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7年,清朝廷在今天的瀋陽設奉天府,取“奉天承運”之意,這是瀋陽名叫奉天的由來。
1904年,日本和沙俄帝國在中國東北因為爭奪地盤發生激烈衝突,日俄戰爭爆發。在此期間,一些西方攝影師來到奉天,用相機記錄下了日俄戰爭期間的當地景象。
這些珍貴的照片很快被拿回國內沖洗和印刷,最初是以立體照片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的。
奉天的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29年,此地為燕國的一個重鎮,名侯城。到了明朝,此地才出現磚石城牆。清兵入關之前,這裡是他們的都城。1929年張學良將奉天省改稱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安寧”之意。
從東城牆上向西眺望,眼前是一條寬闊的大道,街道上的人不多,正值晌午時分,很多行人都拿著扇子遮著陽光。街道旁邊有寫著商鋪廣告的高大木柱,頂部裝飾精美,非常壯觀。前方建築是奉天的鐘樓。
瀋陽的中街始建於1625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這條街是東北最早的商業街。鐘樓和鼓樓都坐落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
鐘樓和鼓樓形制相似,體量相當,而且都坐北朝南。兩丈多高的基座上開有四個方向的孔門,供行人車馬從樓下通行。
當時鐘鼓樓所在位置是瀋陽城的中心地帶,四周的街道人聲鼎沸,摩肩接踵,非常的繁華熱鬧。
鐘樓以西的街道。黃土路面,街道兩邊是林立的商鋪,門前掛著扇形幌子的是紙品店。左側近景的商鋪門前掛著“慶豐潤記”的招牌,是一家創辦於道光年間的老字號。老瀋陽人講究“頭頂慶豐潤,腳踩內金生”,意思是說想買最好的帽子就去慶豐潤。
1907年後的鐘樓西街,路面上已經鋪設了馬車鐵路的軌道。1903年,日本東京開始修建有軌電車,原來的馬車鐵道被淘汰。1907年,日本財團大倉組把拆掉的鐵軌運到奉天,作為投資與當時的奉天商務總會共同開辦馬車鐵道交通。這照片被很多人標註為1906年9月,很顯然是不準確的。
從鐘樓北到瀋陽城牆之間的街道,街道左側的店鋪上掛有“精修鐘錶”的招牌,可見當時已經有不少人在使用這種先進的計時工具。道路中間是一個騎馬的俄羅斯人。
鼓樓東北方向的商業街,是當時奉天的主要街道之一。從店面前林立的柱子和方木便可以知道。這些造型繁複精美、高可沖天的方木上用灑金的字寫著店鋪的名稱和經營的範圍。
城外的一條主幹道,兩邊的民居是出路面很多,這是為防止大雨天房屋進水專門墊高的,在過去這是經常可以見到的景象。這是一條繁忙的道路,手推獨輪車、馬隊和馬車往來不斷,川流不息。
瀋陽法輪寺附近的一條黃土道,幾輛獨輪車組成車隊,正浩浩蕩蕩地向前進發。車隊身後高聳的是法輪寺的藏式佛塔 。
大批的沙俄士兵扛著槍進入奉天城。此時俄國人和日本人正在中國的領土上打得不可開交,荒誕不經的是,此時清朝廷竟然宣稱中立。在這種情況下,當地的百姓就像手無寸鐵的人看著兩條瘋狗在自家院落裡咬架一樣束手無策。
當地望族的葬禮。街邊擺著巨大的紙紮,穿著白色孝袍的“孝子”即便在葬禮上也不忘拿一把摺扇在手裡,擺出翩翩公子的模樣。在他旁邊,站在沙俄的軍官,白色的制服很是應景。
1905年初,日俄雙方軍隊在奉天附近進行的大規模決戰,3月10日,日軍佔領奉天。這是勝利後日本士兵在奉天皇宮遊覽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