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提起蒙古的第一反應就是蒙古族,但是別忘了,在我國北邊還有一個蒙古國呢!兩者既然都和“蒙古”二字有關,那必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實現在的蒙古國是從我國獨立出去的。那麼蒙古國當時為什麼要脫離出去呢?其發展又如何呢?
艱難脫離之路
蒙古國,也被稱為外蒙古,是中國近代丟失掉的一塊土地,眾所周知,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朝代,也是為數不多的由外族人統治的朝代。
明朝建立之後,統治者就一直擔憂蒙古族勢力會捲土重來,所以為了加強統治便把蒙古分為了內蒙古和外蒙古兩部分。
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朝的統治能力逐漸下降,後來又因為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被西方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面。鴉片戰爭爆發之後清朝更是日益沉淪,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蒙古國便萌生了獨立的念頭。
1911年,外蒙古活佛八世在沙俄駐庫倫領事的策動下,建立了“大蒙古國政府”,自稱日光皇帝,年號共戴。接著,俄蒙聯軍包圍了蒙古辦事大臣衙門,解除了清軍的武裝,把辦事大臣和其隨從人員全部押送處境,入侵內蒙古。但是,外蒙古這次的獨立,清朝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並不承認。在全國人民強烈的要求下,袁世凱出兵,花了三年時間才收復內蒙古,外蒙古卻沒有收復。
1913年,沙俄當局迫使北洋政府簽訂《中俄宣告》。宣告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的宗主權,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俄國和中國承認外蒙古自治;中國不能在外蒙古派駐官員以及軍隊,也不能移民。1915年6月,外蒙古宣佈取消“獨立的大蒙古國”,實行自治。
1917年,俄國內部爆發了十月革命。雖然俄國兩次對外宣佈廢除沙俄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事實上依然支援外蒙古獨立。1919年11月7日,徐世昌和段祺瑞決定出兵外蒙,並全面否定《中俄宣告》。十天後,外蒙古正式上書徐世昌,請求廢除俄蒙一切條約。22日,民國政府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取消一切不平等條約,還在外蒙古駐防。可徐世昌的鐵腕政策,引起了不少王公喇嘛的不滿。
同年,牧民出生的蘇赫·巴托爾和喬巴山尋求共產國家的幫助,希望能建立獨立的蒙古國。1920年,他們在列寧的扶植和幫助下,建立了蒙古人民黨。段祺瑞下臺後,外蒙古僅留部分兵力,而白俄、日本關東軍早已對外蒙虎視眈眈,因此外蒙進入了混亂狀態。外蒙多次向直系、奉系軍閥求助,都遭到了拒絕,兩支部隊相互推脫。
1921年3月18日,蒙古人民黨軍隊在蘇聯紅軍的支援下,趕走中國駐軍,攻佔買賣城,宣佈脫離中華民國。當時中國各軍閥陷於內部爭鬥,無暇顧及外蒙古。就這樣,外蒙古在蘇聯的幫助下成功獨立。7月11日,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
1922年,外蒙古與蘇聯簽訂《蘇蒙修好條約》,蘇聯率先承認外蒙古的獨立。外蒙古獨立的訊息傳到國內,社會各界紛紛強烈反對外蒙古的這一舉措。國內各軍閥相互推諉,導致北洋政府沒有能力出兵收復外蒙古。只是發表了嚴厲宣告,不承認外蒙古獨立。
1924年底,外蒙古政府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以1911年作獨立。中國政府不承認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卻也不能改變什麼。1944年,外蒙古轄下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大部分併入蘇聯。1946年,民國政府被迫承認外蒙古獨立。就這樣,外蒙被北洋政府從手中丟出去了。
蘇聯在隨後二十年裡,在外蒙古進行了一系列騷操作。例如完全排除第三國資本、大力培養親蘇幹部、擴大蘇聯駐軍規模等等。
那時蒙古已徹底投入了蘇聯的懷抱,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也只能選擇睜隻眼閉隻眼,就這麼過去了。
蔣介石承認外蒙古獨立
二戰後期,美國與日本在太平洋上逐島爭奪,付出了十二萬人的代價。為減少傷亡,在1945年初的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想讓斯大林做出出兵中國東北的決定。蘇聯條件很簡單,承認外蒙古獨立。
蔣介石當然不答應,“就算是讓蘇聯有本事來拿,我也不會承認外蒙!”可斯大林的理由斬釘截鐵:倘若有支軍事力量,從外蒙進攻蘇聯,切斷西伯利亞鐵路,那蘇聯就完了。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日本投降的腳步大大加快。蘇聯顧不上等蔣介石承認外蒙古,便命150萬裝備精良的紅軍出兵中國東北,70萬“皇軍之花”關東軍一擊即潰。東北被蘇聯牢牢控制。
手上多了東北這張牌,斯大林不怕蔣介石不答應。蘇聯在談判中也亮出了底牌:如果蔣介石不承認外蒙古,就把東三省交給解放軍。
這句話瞬間擊穿了蔣總統的心底,他動搖了。一個是外蒙古,一個是全中國,他的雙腳已作出判斷。
1945年8月14日,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天,蘇聯和南京國民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蒙古維持現狀,由人民決定是否獨立。外交部長宋子文拒絕簽字並辭職,最後由王世傑簽字。宋子文知道,這一筆下去,就是千古罪人!
