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稱為幽州、冀州。當初舜將中原之地劃分為十二州,河北就獨佔兩州。在古代,河北是中原農耕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的交界地,由南向北跨過燕山山脈後,就到了遊牧民族活動的範圍,所以河北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防禦重心。幽冀之地物產豐富,風流人物齊出,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
雖然有著悠久的歷史底蘊,但是河北境內的帝王墓並不多。我國已知帝王陵墓最多的三個省分別是:河南、江蘇和陝西,其中河南省境內發現的帝王墓位居全國之首,共有79座。。在五胡亂華之前,河北一直都不是政治舞臺的中心,儘管天下紛紛擾擾,它也能夠獨善其身,非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帝王陵墓少也是有原因的。
河北作為中華文化的起源之地,帝王陵墓雖然少,但也並非沒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座埋葬於幽冀之地的帝王陵墓。
大墓的發現
1991年的某一天,石家莊市獲鹿縣的天空上飄起了縷縷炊煙,勤奮早起的村民已經開始為一天的生計奔波勞碌。但與以往的清閒不同,今日的獲鹿縣分外喧囂。
故事的主角是一夥兒村民,他們都是附近磚瓦廠的夥計。以往,他們都是一起工作、一起生活,閒暇之餘還會聚在一起喝酒吃肉,吹牛調侃。總的來說,他們這幫人就算沒有深厚的友情,關係終究不會太差。但此刻的他們卻爆發了嚴重的爭吵,一夥人圍成一個圈,喋喋不休地爭論著,頗有一副大打出手的樣子。
這番“熱鬧”的局面自然吸引了很多人的駐足圍觀,其中就包括了兩名解放軍戰士。這兩名戰士原本是打算進城採購的,路過此地時也被村民們的爭鬥所吸引,便停下了腳步在一旁觀望。
或許是出於本能,又或許是軍人的職責所在,兩名戰士並不打算袖手旁觀,決定上前制止這場糾紛。就是這樣一個熱心腸的舉動,卻牽引出一座深埋於獲鹿縣地下的大墓。
原來,這夥村民在今天挖土造磚的時候,意外的從土裡挖出了許多造型古樸、做工精美的青銅器。本著見者有份的原則,無論是磚瓦廠的夥計還是恰巧路過的村民,都想從中分點好處。畢竟,大發橫財的機會就擺在眼前,窮苦半生的村民們又怎能不心動呢。於是,他們之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直到兩名戰士上前才有所收斂。
瞭解情況後的兩名戰士,二話不說就將他們挖出的古董收繳,並帶回軍營報告上級。但是,獲鹿縣地下埋葬著古董的訊息不脛而走,瞬間傳到了大街小巷。等兩名戰士剛剛離開,許多村民都拿起鐵耙,炕上鐵鍬,紛紛前往磚瓦廠附近挖掘古董。更有機警者,選擇在夜深人靜之時,偷偷跑來挖掘。一時之間,獲鹿縣興起了一波“挖掘熱”。
當地文物局在收到訊息後,馬不停蹄地前往現場勘探。但他們被眼前的場景所震驚,只見村民們三三兩兩地聚做一堆,不斷揮動手裡的鐵鍬進行挖掘,比干農活時還賣力。相關工作人員立馬出示證件,制止了他們的“土匪”行徑,並將所有村民疏散開來。
根據考古人員的初步調查,獲鹿縣地底應該是有一座大墓的,至於是何級別,暫時不得而知。同時,在這片開闊、平坦的土地上,一座小山包十分突兀地出現在這裡,而山包山卻寸草不生。這不經使考古人員猜測,這座山包就是大墓的封土堆,大墓的具體位置,應該就位於小山包之下。
於是,文物局立馬聯絡了當地駐軍,將發現大墓的訊息告訴了軍中高層,並請求他們連夜封鎖了磚瓦廠小山包附近的區域,二十四小時派人駐守。
墓主人身份
