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商";
第二階段是"早商";
第三階段是"晚商",
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
滅夏建國
商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一個部落,為東夷族的一支,以玄鳥為圖騰。夏朝末期,夏帝桀昏庸無道,商的勢力趁機由黃河下游發展到黃河中游,建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shu(黍子)、稷(穀子)、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佔主要地位的時代。
網開三面
商湯有一次外出,看見在一處茂盛的林子裡,一個農夫正在張掛捕捉飛鳥的網,東南西北四面掛的都有。待網掛好後,這個農夫對天拜了幾拜,然後跪在地上禱告說,“求上天保佑,網已掛好,願天上飛下來的,地下跑出來的,從四方來的鳥獸都進入我的網中來。”湯聽見了以後,非常感慨說:“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網盡矣!要是如此的張網,就會完全都捉盡啊!這樣做實在太殘忍了。”就叫從人把張掛的網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湯也跪下去對網禱告說:“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飛,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飛,不聽話的,就向網裡鑽吧。”說完起來對那個農夫和從人們說,對待禽獸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盡捉絕,不聽天命的,還是少數,我們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聽天命的。諸侯聽說這件事以後,都稱頌說:湯真是一個有德之君。那個農夫也深受感動,就照湯的做法,收去三面的網,只留下一面。
盤庚遷都
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即位之初,商朝國都位於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約公元前1300年,盤庚決定渡河南下,遷到商湯的故地定居。當時商朝已經五次遷都,朝廷居無定所。因此民眾相互慨嘆,都發怨言,不想搬遷。 盤庚於是曉諭諸侯和大臣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祖先共同平定天下,一切法則都能遵循。捨棄這些好的法則,而不努力實行,憑什麼成就德政呢?”,於是渡河南下,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史稱“盤庚遷殷”。盤庚遷殷後,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商朝國勢再度振興 ,故後世稱商朝為“殷”或“殷商”。
武丁中興
盤庚遷殷後,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武丁時達到商王朝最強盛時期。於是在軍事上不斷征戰四方。先後征討鬼方、土方、羌族,商王朝的勢力在西、北、東、南急劇擴張,達到商代的最高峰,史稱“武丁中興”。
商紂王
紂為帝乙少子,帝乙正妻所生,得立為太子。紂天資聰敏,體格魁偉,勇力過人,能赤手與猛獸搏鬥,能言善辯,恃才傲物。帝乙死後,紂繼位為王。紂王好酒色,喜淫樂。他整日胡作非為,不盡心朝政,是中國有名的暴君。為了懲罰那些反對他的人,他採取了很多的酷刑。他還輕信寵妃妲己的讒言,過著荒淫無恥的生活。不僅如此,還大興土木,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室。為了供自己玩樂,紂王還建造了宏偉的鹿臺。鹿臺高千尺,寬三里。按照姜子牙的預計,這個工程要完工需要三十五年,足見其工程之浩大。紂王命北伯崇侯虎監造鹿臺,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歷時兩年四個月。三十五年的工程,僅用兩年四個月便完工,紂王的搜刮民財之重,可見一斑。紂王的生活越來越糜爛了,他還下令在沙丘平臺用酒裝滿池子,把各種動物的肉割成一大塊一大塊掛在樹林裡,以便一邊遊玩,一邊隨意吃喝。同時又叫祼體男女互相追逐嬉戲,生活靡爛荒淫至極。我們最為熟悉的是高築“鹿臺”,又“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紂王荒淫無道,寵愛美女妲己,唯婦言是聽,厚斂賦稅,致使百姓怨恨、諸侯離心。最終為周所滅。商朝歷經17代30王(不包括湯長子太丁),共554年。我們熟知的封神榜由此而編。
商王朝帶給我們最震撼的東西,除了甲骨文之外,其實還有一項,那就是青銅器。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母戊而鑄造的祭器,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館村殷墟出土,現重832.84千克,是中國現存最重的青銅鑄件。造型端莊厚重,器身呈長方形,立耳,柱足粗壯,通高133釐米,口長110釐米,寬78釐米。腹部飾有獸面紋,耳郭飾有虎食人頭紋。腹壁內鑄銘文“司母戊”3個字,司通“祠”字,意指祭祀,母戊為商王文丁母親的廟號。
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在占卜用的龜殼獸骨以及一般獸骨和骨用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字型,又稱“契文”、“卜辭”、“刻辭”、“龜甲文字”等。
我只是一個分享歷史的小小搬運工。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