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1年12月8日,一份特殊的協議在白俄羅斯別洛韋日簽署!
三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的領導人,在鎂光燈見證下,簽署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佈成立獨聯體。
這石破天驚的舉動,讓勉力維持蘇聯的戈爾巴喬夫瘋了,三個主體國家離別,宣告蘇聯落幕。
12月21日,蘇聯除了喬治亞和波羅的海三國的另外11個加盟共和國,又齊聚阿拉木圖,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和《關於武裝力量的議定書》等檔案。
這一天,離蘇聯退出歷史舞臺還有四天。
四天後的1991年聖誕節,一場告別演說後,西方收穫了最好的聖誕禮物。
隨後他們歡快地圍坐在一起,敞開吃聖誕大餐!
同樣,滿含笑意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克維奇,也在欣喜與國家的獨立。
只是這欣喜,在後續變成了悔恨!
葉利欽的告別演說時:說自己太天真。
同樣的,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也在不同場合悲痛地說:我寧願讓人砍了我的手
這一切到底為何?我們繼續看!
一:烏克蘭沉浮。
1991年時,新生的烏克蘭無疑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也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國家。
地處亞歐交界處的烏克蘭,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佔據世界四分之一的黑土地,讓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的烏克蘭,足以稱一句天賦異稟。
這天賦的詮釋,在農業、工業、軍事三個方面都有體現。
農業上:廣袤的黑土地,讓面積不算大,人口不算多的烏克蘭,成為了世界第三糧食出口大國,這出口實力,只要不作死,足以讓烏克蘭衣食無憂。
工業上:作為蘇聯最早締造國,主體加盟國之一,烏克蘭承襲了蘇聯近40%的工業產能,特別是軍事工業,尤為強悍。
軍事上:獨立之初的烏克蘭,是世界第三核武大國,是歐洲除俄羅斯之外第二軍事強國,擁有大棒在手的烏克蘭,只要不作死,就不會死。
但,可惜的是,這是曾經的烏克蘭,對比今日唯有一片唏噓!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跟那場解體有關,也跟克拉夫丘克的作為有關。
二:蘇聯解體促成者的悔恨。
1991年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其中出力最大的三個人非俄羅斯葉利欽、烏克蘭克拉夫丘克、白俄羅斯舒什科維奇莫屬。
這三個人,在蘇聯末路時光中,用長袖善舞的政治手腕,借力戈爾巴喬夫改革,弄得蘇聯人心惶惶,加盟共和國離心離德的機會,帶領15個國家先後宣佈獨立。
這一連串國家獨立,宣告了冷戰終結,兩級格局結束,世界上多了十五個主權國家,美國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
蘇聯解體前,克拉夫丘克的獨立慾望就特別強烈,秉持寧為雞頭不做鳳尾心態的他,致力於當一個國家領袖,而不是一個地方領導人,政治訴求,還有順勢而為,讓克拉夫丘克收穫了成功,但政治能力的不足,也讓他在事後悔恨不已。
因為強大的烏克蘭,在他的領導下,成了一個爛攤子。
美好的生活沒有到來,反而在接連的忽悠中泥足深陷,從一個可以左右歐亞的潛力大國,變成了無足輕重的小國。
下臺之後的他,在拿到價值不足5000人民幣的退休金之後,曾悔恨地說:
我寧願讓人砍了我的手。
為何他要悔恨?答案要從他的人生路,還有荒唐的獨當一面中尋找。
三:早年順遂,青雲直上。
1934年出生於烏克蘭羅夫諾州的克拉夫丘克,起點頗高!
畢業於基輔大學,後續又拿到經濟學副博士的他,最先的工作是教書匠,擔任切爾諾維茨財經學校政治經濟學老師。
教政治經濟學,難免會跟黨務工作打交道,交道打多了後,理論水平過硬的克拉夫丘克,在1960年後成了烏共中央秘書。
自那以後,他一路青雲直上,1970年成為烏共中央委員會委員,1980年起先後擔任宣傳部長和州書記,1988年晉升為烏共第二書記,1990年7月當選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蘇共中央委員,並在次年9月成了蘇聯國務委員會成員。
長期的黨務工作經驗和平步青雲的仕途,讓他早早接觸到了蘇共核心。
四:戈爾巴喬夫改革人心思動。
克拉夫丘克經歷過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爭霸迭起,也經歷了後續的停滯和蘇聯特權階級的膨脹、腐敗的橫行。
這無數經歷,讓他明白了一件事:蘇聯冷戰態勢不妙!