縣文物局將情況報告給市文物局以後,市文物局立馬抽調了大批考古工作人員前往此地,對出土了文物的古代遺存進行了再一次清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搶救性挖掘。但這次挖掘僅限於被盜挖的那一部分,並沒有擴大範圍。
這次的挖掘結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不到十平米的土地下,又出土了包括鳳鳥鼎在內的多件國寶級文物。而且,考古專家推測,他們所挖掘的部分只是大墓的陪葬坑。
隨後,考古工作人員對清理出的文物和收繳來的文物進行了細緻的檢測,結果證實這些文物都是西漢時期的產物。也就是說,埋葬在獲鹿縣地底的,是一座西漢時期的大墓。
為了弄清楚大墓主人的真實身份以及這座漢墓的具體級別,考古專家又對這些文物上所鐫刻的銘文展開了研究。從各種蛛絲馬跡中得知,這是一座西漢諸侯王級別的大墓,而墓主人是一位至少當了二十多年,封號為“常山”的王爺。具體是哪一位常山王暫時不得而知。
很多朋友對常山這個地方並不陌生,因為有句經典臺詞就是“吾乃常山趙子龍”,但是對於常山王這個封號就沒有什麼概念了。經過考古人員翻閱史籍發現,常山王這個封號只存在於秦漢時期。在數百年曆史中,多任常山王的結局十分悲慘,也使得這個封號透著一絲邪性。
漢惠帝曾先後封自己的三個兒子為常山王,但無一例外,三位王爺沒能當滿五年就去世了,有的是因病去世,有的是牽入了政治糾紛而被暗殺。常山王的封邑在今天石家莊附近,按理來說是鎮守北疆的重中之重,每一任常山王都是權利傾天的存在。不過,生於王侯將相之家,已然是身不由己,王室之間的爭鬥也遠比我們想象得殘酷。
在這種機緣巧合下,墓主人的身份資訊逐漸暴露。歷史上能當二十年以上常山王的只有一位,他就是“漢景十三王”中的劉舜,總共做了三十二年的常山王。
劉舜是漢景帝最小的兒子,漢武帝同父異母的胞弟,深得父親和哥哥的喜愛。於是,劉舜從小就養成了驕逸跋扈的性格,十分荒淫無道,根據史料記載,他唯一的優點就是嘴巴甜或者說情商高,所以目無法紀的劉舜總能得到兩位皇帝的庇佑,使他安安穩穩的做了32年王爺。
到了這裡,基本可以斷定這座大墓的主人就是劉舜。這位在位32年,又深得皇帝喜愛的王爺,身前積累的財富恐怕不是個小數目,就如同海昏侯的墓一樣,裡面不知埋藏了多少金銀財寶以及史籍資料。
大墓的發掘
意識到墓葬如此重要,市縣兩級組成的考古隊感到責任重大,於是決定向上級請求支援。而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立刻派出一支代表著河北省考古領域最高水平的工作隊,在曾任研究所所長孔哲生的帶領下,立刻趕赴了考古現場。
有了更為權威的專家加入後,考古隊立刻對整個遺址進行了大範圍鑽探。一般來說,大型漢墓的墓壙之上應該有著高大的封土,但經歷了上千年的地質變動,尤其是近年來磚瓦廠的逐步蠶食,只留下一個高2.4米小山包,看起來十分突兀。
根據勘探,這是一座中字形的大墓,總佔地面積約有1100平方米。而墓室的兩側各有一條墓道,其中東墓道靠近地面的部分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而西側的墓道就有些奇怪,開口沒有直通地面,就像是隻修到了一半的樣子。
除此之外,墓室外還修建了一組迴廊,將整個墓室包裹,從天空俯瞰整座大墓,就如同一個兩進兩出的大宅院一樣。此前,磚廠因為取土而意外發現的隨葬坑就是這個迴廊東北角的一部分。這在考古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同時期的其他漢墓中也沒有發現類似的墓葬結構。
眾所周知,古人對喪葬十分看重,畢竟那個年代沒有科學也沒有馬克思,他們總覺得人死後將會輪迴轉世,去往另一個國度,所以他們老想著延續身前的榮華富貴。到了西漢,厚葬的思想越發嚴重,人們不再滿足於金銀珠寶的陪葬,甚至對整個陵寢的環境格局也十分講究。而這座漢墓就是人們“事死”觀念轉變的直接體現。
