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A:
2月3日,Meta公佈第四季度財報後,公司股價暴跌26%,市值一日蒸發2000多億美元;起因,是蘋果的一個小功能的改變。Meta,即改名後的Facebook。
現象B:
作為一種防範監控的措施,個人資訊使用範圍權力,歸還到了日常使用技術的使用者手中,對於隱私保護支持者來說,這是一個喜聞樂見的改變!
背景:
去年:蘋果的隱私政策做了調整:開發者如果要跟蹤蘋果使用者的行為,那麼必須要先獲得使用者的許可授權。蘋果希望構建一個更注重隱私的網際網路。
調整之前:這個功能是預設對開發者開啟的,所以他們可以方便地跟蹤使用者行為,然後根據這些資料做定製化的廣告推送。個性化廣告,可以說是網際網路廣告顛覆傳統廣告的大殺器。
調整之後:開發者能夠獲得的使用者資料大大減少,網際網路與廣告有關的行業,也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能用於推送個性化廣告的資料越來越少。許多數家網際網路公司因蘋果的改變而飽受折磨,Meta首當其衝。
關於傳統廣告有一句經典的話: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浪費了一半,但不知道是哪一半。傳統廣告不能做到精準,但是在網際網路上透過各種跟蹤使用者行為的工具,廣告主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的廣告推送,這也是像Facebook這種網際網路公司的平臺安身立命之本。
用蘋果CEO的話來說,為什麼蘋果要有這樣的改變:廣告已經成為一個由追蹤者和只想賺快錢的廣告販子組成的生態系統,所以改變隱私設定,也就成為了蘋果公司的自然選擇。
結論:
隨心所欲地獲取使用者的各種行為資訊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回看我們在國內使用的主流社交產品和內容媒體,比如今日頭條、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等,全部都是基於使用者行為的演算法推薦來展示內容的。
去年中國也實行了被外媒稱為世界上最嚴格隱私法之一的個人資訊保護法,這個法規對很多資料領域的亂象是明令禁止的,比如大資料殺熟,過度收集人臉等生物資料等等,按要求收集和處理個人資訊,應該取得使用者的充分同意個人有權要求演算法使用說明,拒絕僅使用演算法。
如果只給我們推送我們想要的東西,我是不喜歡的。因為去理解有別於自己既有認知的事物,恰恰是激發思考和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新想法的路徑。
對隱私保護支持者來說,這個變化,變喜聞樂見!