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聲譁。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雲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清明節作為中國祭奠祖先的傳統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透過自己的方式祭奠自己的祖先和親人。
麻栗坡烈士陵園作為對越反擊戰犧牲英雄們的長眠之地之一,這裡共安葬著960名烈士,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16歲,最大的也僅僅35歲,他們其中一部分戰士入伍才3個月,就犧牲了。
2021年的清明節這天,麻栗坡烈士陵園迎來一位106歲的老人,在親人的攙扶下,老人來到烈士李加有的墓碑前,儘管老人已經106歲了,但這次距離上次來看望兒子已經過去13年。
為了這一刻,老人已經期盼了13年,這一次也許是最後一次了,當老人見到墓碑上兒子的照片時,老人再也難以抑制住自己對兒子的思念,瞬間撲倒在兒子的墓碑前,放聲嚎啕大哭,老人一邊哭泣,一邊不停地親吻兒子的墓碑,嘴裡不停地念叨:“娘來看你了,再讓娘好好地看看你”。
站在旁邊的女兒不停地安慰老人,勸解她不要那麼傷心,但老人依舊緊緊地抱著兒子的墓碑,臉緊緊地貼在墓碑上,老母親似乎要和兒子生生世世的永遠貼在一起。
由於這天是清明節,麻栗坡烈士陵園前來祭奠烈士的親人很多,老人動情親吻兒子墓碑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這一幕被同行的志願者拍下,感動了無數國人,網友紛紛留言:“這一吻,淚奔”。
這位深情親吻兒子墓碑的老人名叫李東連。
1915年,李東連出生於雲南省嵩明縣牛欄江鎮阿里塘村,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戰亂期,從小親眼目睹中國的變遷,李東連始終堅定一個信念,跟著“黨”走。
長大後,李東連成為生產隊婦女隊隊長,時至今日老人嘴裡依舊經常掛著“栽得穀子賣公糧,養著兒子要當兵”,“沒有國就沒有家”,對於送兒子去當兵,兒子為國犧牲,她從無怨悔,她為自己的兒子感到光榮。
養兒就要養為國守土邊疆的兒子
李東連的兒子名叫李加有,是家中唯一的兒子,1955年6月,李加有出生於雲南昆明嵩明縣,李加有生前“很帥”,童年時期的李加有不僅幹活很強,而且腦子很靈活,小時候時常帶著揹簍下地,挖白土瓜回來吃,拿藜蒿尖尖去賣,賣來的錢用來照顧家中的妹妹們,除此之外,李加有經常帶著大家收糞草、乾地裡的各種雜活。
李東連擁有4個兒女,李加有在家排行老二,儘管作為家中唯一的兒子,李東連從小就教育兒子,長大後做一個守土邊疆的戰士,報效祖國。
初中畢業後,李加有在生產隊燒了三年的窯,終於迎來了當兵的機會,當時李加有的姐夫在大隊分管徵兵工作,多年來李東連一直希望兒子長大後可以做一個守土邊疆的戰士,在母親的鼓勵下,李加有報名參軍,很快順利通過了體檢。
1976年3月,李加有和戰友們一起離開了家鄉,踏上了守衛南疆的路程,在新兵連,李加有刻苦訓練,經常幫助其他戰友。
新兵連訓練結束後,李加有被分配到德宏瑞麗某邊防團,成為一名邊防戰士,由於當時條件限制,李加有所在的邊防團生活十分困難,戰士們住宿很簡陋,見戰友們居住困難,李加有入伍前幹過燒窯,便主動申請去為戰友們燒窯,因經常少轉出力,李加有腰部不幸受傷住院,見到戰友們的居住得了到很大的改善,李加有覺得一切都是值得。