軍備競賽,石油危機,糧食危機,讓蘇聯看似強大,其實外強中乾,無數問題都積重難返。
1985年,經歷連續兩任領導人更迭後,在一片呼喚中,年輕的戈爾巴喬夫上臺了。
籌謀深遠的戈爾巴喬夫,是個致力於改革的主。可他的改革處處透著急功近利。受困於蘇聯模式的改革,讓戈爾巴喬夫主導的變革,朝著越變越亂方向發展。
蘇聯經濟崩潰,也在各加盟共和國引發連鎖反應,富裕加盟國補貼窮困加盟國的做法,讓蘇聯境內怨念不少。
這其中怨念最深的除了俄羅斯人,就是烏克蘭人!
烏克蘭人的怨念,也有歷史成因!
坐擁黑土地的烏克蘭,按理說不用為糧食發愁,可卻在蘇聯建國後迎來了一場大饑荒,一片蕭索的場景,還有曾經的歷史,在口口相傳中,讓烏克蘭人心中有刺。
雖然後續的赫魯曉夫時代和勃列日涅夫時代,這兩個烏克蘭老鄉都給了烏克蘭特殊關照,讓烏克蘭成了蘇聯僅次於俄羅斯的工業體,富裕國,也讓烏克蘭對蘇聯有了向心力。但,這向心力存在的基礎是經濟上的相對富足。
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還有經濟形勢的不堪,讓曾經的向心力沒了,反而加重了烏克蘭對於蘇聯均貧富的不滿。
與此同時,來自西方國家的思潮影響,還有西方政客的各種空頭支票,讓烏克蘭從上到下,都被忽悠了。
深受忽悠之後,東歐劇變的發生,也讓烏克蘭人明白,蘇聯貌似控制力下降。
控制不住盟友,是超級大國潰縮的標誌,如果我們要獨立,貌似也有可能。
就此,獨立思潮在烏克蘭境內越演越烈,成了民之所向!
五:順勢而為,不做鳳尾。
洶湧的民意,讓主政一方的克拉夫丘克起了心思。是順勢而為當一國元首,還是延續蘇聯成為地方領導人,這個選擇題很好做。
政治家都有政治訴求,只要這訴求有民意基礎,有實現的可能,那就有乾的動力。
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當個老大不好嗎?更何況蘇聯的困境顯而易見,日漸萎靡的狀況也給了克拉夫丘克勇氣。
既然如此,那就幹吧!
隨後,在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漸進期,克拉夫丘克跟葉利欽、舒什科維奇成了盟友。
葉利欽一輪輪權利博弈背後,在“819政變”之後,眼見時機成熟的克拉夫丘克不再猶豫。
就這樣,這三個蘇聯最重要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瞞著戈爾巴喬夫在1991年12月8日,用《別洛韋日協議》和《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告了蘇聯末路倒計時。
克拉夫丘克,也名正言順地成了烏克蘭開國總統。
當了開國總統當然要有所作為!
六: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無論從那個角度講,力主終結蘇聯的克拉夫丘克都算名副其實的親西方派。
這也和當時蘇聯的思潮有關!
自從戈爾巴喬夫放寬媒體管制,批准西方媒體進入蘇聯開始,西方瘋狂的輿論機器就開始造勢,他們用抹黑蘇聯過去,攻擊蘇聯模式,扶持反動派方式,培養了一大批喉舌,公知為己所用!
一輪輪造勢後,理想成了黑幕,英雄成了罪人,蘇聯人思維也陷入了迷思,不少人順勢而起,這其中就有克拉夫丘克。
一個備受西方器重的烏克蘭領導人。
這曾經的過往,讓克拉夫丘克上任之後天然就親西方,拿著西方給的無數承諾,才有他反對戈爾巴喬夫的底氣。
現在克拉夫丘克完成了任務,當然要督促西方兌現承諾,讓烏克蘭走向所謂的自由和美好啊?
可現實卻給了克拉夫丘克重擊!
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新生的烏克蘭,是一個軍工強悍的國度,能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蘇聯最大的坦克廠哈爾科夫機械製造廠,最大的飛機生產設計局安東諾夫設計局,都在烏克蘭。
數目高達3000多家的頂級軍工企業,還有國之重器的3000件核彈頭及運載工具成了烏克蘭的原罪。
獨立之後的烏克蘭,擁有龐大的軍隊,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僅次於美俄的世界第三大核力量。
這軍力,就算你再如何說熱愛西方,也獲得不了真愛啊?
