類遺詔,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道光帝不晉升靜皇貴妃為後的原因猜想
全皇后猝死之後,道光帝顯得格外的傷心。
他不僅為全皇后舉行了隆重的喪禮,甚至還親自將她的靈柩送往自己的陵寢,
並親身參與了“孝全皇后”入葬地宮的全過程.......
總之,從這方面來看,道光帝對這位全皇后不是一般的喜愛,是他心尖尖上的女人無疑,
這會是靜皇貴妃未能坐上後位的原因嗎?
畢竟,妻子這個角色,雖然在古代不乏摻雜進家世因素,可誰能又說皇后不會是皇帝心中分量最重的人呢?
自古深情帝王也不少,為了心愛的女人空置後位也是可能的。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
據說道光帝受到祖父乾隆皇帝“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復冊中宮之理”這一上諭的影響,覺得自己也六十歲了,沒有必要再冊立什麼皇后了。
我也想說說我的觀點,
整體來說,道光帝的嫡妻或者皇后,都是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再加上道光帝比較離奇的子女緣分,說不好是不是擔心靜皇貴妃坐上後位,也出現什麼狀況,
還有更大的一種可能,
就是關於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訢這兩個兒子——道光帝還沒選擇好繼承人。
有人可能會問,這兩個兒子眼下都是靜皇貴妃在撫養,她成不成皇后,對兩個皇子又有什麼影響?
這就要提到靜皇貴妃為什麼渴望成為皇后了。
靜皇貴妃的出身雖然不如前兩位皇后,但不比全皇后家世差,其遠祖是明代達延汗,
可比較遺憾的是,到了其先祖那一支,一直屬於“下五旗”中的正藍旗,
她若成為皇后,家族勢必要抬旗的,
這無形中會為皇六子奕訢在“上三旗”中增加一份力量——宮廷內侍衛可都是上三旗中選任。
在道光帝還沒有拿定主意之前,
恐怕是不大可能將靜皇貴妃晉升到後位,
因此道光帝先將靜貴妃晉升到了後位必經之路——皇貴妃的位置上,萬一他選中了奕訢,
屆時再升皇貴妃為皇后,也就不那麼突兀了。
最終結果卻是,他選中了奕詝,靜皇貴妃自然就沒有晉升的必要了。
那麼,奕詝——未來的咸豐帝,此前與養母靜皇貴妃的關係怎麼樣?
咸豐與養母靜貴太妃之間的關係如何?
拋開靜貴太妃的身後事來說,在她生前,咸豐帝的表現是挑不出什麼毛病的。
想想靜貴太妃將咸豐帝從十歲,養育到二十歲,
十年的時間,足以培養出一些感情來。
而靜貴太妃的親生兒子奕訢,也與皇四子奕詝年齡相仿,兩個孩子同在上書房,
即使出生在皇家,年齡也不算小了,可到底沒到為了皇位爭個頭破血流的地步,
更多的應該是兩個皇子相處得十分友愛。
對於靜貴太妃來說,雖然奕詝不是親生兒子,但她斷然不會厚此薄彼,
至少在所有人面前,對奕詝只怕會更好,呵護備至,萬般疼愛的那種,
至於心裡想什麼,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誰知,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兩個皇子也成年了,對皇位的角逐也在心裡有了較量。
可意外的是,道光帝還是選擇了各方面都不如奕訢的奕詝,
“一匣雙詔”這種奇怪的做法,似乎表明了道光帝在兩個兒子之間徘徊了許久,
然而,道光皇帝一廂情願的做法,卻給兩個兒子帶來了不少矛盾,
咸豐帝繼位後,就特地將六弟奕訢的封號上添加了個“恭”字——兄則友、弟則恭,
似乎在提醒奕訢要安分守己。
我想,道光帝的遺詔給靜貴太妃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
或許此前她篤定自己優秀的親生兒子奕訢會勝出,可誰料竟是一場夢碎,
奕訢反而被淘汰了,或許她一生都沒想明白,為何道光帝做出這樣的選擇。
當然,後世也做了不少推測,大多指向咸豐帝背後的高人——杜受田,
不過,我們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單獨說這兩個皇子,奕訢真的比奕詝處處都優秀麼?
其實,從恭親王的政治生涯來看,他還真有一樣是比不得奕詝的,
就是心機,否則也不會被慈禧打壓了,
這個詞不算是貶義,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需要有城府有心機的,這一點,確實奕詝比奕訢做得好,
才華不行道德來湊,能力不行就煽動老父親的愛子之前,或許道光帝正是看中奕詝這份總能將不利因素化解的心機,才做出這個決定。
可靜皇貴妃不理解啊,再加上咸豐帝坐上皇位都好幾個年頭了,
也沒有尊自己為太后的意思,久而久之就在心裡有了怨言。
關於這些,也有一些野史如王湘綺所著《祺祥故事》的記載,
據說靜貴太妃生病的時候,一次咸豐帝前去探望,為了不打擾太妃休息,也就吩咐左右不要聲張,
躺在病榻上的靜貴太妃,依稀透過簾子看見床前一道身影,她以為是奕訢,
便開口說:汝何尚在此?我所有盡與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
大意就是,你怎麼又回來了,我不是都交待過你了麼,他心思難測,別讓他起了疑心.......