入伍後,李加有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入伍的第三年,李加有升為副班長在服役期滿後,按照規定,李加有原可以退伍回家,但作為作戰骨幹,在部隊的挽留下,李加有自願留下來繼續服役。
在部隊服役5年,李加有隻回家過一次,這次回家,家裡為他介紹門親事,李加有對女方很滿意,經過幾天的相處,二人便定下了婚事,之後返回部隊。
守土邊疆,壯烈犧牲
對越反擊戰打響後,李加有所在的部隊調往麻栗坡,做好隨時參戰的準備。
李加有所在地排第一天抵達麻栗坡茨竹壩前哨陣地便和敵人打了場遭遇戰,這天晚上,李加有和戰友們正在煮飯,突然幾生槍響劃破了寧靜的夜空,由於戰士們首次參加戰鬥,不少新兵戰士收到了驚嚇,李加有和班長一邊安撫戰士們,一邊沉著冷戰的指揮戰鬥,在戰士們的共同反擊下,很快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經歷了這次戰鬥,李加有和戰士們第一次感受到死亡,在隨後防守邊疆的日子裡,為了防備敵軍的冷槍冷炮,李加有所在的部隊開始挖掘貓耳洞,挖掘貓耳洞的過程很辛苦,但作為自己和戰友們的生命線,戰士們不分晝夜挖。
貓耳洞挖好後,李加有和戰友們三個人分成一組,紛紛住進貓耳洞;貓耳洞的生活十分艱苦,由於貓耳洞容積有限,加上隨時都要防守敵人的偷襲,戰士們住進貓耳洞後依舊全副武裝,槍不離身,衣不解體,做好隨時戰鬥的準備。
在駐守貓耳洞期間,戰士們平時吃壓縮餅乾,喝著土坑裡的髒水,至於洗臉刷牙,戰士們只能用水稍微擦拭下,至於洗澡、換洗衣服,戰士們只能等到輪換撤下陣地才能洗澡、洗衣服。
在駐守陣地時,李加有所在的部隊經常遭遇敵人的偷襲,和敵人發生戰鬥,據班長張發祥後來回憶,曾有一段時間,敵軍總是利用夜間打冷槍方冷炮,不停地襲擾我軍,為了防止敵人夜間偷襲,夜間戰士們只有輪流駐守戰壕。
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李加有和班長張發祥決定給予敵人一次打擊,這天晚上,李加有和班長張發祥提前偵查好路線,用竹竿一點點清掃雷區,帶領戰士們直搗敵軍駐地,全殲敵人。
1980年,班長張發祥因腿疾退伍回家,張發祥退伍不久後收到了李加有犧牲的訊息。
李加有犧牲後,家人擔任母親承受不住兒子犧牲的訊息,一直到部隊寄來了李加有的遺物和信函,李東連才知道兒子犧牲了。
李加有犧牲後,面對兒子的遺物,李東連經常睹物思人,常常以淚洗面,為了避免母親過於傷心,家人後來將李加有的遺物藏了起來。
儘管如此,依舊抵擋不住李東連對兒子的思念,無人的時候,李東連經常獨自坐在老屋門前哭泣,鄰居們見到也不免傷心,都知道她太思念自己的兒子了。
後來,去麻栗坡烈士陵園看望兒子成為李東連思念兒子的心願,由於交通不便,2000年,85歲的李東連第一次來到麻栗坡看望兒子,2008年,93歲的李東連再次來到麻栗坡看望兒子,2021年,已經106歲的李東連第三次來到麻栗坡看望兒子,或許李東連知道這是最後一次來看望兒子了,見到兒子墓碑的那一刻,老人抱著兒子的墓碑,緊緊地親吻兒子。
106歲的李東連深情親吻兒子墓碑很快傳遍了全網,也傳到了當年和李加有一起並肩戰鬥過的老兵群裡,老兵戎自新看完老人親吻兒子墓碑的影片後失聲痛哭,回想起當年戰鬥過的一切,如同昨日曆歷在目,在戎自新的組織下,戎自新和戰友們帶上水果、糧油等物品來到李加有的家中,共同看望這位“老媽媽”。
見到李東連的時候,戎自新一行人首先莊重地向老人敬軍禮,以表達對這位“老媽媽”的敬重!
最後,在此祝福這位老媽媽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