蘇聯操縱的蒙古公投沒有懸念,外蒙古在1946年1月5日正式獨立。海棠葉不復存在。
蔣介石在敗逃臺灣後,可能對推動外蒙古獨立有所懊悔,想透過在聯合國發起“控蘇案”做些掙扎。無奈此一時彼一時,人微言輕的臺灣當局根本無法撼動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已到手的肥肉,只能不了了之。
1952年,蔣介石在一次國民黨內部會議上談及承認外蒙獨立的三個理由:
一、各民族是平等和獨立的,外蒙想獨立,為何不成人之美?二、外蒙自民國十年一直在蘇聯控制中,我們不想放棄有什麼辦法?三、外蒙是不毛之地,就算奪回來也滿嘴是血,還是個累贅。
不管這是肺腑之言還是推托之詞,外蒙古都回不了了。
舉國償債,艱難度日
終於實現獨立願望的蒙古國不僅沒有過上其夢寐以求的美好日子,反而還在向另一個欠債崩潰的極端不斷靠近。
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二大內陸國,雖然國內絕大多數土地被草原覆蓋,可利用耕地面積比較少,但畜牧業還是比較發達的,疫情期間蒙古國就硬核支援了我們3萬隻羊。
蒙古國內所探明礦產多達80多種,有8000多個採礦點,很多還都是一些稀有礦產,除了礦產資源以外,蒙古國的黃金,煤炭,石油儲量也都不在少數。
按理說蒙古國擁有如此豐富的礦產資源,畜牧業發展得也不錯,而且人口又不是特別的多,那這個國家應該非常富有才對,可為什麼還會走到舉國欠債的地步呢?
地理位置成最大限制
我們都知道,蒙古國是被我國和俄羅斯所包圍的一個完完全全的內陸國,從國家安全形度上考慮,其他國家是不敢隨意攻打外蒙古的,可這個好處也恰恰成為了它最大的弊端。
外蒙古國內部交通非常閉塞,沒有海岸線,任何產品想要出口都要途徑我國和俄羅斯,那就意味著需要支付大額關稅。據瞭解,整個外蒙古國內部也就只有兩條鐵路,一條是通往俄羅斯的,一條是通往我國的。
經濟結構過於單一
外蒙古國經濟發展非常依賴資源出口,而落後的交通又不能給資源出口提供便利的條件,對蒙古國實現工業化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阻礙。蒙古國看似擁有金山銀山,可是卻只能遠觀,因為國內工業水平過於落後,所以沒有辦法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
國家未來發展既沒有清晰的計劃,也沒有清楚的目標,一開始只能一味的邯鄲學步效仿蘇聯。蘇聯解體之後,蒙古國就如同盲人失去了柺杖一樣,陷入了困境, 只能勉強依靠礦產資源出口苦苦支撐。
眾所周知,一個國家如果高度依賴資源出口,這往往會帶來巨大的風險危機。因為一旦資源類的商品價格低迷,國家經濟將會出現大幅度跌落,而蒙古國的經濟結構又過於單一,國內GDP的三分之一基本上都是靠出口礦產資源實現的。
蒙古國非常清楚,國內的礦產資源總有消耗完的一天,所以一直在尋求一條更有效的發展道路。
蒙古國嘗試過利用礦產資源出口反哺帶動工業和服裝業等,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除了礦產以外的其他產業依然脆弱不堪,不能夠獨擋一面。如果在礦產資源消耗完全的時候還沒有其他任何產業可以頂上的話,屆時的蒙古國將會面臨嚴重的經濟衰退。
畜牧業呈下降趨勢
除了礦產資源以外,蒙古國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遊牧業了,蒙古國的北部和西部大多都是山脈,南部又是戈壁沙漠,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大約30%左右的人都從事遊牧業。
相當於全國有90萬人都在從事遊牧或半遊牧業,而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卻只有少得可憐的6萬多人,產值更是隻有農牧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左右。
可是近幾年因為蒙古國環境惡劣,國內的牛,馬,羊等畜牧資源數量減少了大概5%左右,不僅是畜牧業受影響,就連煤炭和礦產資源的產量也呈現了略微下降的趨勢。
工業落後,第三產業不發達,唯二依靠的礦產出口和畜牧業又都接連遭受打擊,蒙古國可以說是禍不單行。
蒙古國為了緩解危機開始大量舉借外債,2018年蒙古國的外債就已經高達230億美元了,而同年蒙古國的國家GDP也才不過100多億美金,完全入不敷出。
蒙古沒有辦法就只能繼續借債,拆了東牆補西牆,最後變成了惡性迴圈,現在別說是債務了,就連還上利息都成問題。根據最新資料表示,僅2021年第一季度,蒙古國的外債數額就已經攀升至了324億美元,令人震驚。
因為近幾年蒙古國經濟下滑,所以不少外資企業都選擇了撤資,這也就導致了蒙古國失業人數的增加。蒙古國的普通勞動力倒是足夠,但是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的人才卻十分匱乏,因此這些技術崗位通常都是外國人從事的。