這就尷尬了,咸豐帝知道是靜貴太妃認錯人了,恐怕她再吐露出什麼讓自己寒心的話,
就喊了一聲“額娘”,靜貴太妃也才意識到自己認錯了,
結果只是看了一眼,便扭過頭躺著不再說話,
而這一切,恭親王是一點也不知情的。
此後,咸豐帝又去探望靜貴太妃時,與恭親王相遇,
於是咸豐帝問起靜貴太妃的病情,恭親王表示油盡燈枯了,怕是為了太后封號不肯瞑目,
咸豐帝當時只說了“哦,哦!”兩聲,
恭親王扭頭就去了軍機處,傳旨準備太后冊禮,
也為後來的兄弟不和埋下了隱患。
奇怪的是,恭親王都不知道的事,野史作家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可見野史寫得不足為信,可王湘綺畢竟曾是宗室大臣肅順的家臣,或許是聽過不少太妃與皇帝不合的傳聞,
從這些角度來看,自打咸豐帝登基,可能他和養母之間的關係就急劇惡化了。
那麼,他為什麼遲遲不願意尊她為太后?
起碼,做做樣子也該給養母一個太后名分,為何要這麼曲折呢?
咸豐帝為何遲遲不願意尊靜貴太妃為太后?
或許對咸豐帝來說,
養母畢竟不是生母,更何況靜貴太妃撫養他時,他已經十歲了,按例,不應封為皇太后,
這種可能還是蠻大的,比如明朝嘉靖皇帝,就因為自己生父和生母名分的問題,與大臣們起了衝突,
咸豐帝這麼做也說得過去,畢竟靜貴太妃享受的是太后的待遇,只不過沒有太后之名而已,
這有什麼要緊的呢?
可靜貴太妃不這麼想啊,再加上親生兒子角逐皇位失敗,在太后封號問題上搞不好就是慪氣,
值得推敲的還是她的身後事,
陵寢簡陋或許是因為財政短缺,可為什麼不繫道光帝的諡號,靈位也不進入太廟呢?
據咸豐帝自己所說,
"爰考會典所載,太祖高皇帝三後,惟孝慈高皇后配祀太廟,諡號稱高。是別殿奉祀,稱號宜殊,非惟前代之舊章,實本我朝之定製。今明禋鉅典,朕不敢以感恩之故,稍越常經。景鑠鴻名,朕何敢以盡孝之私,致逾定禮。"
大意就是,
清太祖努爾哈赤,三位皇后中,
唯獨孝慈高皇后(皇太極的生母,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才繫了努爾哈赤的諡號“高”,配祀太廟,
因此,咸豐帝自己不想開這個先例。
可這有點牽強了,若不是多爾袞被順治帝議罪,恐怕其生母阿巴亥的靈位也會入太廟,
而且,多少皇后被追諡號都是繫上了生前丈夫的,
為何到了恭親王生母身上,就這麼費勁呢?而且後來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還是為靜貴太妃追諡為“成皇后”,可見這並非是個必須要遵守的規制,
恐怕,咸豐帝心裡所想的,是另一回事了。
這倒不是說太后孃家抬旗的問題,畢竟咸豐帝事後也是給靜貴太妃的家族抬了旗的,
更多的原因,應該是為了跟恭親王置氣,
故意削減了其生母的死後待遇。
很可能,這太后名分就是恭親王強行討來的,畢竟當時他是軍機處的首腦,
藉著皇帝一些含糊不清的話,曲解咸豐帝的意思為生母,堂而皇之地將生母尊為太后,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這無疑是對咸豐帝皇權的巨大挑釁,
生米煮成了熟飯他也無可奈何,只能在後面的環節發洩心中的不快。
靜貴太妃屍骨未寒,咸豐帝就以奕訢辦理皇太后喪儀多有疏漏為藉口,免去他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等職務,
同時警告他“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自此,兄弟感情破裂。
後來,雖然又授予奕訢都統、內大臣等職務,
但是,終究咸豐一朝,奕訢再也沒有得到信任和重用,
哪怕咸豐帝臨終之際,選出的八名輔政大臣,也沒有恭親王什麼事,可見這個裂痕有多深。
結果,這對兄弟不和,卻便宜了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