原因無他,這軍事實力超越了歐洲傳統強國英、法、德太多太多,更讓身側的俄羅斯寢食難安,也讓美國不能容忍。
如何做怎麼辦?克拉夫丘克面臨選擇。
七:自廢武功。
歐美世界和俄羅斯的不安,讓克拉夫丘克尋思著如何解決問題。
恰在此時,歐美和俄羅斯的口頭支票不斷拋來。
歐美說,只要你銷燬核武器,我們就給你經濟援助。
俄羅斯說,你沒能力銷燬也沒關係,我幫你啊?
在一輪輪承諾和忽悠後,克拉夫丘克做出決策,為了西方的支票,為了新生的烏克蘭贏得善意和生存空間,他答應了銷燬核武器。
原因除了龐大的維護費用烏克蘭負擔不起外,也有來自西方和俄羅斯的安全保障。
隨後,烏克蘭就在拿到美國少量的經濟補償,還有美俄所謂的的“核保護”承諾後,銷燬了手中拿捏的大國重器。
核武器、戰略轟炸機、洲際彈道,接連灰飛煙滅。
笑得飛起的歐美和俄羅斯終於安心了。
安心之後咋整?答案是變臉!
八:我答應過?我咋不記得?
自廢武功的烏克蘭,以為會獲得歐美和俄羅斯的親善跟支援,誰曾想那只是夢境。
失去核武器後,歐美所謂的援助卻遲遲不來,烏克蘭經濟狀況本就不好,在西方忽悠下弄經濟改革後,更是一片蕭條。
同樣,曾經和顏悅色的俄羅斯也換了臉,曾經親密無間的兄弟,變的貌合神離!
這一切其實也容易理解。
站在美國角度看,冷戰結束了,蘇聯也解體了,俄羅斯被忽悠瘸,烏克蘭這樣一個失去核武傍身的國家,完全無足輕重,除了遏制俄羅斯的戰略價值,就毫無價值。
同樣的,俄羅斯也是這麼尋思的。
俄羅斯和烏克蘭經濟工業聯絡確實非常緊密,如果烏克蘭擁有核武器。俄羅斯或許會尋思如何對待,沒了核武器,也就沒了最大的仰仗。
這樣的烏克蘭,是一個可以結盟的物件,是一個值得需要的夥伴,但也談不上有多重視。
這一切,造就了烏克蘭今日的境況。
自廢武功之後的烏克蘭,終於自己的舉動付出了代價。
九:經濟改革,雪上加霜。
付出了慘重代價後, 卻收穫不多,克拉夫丘克明白自己或許做錯了。
但做了的事沒辦法後悔,烏克蘭還要繼續,只要能復興烏克蘭經濟就好。
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嗎?
隨後在他主導下,烏克蘭極力推進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發行本國貨幣,弄經濟改革。
可這激進的改革卻失敗了。
不顧烏克蘭基本情況的推進市場經濟,弄自由貿易,讓失去蘇聯經濟體支援的烏克蘭,對於西方的金融入侵完全沒抵抗力。
西方忽悠下的“休克療法”直接讓烏克蘭休克。
國有資產流失、通貨膨脹高企、生產力下降,寡頭冒頭,一輪輪改革,沒讓烏克蘭經濟變好,反而越來越糟糕,就此一蹶不振直至今日。
隨著經濟環境惡化的還有烏克蘭國內的政治局勢。
經濟下滑,疊加局勢動盪,讓民眾也分外不滿,這一切克拉夫丘克都看在眼裡。
痛定思痛的克拉夫丘克為了避免烏克蘭繼續動盪,主動提議,縮短總統任期,這就有撂挑子的意思在內。
果不其然,1994年大選落敗後,克拉夫丘克卸任總統。
開始的意氣風發,到走後的如釋重負,克拉夫丘克的烏克蘭總統生涯真算得上冰火兩重天。
尾聲:
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克拉夫丘克都掩不住自己的悔恨。
這悔恨或許有輕信的自責。
這悔恨或許有終結了偉大的國家。
這悔恨或許有讓有強國資本的祖國變歐洲子宮。
只是這悔恨,就如葉利欽在告別時候說,自己太天真一樣已經無用。
不過驗證一個真理,歐美居心不良而已。
就如今時今日的危機一樣,也是如此。
煽風點火的,別主人還急切,這哪是拉架的節奏,不過是為了美元迴流的手腕而已,真要信了,就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