勘探結束以後,專家們向國家申請挖掘獲鹿縣常山王漢墓,這座大墓從發現到現在,已過了半年之久,終於展開了正式的挖掘工作。挖掘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理掉覆蓋在墓室上方的封土。一般來說,清理封土也是發掘工作中最輕鬆的一個環節,然而卻發生了所有人都預想不到的意外,考古隊員在挖掘過程中發現了兩個盜洞,大墓存在被盜的可能性。
雖然盜洞的發現打擊了考古隊員的信心,但大墓的挖掘工作還是按計劃進行。畢竟連陪葬坑都儲存至今,那麼主墓也很有可能是完好無缺的。
在考古人員的不斷挖掘下,現場又有了新的發現。就在快要挖掘到主墓室的時候,隊員們挖出了一些厚重的石板,這些石板的出現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因為這些不是普通的石板,而是包裹整個主墓的石制棺槨。
或許有很多朋友並不瞭解石制棺槨意味著什麼,那我們先來簡單說明一下。石制棺槨是王侯將相身份的象徵,大多出現於隋唐以後。不是說這些石板的材質很珍貴,而是用這些石板來建造陵墓的話,將十分耗費人力物力,不是普通人家所能負擔得起的。
在考古史上,每一具石制棺槨都做工精美,價值連城,數量極其稀少。據史料記載,這樣的石槨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能使用。現已出土的石槨大多屬於隋唐時期,而屬於漢代的石槨屈指可數。這一發現令考古人員欣喜若狂。
不過世事難料,就當考古工作順利進行的時候,人們開啟主墓室大門發現,整個主墓已經被人盜掘一空,罪魁禍首就是先前發現的兩個盜洞。而且盜墓賊將主墓當中的陪葬品洗劫一空之後,還一把火燒掉了整個主墓室,就連部分石槨都被燒成了琉渣狀。
這樣的情況無疑給了所有考古人員一個當頭棒喝,使人們的心情瞬間低落谷底。
就在大墓被盜的失望情緒縈繞在每個人心頭之時,負責外圍挖掘的工作人員傳來捷報,整個大墓的迴廊部分,也就是這座大墓的陪葬坑儲存完好,並沒有受到盜墓賊的光顧,這一點算得上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至於這次盜墓究竟是“官盜”還是“民盜”,盜墓賊又為何只對主墓室下手,放棄了對陪葬坑的盜掘?這些問題專家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兩個盜洞的出現時間在宋元以前,也就是說大墓裡的寶物很難再被找到,有關常山王劉舜的資訊將繼續掩埋在歷史的塵埃裡。
隨後,大墓挖掘工作的重心從主墓室移到了陪葬坑。
經過四年的發掘以後,獲鹿縣常山王墓的考古工作終於完成。這一次的發掘,一共出土了7000多件文物,甚至還在迴廊的一處陪葬坑中,發掘出了三輛大型的馬車。
獲鹿縣常山王墓的發現始於一場鬧劇,兩千多年前珍貴的古代資訊也因盜墓賊的光顧而湮滅,但是常山王墓的考古價值還是非常高的。這座漢墓規模宏大、結構複雜,為我國考古事業的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這也是河北地區發現的最大的土坑墓。
雖然這次的考古挖掘已經是碩果累累,但是對於參與了此次挖掘的考古人員來說,主墓被盜的遺憾是無法彌補的。光是陪葬坑就出土瞭如此數量眾多、造型優美的文物,那麼主墓室裡埋葬的寶物將會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如果這座墓沒被盜的話,必將是一次載入史冊的考古挖掘。
如今,只剩下7000多件文物在博物館靜靜的躺著,向人們訴說西漢王朝曾經的輝煌、訴說著常山王劉舜鐘鳴鼎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