可外國人撤走了之後,把尖端人力和先進的技術也都一併帶走了,蒙古國本身就沒有礦產開採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所以很多礦產資源都不能得到充分開採和利用。一塊肉就放在你眼前,可是你卻只能看不能吃,也是很讓人捉急難受的。
面對鉅額外債,蒙古國甚至出現了病急亂投醫的情況,開始大量印刷發行貨幣,導致了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錢變得不再值錢,而國內的物價卻又在不斷飛漲,民眾生活可以說是苦不堪言。
2020年疫情影響下,很多國家經濟總量都有所下滑,可蒙古國的GDP竟然破天荒出現了負增長情況,經濟總量只有130多億美元,比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還慘不忍睹。
而我國內蒙古2020年人均GDP約為3.8萬元,蒙古國僅為內蒙古的二十分之一,為0.19萬元。也就是說整個蒙古國還不如我們一個蒙古省,同樣都是“蒙古類”,可如今的發展卻是天壤之別。
何去何從,路在何方?
很多人在看熱鬧的同時,也都不由得感嘆一句,這樣的蒙古國未來出路到底在哪裡呢?其實蒙古國本來就是我國的一部分,重新回到我國懷抱也未嘗不可,況且現在的中國早已經今非昔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蒙古國。
或許蒙古國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開始主動效仿我國的經濟模式並與我國達成合作。
中國 現在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一個有著十多億人口的龐大消費市場,兩國在經濟上有著很大的互補性。
蒙古國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出口國,而我國又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消費國,如果兩國達成合作那對雙方都是有利無害的。我們可以通過蒙古國獲取資源來保障生產供應的穩定,蒙古國可以賺取發展資金,完全是雙贏的局面。
蒙古國非常清楚,一旦蒙古市場對我國開放,他們就不用捨近求遠到其他國家出口一些生活必需品了,而且兩國之間有著天然的毗鄰優勢,可以有效節省運輸費用。
中國企業一帶入駐蒙古國,不僅可以給其帶去大量的資金,人力,而且還能夠大大提升蒙古國內交通基建水平。
自從蒙古國加入《亞太貿易協定》之後,兩國之間的貿易稅也隨之發生了減少,蒙古國目前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出口額已經佔到其總出口額的60%以上了。
蒙古國的外貿額在今年前兩個月時間內達到了23億美元,其中和我國之間的就佔了一大半,為16億美元,佔比外貿總額的69.6%
我國的商品在蒙古國很受歡迎,他們對我國的商品也達到了高度依賴,在我國邊境城市二連浩特每天都會看到無數蒙古國大卡車進出,它們頻繁往返,爭分奪秒排隊掃貨。
據估計每天從口岸通關,來到我國購物消費的蒙古國人大約有5000多名。除此之外,蒙古國還在扎門烏德市建立了自由貿易區,這個區域非常的特別,兩國的人民在這裡可以用人民幣進行消費。
這一舉措很快地成為了蒙古國內部的一個強勁增長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其實現了經濟復甦。可以看出,蒙古的經濟發展一直有向中國靠近的趨勢,相比於之前的急於擺脫中國和俄羅斯,一心向日本美國靠近,現在的蒙古國才算是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而且中國和俄羅斯一直在致力於聯手打造一條經濟走廊,如果這個專案能夠順利得以實施,蒙古國將會成為一個關鍵的交通樞紐,屆時蒙古國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會得到極強的改善。
中國的輻射帶動現下已然成為了蒙古國實現經濟復甦的新動力,這也將會是蒙古國改善經濟危機的一個重要機會。即使蒙古國沒有重回祖國懷抱的想法和意願,和中國加強密切聯絡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尾言
蒙古國在歷經千辛萬苦獨立出去以後,卻並沒有獲得很好的發展,甚至走上了舉國欠債的道路,令人唏噓不已。如果當年蒙古國不搞分家,那如今蒙古高原上又是一番什麼景象呢?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討論。[思考][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